再抄一下旧贴吧:
1985~1987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那时候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经可以大量生产,但质量比较低。
所以广东人都喜欢找香港的亲戚或熟人带进口的来,每人次有一两个免税指标。
香港一直是自由港,0关税政策。
而内地人付款给这些带电器的香港同胞,不管是付港元还是人民币,当然都是按黑市价。
换言之,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品,如按自由贸易的原则,完全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
当时中国能“创汇”就是个值得吹嘘的大成绩,主要靠出口农产品和一些初级产品(如纺织品)。
农产品在七十年代时是廉价征集的,当然有竞争力。到了八十年代大概要补贴出口。
主要纺织厂仍是国营,计划内经济,不计成本的。因此它能出口肯定也是倒贴。
八十年代时常吹嘘某某技术攻关成功,又填补了国内空白云云,但总是不能形成量产。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出口只能换来可怜的一点外汇,无法大量购买关键部件。
而所谓的技术攻关,不过是用了某些国外的关键部件才制成的。
我以前的大学老师经常说,1980年时为了做某种接收机,到部队批条子才买了20只9011,一种很普通的小功率高频晶体管,还要20元一只。你们现在好了,几毛钱随便买。
他说这话时是九十年代初,由于走私的原因,广州的电子配件市场的确已经很充足,很便宜。
所以啊,左派同志们念念不忘的“两弹一星”......
八十年代时日本货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譬如那时人们很喜欢用“乐声”牌(松下)彩电。
现在回过头看,它的质量其实不是那么高,只不过国产的太次。
我相信九十年代的人民币大贬值,不仅有扶持出口,更有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意思。
由于人民币币值被大大贬低,进口电器和国产电器拉开了价格差距,从而使国内企业可以在中低端市场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的意思是,即使在八十年代已经不那么封闭的时候,中国造的产品依然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如能出口必须补贴,不是在汇率上补贴,就是在财政上补贴,或者干脆半卖半送。因此在全面开放之前,中国根本不是国内市场已经充分竞争和饱和,技术水平也稳定在某一较高层次的情况。以此来讨论外向型经济和汇率政策的得失就没谱了。
现在的情况至少好多了,即使没有退税,汇率也自由浮动,我相信还有很多产品是能出口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九十年代后全面开放的结果是外资大量进入,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管理、营销的技术和经验,也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本土企业在此基础上才能容易地利用这些资源,博取众长(搞不好的是博取众短)实现自己的发展。由于中国市场看起来很大,进入的外资很多,互相争来争去的结果是谁也不能独大,反倒成就了中国自身的工业升级。
帝国主义虽然亡我之心不死,但咱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巧妙地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所以,改革开放是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