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78 0
2015-11-14

书名:苦难的创造性维度

  作者:(美)A-M.迦蒂里安

  译者:晏子慧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精神病学和精神性的有趣结合,并举例说明了创作对治疗痛苦的巨大作用。作者检视了包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在内遭遇过不幸的著名艺术家的生平,让人们了解他们是怎样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应对苦难的。

  迦蒂里安博士探讨了酗酒、抑郁、躁郁、痴呆等各种病态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创造性冲动,而创造性和精神性又如何能够帮助一个人应对精神创伤的。他描述了海伦•凯勒和克里斯托弗•里夫等其他许多著名人物的勇气:他们成功地摆脱了自己的痛苦遭遇,克服了令人生畏的挫折。

  最后,迦蒂里安博士依据巴哈伊信仰的一些教义,尝试阐释痛苦的本质,痛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痛苦如何引导我们与上帝建立更加亲近愉悦的关系、如何与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事实上,许多遭受过多重苦难的人正是通过苦难和逆境发现了新的意义并取得了成功。

  作者简介:

  (美)A-M.迦蒂里安,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的名誉退休医生。他曾获得美国医疗协会的医师认可奖、加拿大大学暨学院学会高级学者奖,以及美国精神病协会杰出终身成员奖。

  书摘正文:

  导 论

  几个世纪以来,创造性过程与苦难之间的关系早已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甚至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家们和行为科学家们就已建立了许多理论来探讨这两者关系的本质。 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创造力与社会心理危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有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尽管如此,创造力与苦难之间的神经心理互动,仍然是一个谜。 对许多研究人员来说,就连要给出创造力与苦难的确切定义,都是一种挑战。

  苦难是一种普遍的经历。 当苦难临头,人们便开始问:人生目的是什么? 他们的终极命运又是什么? 他们开始在周遭世界中寻找意义。 世界宗教的创始人从两个角度解答了关于苦难的问题:第一,他们试图将人类痛苦与苦难的问题置于宇宙及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大背景之下;第二,他们指出了通过信仰、灵性和规矩的行为克服并超越人间疾苦的若干途径。

  与此相反,科学研究则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苦难。与宗教有所不同,科学探索苦难的本质与特征,并发明一些方法来测算并量化疼痛施加于身心的效果。 然而,虽然对苦难有着科学的解释和理论,但阐释疼痛与逆境的目的和意义仍属于宗教的范畴。

  当我们问起,苦难到底是如何与创造力相互关联的时候,答案往往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人们在习惯上将苦难看作是一种病痛体验,是永远怀着恐惧和焦虑的人类存在之黑洞。 可是,如果我们探索这片被称作 苦难 的黑暗大陆,就往往会发现它光明的一面,这一光明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带给社会以伟大的成就。实际上,许多遭受巨大苦难的历史人物都能在逆境中找到目标,并战胜他们的艰难困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