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101 0
2015-11-17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出现。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古老的资本形态—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是以资本形式出现的。开办工厂,总是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机器、原料和劳动力等。

第一节  货币与资本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货币和资本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机器、原料、土地等。在实物货币的条件下,货币本身就是资本;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只是资本量的刻度。

一、资本的构成

由于生产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出现了剩余产品,人类除了生产人类自身的必须消费品外,产生了剩余价值。货币和资本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今天,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资本就是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统一体,是剩余产品在社会中的存量。资本分为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两种。其关系如下:

金融资本 = 实物资本

其中,金融资本包括银行存款、贷款;实物资本包括存货、工厂设备、自然资本、技术资本等等。各种资本的价值都是由这种资本所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自然资本如铁、铜、空气、水、矿藏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其中经过附加了人类劳动才有价值,其价值就是附加了的人类劳动的数量。

二、劳动转化为商品

在商品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它只代表一个流动的价值量。所以商品的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同样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出卖这个环节上,它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上。而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不会自动增殖,增殖只能发生在商品的生产上。劳动成为创造商品和资本的价值源泉。

劳动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在任何社会里,人的这种劳动能力都是存在的,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劳动转化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商品能够自由交换;②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劳动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开始的。劳动转化为商品,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供给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人的需求决定的。劳动是依存于人体之内的,要生产商品,就必须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而劳动者的生存,又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来保证。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资本所需要的资本的价值;这是为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所不可缺少的。

劳动的价值就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资本的价值,人的价值是通过一个人拥有多少资本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同样这些资本包括技术资本、实物资本、自然资本。因为这些资本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资本就是个人权益的分类和标志,代表了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所拥有的价值。一个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和一个人拥有的资本量息息相关的。

此外,劳动的价值还应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谓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是指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均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国家,由于存在不同的就业政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劳动的价值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总是表现为一个变量。但是,这种变化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的,而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必需的资本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质。一般商品在被消费或使用时,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费,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的劳动力的生产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于劳动转化为商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商品经济的初期,由于人们使用的是实物货币——金银,所以,商品范畴包括货币商品和其他生产性商品、自然商品。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建立,人类已逐渐脱离了实物货币和纸币印刷的束缚,而使用以信用货币为主的虚拟货币,货币成为价值符号。在现代经济学描述中,把社会的商品存量称为资本。资本成为一个对立统一体,即: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经济学把资本品的生产称为供给,把金融资本的增加和分配称为需求。资本品包括生产资本和自然资本、技术资本等,金融资本包括:货币、股票、保险、期货等。

第二节  剩余价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来源就是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世上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劳动的价值,只是通过税金、利息、工资、利润等形式分配出去。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便开始了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就是指劳动者有目的地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因此,劳动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自然条件,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过程是财富增加或资本价值增殖的源泉。

生产过程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运动的过程,商品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目的是要生产一个比他预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现在,我们来分析价值增殖的过程,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由于价值增殖是在价值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首先要把商品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工人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除补偿劳动力的成本,又创造了新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就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国民众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它形成总供给。每一个ZF、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存量就是其资本存量,每个企业的损益流水就是国民经济的货币供给,也就是资本供给。每个人的消费支出就是个人需求,把其加总,就是一个国家的总需求。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形式。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就在这里。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创造的,在流通中才能实现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并通过流通实现了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最初表现为各种实物形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都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劳动的存量。在生产过程中,预付资本必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另一部分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于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反映在资本形式上便形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具体形态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这部分资本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在消费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增殖,只是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而已。因此,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虽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价值增殖,但它是工人活劳动的载体,是剩余价值生产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而也是资本。

购买劳动力的这一部分资本,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它的价值不是通过转移来保存,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一方面,工人以具体劳动形式消耗了生产资料,创造出新产品的物质形态,同时,也就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创造着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不仅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包括剩余价值。可见,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它的价值量,发生了价值增殖。这一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资本就是人类社会劳动产品的存量,是社会总供给的存量,同时也是社会总需求的存量。所有有形的、无形的商品存量都可以用货币表示为资本,货币是资本存量的刻度。所有的商品都是不变资本,所有的劳动力都是可变资本,所有的不变资本的货币表现值就等于所有可变资本的货币表现值,因为所有的不变资本都归所有的可变资本——人所有。可变资本——人的价值是由他拥有的和未来可能创造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决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