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觅得国内知名某高校考博面试秘籍
某同学在通过笔试之后,经业内高人指点向其未来导师,送了一尊“铜制工艺品”
表示“意思”,导师收到之后不以为然,晚上该导师收到该同学的短信:“某老师,工艺品是纯金的”。
结果该生成为了该老师的弟子,其他学生被拒之门外
。。。。。。。。。。。。。。。。。
如此学术氛围就不难理解,我国高等教育“有量无质”的原因了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这有点匪夷所思了,这种事在人大不可能发生。我也向别人推荐考前多向导师沟通,但沟通的方式是交谈、目的是向导师证明自己还行,沟通过程中可以借助别人推荐、以强化证明自己能力。
我非常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另外,这种博导不读也罢,不是因为其人品,而是因为他需要向同学要贵重礼物,证明其收入不高、社会能量小、能力实力有限,跟其读完也学不到东西、且没有什么人脉。
只是个案,没什么参考价值,接触了那么多博导,觉得大多数都是很有人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