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99 2
2005-08-22

第二次地理大发现——新殖民的起源

房宁

  ★ 6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校园中颇受青睐。   ★ 第三世界是西方国家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   ★ 金融扩张已使当代世界经济变成了一种“透支经济”。   ★ 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经济剩余转移到美国。

信仰危机是20世纪人类普遍的经历。

也许有人会问:信仰危机难道不是20世纪后半期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民独有的经历吗?难道一片繁荣的西方世界也有普遍的信仰危机吗?的确,20世纪后半期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们出现过严重的信仰危机,对此毋庸讳言,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深有体会。然而,纵观20世纪的历史,西方国家也并未能在信仰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所不同的是,西方的信仰危机在前,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在后。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殖民垮台,西方茫然

本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短短30年之中(1914-1945年),爆发了两次世界性战争,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的西方在二三百年间积累起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破坏殆尽。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祥地欧洲瓦砾遍地,维系着近现代西方精神家园的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观念,被专制、暴政、战争、迫害、杀戮的残酷现实所粉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除美国以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两个战败国,一片凋敝。当时有人极度悲观地估计,每个德国人每五年才能得到一只盘子,每十二年才能有一双鞋子,每五十年才能有一套服装,每五个孩子只有一个能用上尿布,每三个德国人只有一个有机会躺在棺材里安葬。西方的社会现实,再一次像傅立叶所说——变成了一幅极度令人失望的讽刺画。

60年代以前,西方大批知识分子向左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校园中颇受青睐。传统的西方人文价值遭到了普遍的怀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普遍破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美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巨擘丹尼尔·贝尔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意识形态的终结》,哀叹西方思想的衰落,他悲然写道:西方的意识形态本应是行动的指南,如今却是死路一条。

西方人的悲观是有理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构成西方近现代工业化及资本主义发展基础的对全世界的殖民统治动摇了、完结了。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西方的殖民者走遍了世界,在全球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从殖民地掠夺的无数财富堆砌起了西方的工业文明;殖民地的贱民们的血汗、泪水滋养了西方人的优越与骄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兴民族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世,昔日的贱民们昂起头、站起来,世界政治地图彻底改观。目前全世界193个独立主权国家中,有128个建立于战后。其中建立于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的28个,建立于60年代的40个,建立于70年代的28个,建立于80年代的9个,建立于90年代的23个。战后新兴国家绝大部分属于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崛起,旧殖民主义土崩瓦解。西方一片茫然。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历史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转机。在战后50余年中,西方国家经济上相对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性的扩张,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战后西方的复苏与持续的发展,终于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导致了世纪之交全球的变故与动荡。如果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当代世界,希望了解世界未来的走向,就必须对战后西方的复苏与发展,对当代西方强势地位的基础,有一个正确的释读。

应该说,导致战后西方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战后西方经济的重建,西方国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等等。而第三世界工业化及其带动资本全球化运动,西方的财政与金融扩张和新技术革命,则是战后以来西方重新取得强势地位的真正奥秘,特别是战后在第三世界广泛开展的工业化运动为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工业化浪潮在第三世界兴起

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使第三世界经济极其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地区仅有少量的落后近代工业生产。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名著《世界经济》中的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占世界总量75%的人口,国土面积涵盖了全球陆地的近70%,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在经济上是微不足道的。

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统治下的贫困与落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在第三世界广袤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无论在规模还是范围上都远远超过17、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地理。1950~1980年间,第三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加近4.5倍,年平均增长率接近5%,其中工业增长了7倍,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的速度。到70年代末第三世界的工业产值已是1900年世界工业产值的4~5倍。第三世界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71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比战前翻了一番多。

第三世界工业化:第二次“地理大发现”

西方是幸运的。如果说,哥伦布对美洲的地理大发现造就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话,那么,战后第三世界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无异于再一次的新的“地理大发现”,它拯救了现代西方文明。

两次“地理大发现”的区别在于: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随之而来的殖民化运动,西方的炮舰驶向全球各个角落,播撒了强权,掠回财富。西方利益的扩张是与殖民者占领的版图成正比的。所以,旧殖民时代世界的统领是大英帝国,因为它是“日不落帝国”,它拥有遍及全球的领地。而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即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引发了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西方的资本投向全球,中国老百姓喻之为“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了”。第二次“地理大发现”造就了新殖民主义。

战后的新殖民,是以西方资本渗透、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活动的范围越广泛,程度越深,西方资本的获利就越大。美国因此取代英国成为新殖民主义时代的世界统领。

为什么将第三世界工业化称为第二次“地理大发现”?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进程,它从开始便与西方资本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地扩展了西方资本的运动空间,引发了西方资本向全世界范围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的工业化运动对于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了

“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了”,可谓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通俗的表述。即第三世界国家广泛的工业化进程,为西方资本提供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外来的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投资。在50年代初期,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所需投资的近90%来自外部,到60年代仍有80%以上的投资来自国外①。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大举进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据统计,1960~1980年,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累计总额达5500亿美元。1950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比例占其全部对外投资的51.7%,1960年这一比例为39.4%。西欧国家的对外投资从60年代大幅增加,其分布大致与美国相当。

国内外有一些研究者指出,战后西方对第三世界的直接投资在其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有人还据此认为:第三世界对西方的经济意义在不断下降。对这种观点需要进行分析。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依据投资比重下降而低估第三世界对西方经济的重要性。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中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比重有所下降,但利润率却高于平均水平。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为例,1980年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5%,但所得利润只占利润总额的66.3%,利润率为15.6%;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4.7%和32%,利润率高达22.3%,这意味着用全部直接投资的1/4,赚得了利润的1/3②。另据日本通产省调查,1995年日本在亚洲的投资企业的利润为4300亿日元,是在北美地区投资企业利润额的1.9倍。可见,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是西方国家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

战场变市场

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工业、服务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新兴市场。第三世界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是战后世界市场大规模扩张的重要动因。战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额年增长率平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战后西方经济相对稳定、持续的发展。而第三世界新兴市场在战后世界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80年代中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美国对外贸易额的35%,美国出口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超过了美对西欧、日本出口的总和,美国出口产品的约40%输往发展中国家。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约25%的出口产品是输往该地区的。

以经济介入第三世界,将昔日的战场变为今日的市场,是新殖民与旧殖民的一大区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百年间,西方列强在殖民地以传统的方式,即实行军事占领,建立政治统治,以暴力手段为基础对殖民地实施超经济的掠夺。旧殖民主义直接抢掠的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也遭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反抗不断高涨,殖民主义者付出的成本、代价也越来越大。在转变为新殖民主义方式后,西方国家的政府与资本集团,间接控制第三世界国家,采取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进行经济剥削与利润转移。虽然不如旧殖民时代来得简单,但效果也不差——由当地政府将人民组织起来,进行管理,人民在摆脱贫困的渴望和致富的冲动的激励下,全民掀起了工业化的生产高潮,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高潮都是在资本的国际循环中进行的,资本、设备来自西方,为西方提供了巨大的剩余资本与产品、设备的消纳场。同时又有大量的廉价资源、初级产品流向西方。

战场变为市场,西方并未失去世界,只是改变了方式。也许这是成本更低、代价更小、更为有效的方式。

芭比娃娃的故事

工业化运动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能力,为西方提供了大量廉价资源和其他初级产品。战后第三世界在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中,主要的对外经济活动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出口产品,其中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是输往发达国家的。70年代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欧共体、日本对13种重要工业原材料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60%,90%和92%。目前,西方的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以极其低廉价格获取的。

以石油为例,石油资源的开发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战后十多年间中东的石油价格从本来就很低的1948年的每桶2.17美元,进一步下降到1960年的每桶1.8美元。即使到了欧佩克成立后的1970年,波斯湾原油的离岸价格也仅为2.6美元,只比1948年以前的价格上升了不到20%,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价格甚至还有所下降。据统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需石油的75%来自发展中国家,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的依赖程度更高达90%。廉价的能源是战后西方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发动机”。

这里我想讲一个从美国报纸上看到的故事。

美国号称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但实际上美国的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在普通消费品领域美国严重依赖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在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领域大量从第三世界国家进口。芭比娃娃可以说是现代美国文化的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品,自问世以后风靡美国。据芭比娃娃的制造商马特尔公司称,现存的芭比娃娃的数量比美国人口数量还多。另据统计,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有10个芭比娃娃。

但美国的芭比娃娃现在主要不在美国生产,而主要在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并以低廉的价格出口美国。据称目前美国市场上每个芭比娃娃的平均售价大约10美元。考虑到美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个价格是相当低廉的。然而,低廉价格的受益者不仅是美国的消费者,更大的受益者恐怕是美国的进口商,每个芭比娃娃的到岸价格仅为2美元。而作为生产者的中国的加工企业连这区区2美元也没有拿到,2美元中包括了1美元的运费和管理费。剩下的那1美元中因为是来料加工,还要支付0.65美元的材料费。最后才是我们中国加工企业,只拿了35美分。

金融扩张缓解危机

国家干预是战后西方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国家干预为战后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实施的新殖民主义政策提供了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领导下实施“新政”,标志着西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开始。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风靡西方,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政府干预以缓解资本主义传统的结构性产业危机。70年代以来,全球性金融扩张成为当代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金融扩张为缓解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性危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战后至70年代,西方国家大量采取了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对经济活动实施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的基本措施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为理论背景的。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而导致的产业危机,凯恩斯主义主张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大规模再分配,拉动“有效需求”的增长,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发生“滞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从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宏观调控手段及政策、措施又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美、英等国保守主义经济思潮复兴,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等逐步上升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实行减税、放宽或取消政府管制,强化市场机制,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基调。从那时起,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中,对西方国民经济运行乃至世界经济,影响重大而深远的莫过于金融自由化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放松对利率、信贷的管制,实行金融价格自由化,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和经营范围限制,取消对大量出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限制等等。

80年代伊始,美国经过长期酝酿的《1980年银行法》获得通过,标志着西方金融管理指导思想及货币政策的转向。继美国之后,英国于1986年10月27日发生了所谓“金融大爆炸”,即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启用了一系列放宽管制、扩大金融贸易自由的措施。

金融自由化政策刺激了货币资本的自我膨胀,西方金融市场空前活跃,大量拥有巨额货币资本的共同基金、投资基金,出现于西方金融市场。美国1970年的共同基金共有400个,资产额为448亿美元;到1988年发展为2800个,资产额达8000亿美元;到1994年底为5300个,资产额21000亿美元,分别是1973年的是13.25倍和46.88倍。英国的增长也很快,1995年英国投资信托基金与单位基金分别为325个和1600个,资产额分别为45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较4年前翻了一番③。

从国际金融扩张的角度看,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全球范围的金融扩张创造了客观条件与契机。美元金本位和固定货币平价废除后,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短期货币交易的投机获利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1966年美国全部外汇交易额中,商品进出口所占比重为80%。随着70年代“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外汇交易转向国际金融产品的炒作,1976年美国商品进出口额占外汇交易额比重急剧下降到23%,1992年进一步下降到2%以下。英国这一比重甚至下降到0.5%左右④。   

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整体情况看,1991年底国际贸易额为3.5万亿美元,而跨国金融流动则是其50倍,约为200万亿美元⑤。到1997年全球平均每天的外汇交易额估计为1.5万亿美元,其中用于国际贸易不足2%。世界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也随国际金融扩张而急剧扩大,国际清算银行统计,1993年世界证券市场融资余额达214603亿美元水平 ⑥。

实物经济与符号经济相脱节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造成了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货币资本运动日益脱离于商品资本运动,实物经济贸易日益脱离于符号经济的显著趋势。

1992年,美国的金融资产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指数高达326,日本为392,韩国竟然高达436.4。近年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左右,而美国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年均增长超过20%。从总体情况看,1980~1997年底,世界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额增加了1388%。但西方工业化国家同期的经济产值只增加了60%强。这些都说明,在当代资本运动中,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日益演化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而金融衍生物的大量出现和急剧增长又强烈地刺激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在11个国家的67家银行和12家证券公司进行的调查,这些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衍生合同总值在1995年末已高达63.6万亿美元。这是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名义价值为25.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目前许多欧、美、日银行所拥有的衍生合同都是其资产的5~10倍,甚至百倍于它们的资产净值。⑦

美元糊的纸老虎

财政与金融扩张,从根本上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西方国家为缓解结构性停滞与危机而采取的调节手段。财政与金融扩张,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经济产生了两个有利的作用:

第一,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增加了投资和生产性消费,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消化了一部分生产过剩,促进了战后西方经济的重新启动。

第二,虚拟化的金融资产膨胀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强大的所得“财富效应”,促进了企业与个人消费。目前美国居民个人财产中38%是以股票形式拥有的。在金融扩张时期,居民的消费预期大大提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塞缪尔森指出:当前“在某种程度上,消费开支一直是由股票市场的利润来提供资金的。股票市场的利润是实现的资本收益。这些资本收益已从1992年的1270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大约3820亿美元”。⑧

财政与金融扩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生产过剩危机与结构性矛盾。财政与金融扩张缓解矛盾的同时,又在进一步的积累与扩大矛盾。这就是当代西方经济运行中的悖论。战后以来的金融扩张已使当代世界经济变成了一种“透支经济”。目前遍及全球的规模极其庞大的金融活动早已失去了相应的实际物质生产与产品的支撑,而是建立在所谓的“信用”的基础之上。但没有实物经济支撑的“透支经济”迟早会发生信用危机,进而威胁到整体的经济运行。

目前,西方的经济总体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美国经济状况简直可以说是“好极了”。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创了90年代以来的记录。90年代初的时候,1991年4月17日,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首次达到3000点。而到1999年5月3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竟超过了11000点收盘。从资本市场的情况看,美国经济可真是“旺上加旺”了。

美国经济好的不得了吗?只要换个角度,就会发现美国经济巨大的隐忧。从8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物经济水平一直在下降,实际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在萎缩。美国经济表面上的繁荣和美国人的富裕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国际经济的依赖上。总之,美国经济在日益“空心化”。以下两组数字可以非常有力地说明美国经济“空心化”的状况。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投资的速度下降,转为倚重来自国外的投资支撑美国的发展。到1993年美国国际负债净额已达5557亿美元。比80年代落入“债务陷阱”的几个拉美主要国家所欠外债的总额还要多。在国内方面,美国居民家庭的负债率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也在下降。据最新的消息,目前美国居民的家庭储蓄已经出现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人的好日子是借来的。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全球最大的贸易赤字国。美国的国际贸易额居全球之冠,但它的贸易赤字也居全球之首。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高达2616亿美元。到目前为止,美国贸易逆差已经连续16年之久。通俗地说:美国人干的少,吃的多。

美国人干的少,吃的多,借钱过好日子。别人行不行?当然不行。在这一点上连欧洲、日本都甘拜下风。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常识,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存在巨额赤字,同时又欠巨额外债,势必在国内引发诸如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经济问题。但美国确实能够独善其身。难道美国可以置身于经济规律之外?

从直接的层面看,美元的强势地位是当今世界唯独美国可以大嘴吃四方的原因。

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赤字国,但同时美国资本项目下却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字国,资本项目下大量的资金流入,维护了美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如:199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高达2616亿美元,但同年资本项目下却有2280亿美元的巨资流入美国。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使美元汇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美元继续保持强势。

美元的强势,使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具有了无以伦比的特权地位。目前世界石油交易几乎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进行交易的。60%的国际贸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中的大部分也是美元。目前,约有60%的美元现钞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并没有进入美国国内的流通。也正因此,虽然美国的贸易入不敷出,虽然美国负债累累,但美国经济依然强盛。

当然,美元的强势地位也好,美元的特殊地位也好,都是有前提的,即美国的国家信誉,只要人们相信美国在全世界是最强盛的经济实体,大批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全球各地流向美国;只要人们相信美国的经济是最稳定的,巨额的外国资金就会留在美国。但是,美国的实物经济一直在萎缩,美国符号经济的繁荣根本没有实物经济的支撑。美国花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里德不久前表示,美国金融市场目前有5000亿美元的余资“是不应该在美国的”。

美国的实际物质生产状况不足以吸引如此之多的外资进入美国,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政府、投资人,还要一古脑儿地往美国送钱呢?难道大家都犯傻吗?当然不是。谁也不傻,大家都知道美国泡沫经济背后强硬的政治。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的支撑,美国早就步了日本的后尘了。美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比日本“泡沫经济”破产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毛泽东当年曾发明过一个英文词汇“Paper Tiger”(纸老虎),其实美国今天在经济上还是一只纸老虎,而且应当说是“Green Paper Tiger”——绿色的美钞糊成的纸老虎。

毛泽东当年还说过:美国既是个纸老虎,又是个真老虎。今天的美国经济依然具有这样的二重性。实物经济与符号经济严重脱节,经济泡沫化现象严重,是美国纸老虎的一面;美国政治、军事实力强大,凭借政治、军事实力干预国际事务,攫取和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搅得世界动荡不安,是美国真老虎的一面。

今天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吃政治饭,维持其经济上的繁荣、富裕的。有规律地、持续地在全世界显耀武力、行使强权、干预别国内部事务,甚至发动一、两场局部战争,无非是要在全世界树立美国的霸主形象。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经济的信用,也随霸主形象的张扬而稳固。从90年代以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增长的曲线中,即可清楚地看出美国的霸道行为与其经济利益的关系。

80年代末期,由于受到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打击,美国股市动荡低迷。以90年代初美国取得“海湾战争”胜利为契机,美国股市走上了近十年的增长之路。1991年4月17日,“海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首次突破3000点。1997年7月开始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更使美国大得渔翁之利,美元及美国资本市场成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惟一的避风港。从1997年7月到1998年7月,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增长1300多点。今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以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再次暴涨。3月29日,突破了1万点大关,创造了历史性的记录。在科索沃战争后的第一个月“道指”涨幅达8%。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的当天,“道指”再创新高,冲破1万1千点大关,报收于11031.59点。美国从其霸道行为中受益匪浅,真可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知识经济”:新殖民主义的新手段

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杂谈》(Global Paradox)中描述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奈斯比特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人们希望看到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给全人类带来和谐与福祉。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现实理想化,然而理想毕竟不能代替现实。对待我们面前的现实世界,还需冷静的目光和科学的思考。科技进步、知识经济与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们的确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在全球化中并不是与现实的国家、民族、阶级、集团利益相脱离的纯粹“客观”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还应该开辟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全球化中的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即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知识经济,目前是个使用频次很高,备受推崇的词汇。这个概念虽是舶来品,但国人对其的理解和诠释似乎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相形之下知识经济在其原产地西方的解释却显得简单明了。简而言之,在西方人的概念里,知识经济即是赋予知识以经济性。知识原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大众共享的,如语言、文字和某些图形、符号等等。共享则意味着不带有稀缺性,而不带有稀缺性则不能构成经济资源,更不能带来超额利润。但是,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知识日益被少数人独占或垄断,由此日益变为带有稀缺性的经济资源。比如“McDonald's”和“IBM”等等,这些原本只是个英文姓氏和几个英语字母,但现在谁都知道这可不是个普通的英文姓氏和几个英语字母,它们是世界最为知名企业的商标,本身意味着巨额的无形资产。如果谁想使用的话,就得购买经营特许。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能够获取更多的财富。

  当今世界上谁掌握着知识资源呢?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拥有全世界新技术的90%和技术贸易额的75%。如果以国家为单位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知识经济的第一强国。长期以来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大力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从6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高居于2.5%至2.6%之间,到1994年美国投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总额高达1765亿美元。这个数字要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此巨额的投入也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头号知识经济大国。

美国的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如此发达,是否在美国制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呢?如前所述,与人们凭借常识的想象不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并没有把美国物质生产推向更高水平。相反,美国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年代其实物经济却迅速地下降。1990年同1967年相比,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货物的产出量,美国的化肥生产下降了21%,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工业建筑下降了63%,海洋运输船只下降了5%。这些实物经济生产水平的下降是否表明美国总体经济水平下降了呢?当然也不是。美国的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紧密结合——凭借着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优势,利用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产品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使大量经济剩余转移到美国。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知识经济的一种负面作用。

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本应属于全人类。但是,为什么在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却被少数跨国公司和少数西方大国所独占?这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大国实施的国家利己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雁行战略有关。

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全球分裂化:全球化的背面和它的反光”一章中详加分析。 在全球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并非普降人间的甘霖。全球化中的知识经济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首先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南方委员会:《对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1年,第30页 ②李琼:《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③张幼文、干杏娣:《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④林登·拉鲁什:“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巨大危险”,(美)《政治经济述评》,1995-07-28。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报》,1996。 ⑥《国际清算银行年报》,1994。 ⑦林登·拉鲁什:“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巨大危险”,(美)《政治经济述评》,1995-07-28。 ⑧罗伯特·塞缪尔森:“会发生一场世界性灾难吗?”,《新闻周刊》,1998-09-01,第17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22 14:53:00

房宁分析的不错!

他的那篇<社会主义和谐>一文大家也可以读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3 16:10: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