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上山看东北
宛若东北的天气,东北的经济普遍遇冷,冷的程度比其他地区重,冷的时间也比其他地区长。
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今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增速分别为2.7%、6.3%、5.5%,仍列全国后五,辽宁垫底。
“重回冰封”“断崖式下跌”“滑出底线”“塌陷”……不少国内外媒体纷纷以这类说法论断东北经济。
东北到底怎么样?
前不久,我们用半个月时间,由辽宁沈阳、营口而大连,继而北上,经吉林珲春、吉林市而长春,又继续北上黑龙江哈尔滨,最后抵大庆。
出大庆西站,迎面就是两台俗称“磕头机”的抽油机,频频“作揖”,进城路旁的旷野里,“磕头机”随处可见。
“磕头机”是大庆最鲜明的符号,也是大庆油田带给这片土地的图腾。
“喊了20多年‘狼来了’,现在,狼真的来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的大庆干部,回到家乡工作,见证了大庆高新区的建立,见证了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从今年开始大庆油田每年减产150万吨原油。这一调减计划将持续到2020年,对黑龙江工业和GDP形成持续负向拉动,“大庆到了真正的历史拐点!”
上任不到一年的大庆市委书记赵铭,刚从胜利油田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考察归来,“越看越受触动,与东营比,大庆的接续产业发展太慢,城市转型刻不容缓,我们惟有奋起直追!”
大庆是我们东北之行最后一站。一路走来,正在奋起直追的,何止大庆,整个东北三省,都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
“滚石上山”是什么概念?
“上不去,就只能往下滚,稳都稳不住;上去了,无限风光在顶峰。”东北地区一位省领导这样感悟,语调很沉,也很重,蕴含着力量。
冷与暖的变奏
非一日之寒,非冰封千里
长春市二道区。隔着一条民丰大街,一侧是成片的破败平房,被称为城市棚户区,另一侧是新落成的社区“上东城市之光”,有5栋是回迁安置房。
在51岁的师凤琴带领下,我们走进她位于8楼的回迁房,窗明几净,暖意扑面,“住了一辈子平房,如今只花13万元,就住上了楼房,今后再也不用烧煤取暖了。”看得出,这位原长春二道区标牌厂的女工,对新房很满意。
二道区荣光街道,有个“幸福里”助老之家,是吉林省首家开放的养老服务试点,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82岁的张祉祓每天来吃一顿午饭,只要8块钱,“那么多人在一起吃饭,图个乐呵。”
“幸福里”每天除提供900多位老人的餐饮服务外,还提供照料、医疗等6大类46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开业一年多,“幸福里”尚未盈利,却忙着到处抢滩,“现在2家在运营,年底前开业10家,铺满二道区后,再向全长春市扩展。”负责人田旭颇自信,“因为我看好的是5年后的养老市场。”
二道区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透视东北的一个视窗呢?
“长春棚改起步早,但一直是小碎步,这两年明显提速,去年和今年的改造总面积是前年的4倍。”长春市房地局副局长陈济生说。棚改、养老,哪个都是花大钱的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为何反而加快了步伐?
“棚改既是投资,又是消费,是民生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陈济生说,尽管长春棚改近10年,受益者20多万户,但待改的还有40万户,有着巨大需求空间。
东北目前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产能严重过剩,需求不足;相反,民生相关的服务业,则需求旺盛,供给严重不足。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棚改、养老,无不如此。ZF也好,企业也罢,新的增长点,不正蕴涵在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的有效对接点中么?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东北各地普遍加大了棚改力度,而且,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不同于主要经济指标的“冰冷”,东北的主要民生指标充满“暖意”:
上半年,辽宁新增就业32.5万人;吉林新增就业34.98万人,完成年计划70%。辽宁、吉林、黑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1%、6.7%;7.4%、8.1%;7.5%、8.4%。
“东北在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就业、民生工程都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都保持了一定数量的增长。”东北一位省领导指出。
“冰冷”中有“暖意”,这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看东北的一种新视角。
毫无疑问,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有“三期叠加”等全国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问题。
“东北是第一个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后一个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核心症结还是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振兴发展就可能成为泡影。”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一针见血。
东北的困难和问题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采访的干部群众看来,评价东北的经济形势,既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既要看现状,更要看趋势;既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总之,在看到“冰冷”的同时,也要看到“暖意”。
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告诉我们,就辽宁来讲,增长减速但未减势,仍保持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遇冷但冷中有热,高端装备[-1.81%]制造、高档数控机床等优势产业,仍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稳中求进但进中有忧,财政趋紧支出压力加大,解决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问题的难度较大。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告诉我们,和前些年比,吉林主要经济指标减缓下来,“但从吉林自身来讲,经济减速而社会活力不减,微观经济活力不减,我们正在化危为机,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传统产业在‘老中生新’,新兴产业正‘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