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愚见,大数据也好,互联网金融也好,都是管理手段,互联网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工具而已,业绩和增值才是“根本”
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5年1月中资海外并购翻3倍至211亿美元 李嘉诚独占7成。
其中,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3宗并购事件是助推1月中资海外并购激增的主要原因。和记黄埔收购英国手机运营商O2、列车租赁商Eversholt RailGroup,以及荷兰连锁药房Dirx,总交易额约157.56亿美元(收购Dirz并未披露金额),占到1月披露总金额的74.6%。
TMT海外并购夺冠
按披露的并购金额统计,TMT(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 电信、媒体和科技——观察者网注)、金融和汽车在2015年1月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标的行业排行榜上位列三甲,披露总金额分别为162亿美元、23.4亿美元和10.71亿美元,分别占当月披露金额的76.71%、11.08%和5.07%。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有意出资约140.26亿美元收购英国手机运营商O2,由于金额巨大,导致TMT披露金额超过整体披露总金额的七成。而不动产和能源矿产在披露总金额上都并未超过10亿美元,列为第四第五名。
如果按当月发生的并购交易宗数统计,标的在能源矿产和TMT 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交易宗数都为10宗,占总并购交易宗数的半成。
并购交易分散化
北京、香港和上海继续成为中资海外并购最活跃的并购方所在区域,总共21宗并购事件,占到整体的52.5%。
标的所在地方面,老牌欧美强国再次成为中资企业外投的热门目的国,尤以英国为甚,162.52亿美元的披露金额几乎占据所有中资在欧洲的投资并购总额。同时,虽然未必在并购交易活跃度上占优,一些小国如以色列、冰岛、芬兰、老挝等也成为了中资企业尝试打开的海外并购新市场。
非国企与上市公司崛起
根据晨哨研究部的统计发现,在交易宗数占比上,非国企共有34宗并购事件,而国企仅有6宗,占比分别为85%和15%;而在披露金额上,非国企为194.83亿美元,超过90%的份额领先国企的16.37亿美元。无论是在交易宗数和金额上,民企都遥遥领先于国企,这种民企主导中资海外并购市场的趋势已经明朗化。
1月份中资海外并购中,上市公司在交易宗数和金额上都以超过8成的占比,把非上市公司远远甩在身后。上市公司所在股票交易所分布中,交易宗数上,港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以33.33%、27.27%、18.18% 和15.15% 的比例占据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93.17%;而从披露金额上看,82.93%的披露金额占比使港交所成为交易所涉及海外并购总金额之最。
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90.3亿美元、38.7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7月,又耗资30.32亿美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今年1月,长江实业斥资10.27亿英镑收购英国三大轨道经营公司之一的Eversholt铁路集团。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及约5%的供水市场。
1979年,长实从汇丰手中购入陷入困境【抵押给汇丰银行的股票】的和黄9000万股股份,当时的和黄是香港的英资四大洋行之一,是综合性集团,还同时在红磡拥有大量地皮,1985年,长实再通过和黄收购香港电灯集团(下称”港灯“)。
和黄截至二0一0年度之经审核营业额约为港币三千二百六十亿元(四百二十亿美元)。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62位。和记黄埔00013.HK 总股本:42.63(亿) ,每股107.5*42.63=4582.725亿
比李嘉诚收购之前的1979年和黄公司市值增长了73倍。
经过43年的发展,李嘉诚的长江集团,以香港地区为基础,业务不断扩张,涵盖地产、港口、电讯、酒店、零售、能源等多个行业,成为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雇员人数超过29万的巨无霸。
自2015年1月9日长江系宣布重组消息以来,长实及和黄股价均有近23%的涨幅,3月11日,和黄股份以每股107.5港元收盘,微涨1.9%。
不过,千金聚来终须散,随着李嘉诚的退休,接手的李家 富二代的能力还是个未被证实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