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冬季,一场多年不遇的寒潮让2008年的中国感到了“久违”的寒冷。与气候类似的是,中国的经济在11月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潮”,进入了“久违”的寒冬。自2008年7月以来,中国经济的经济增长一路下滑,第三季度GDP为9.9,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冬季”。进入11月后,中国经济的困境并未出现丝毫缓解,虽然投资、消费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部分主要工业产业生产也呈现出下降态势。中国央行在12月到明年初有可能降息,幅度将在27-50个基点左右。作用要到明年中旬才能显现。而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下滑,中国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进入通货紧缩。预计第四季度不会出现往年的“翘尾”现象,2008年中国GDP增长将维持在9.0左右。
    中国的工业生产在11月出现了1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5.4,下降12.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的部分主要工业产业的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境地。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6.3%-;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0.2%;电力行业下降1.1%。下游产业中,汽车业形势严峻,汽车产量下降15.9%,其中轿车下降10.1%。从市场角度看,总需求放缓导致产能过剩这一下滑的主要内因并未出现转变的征兆,中国的工业生产的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投资在过去的数月中维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但是,高涨的价格因素“吞噬”了投资资金,造成了资产形成率的下降。此外,作为过去中国投资的重要部分,房地产行业的“入冬”也影响中国投资的效力。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增加了中央政府社会投资中的比例,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其他社会投资部分的减少。
    11月的消费维持了08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扣除掉价格因素,消费的增长仍然保持高涨趋势。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2007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所造成的滞后效应。但是,这一效应在2008年正逐步消退。由于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2008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50%,这必然会导致2009年中国消费的增长大幅下降。
    出口出现7年来首次负增长,反映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继续恶化。中国正在承受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的负面作用,经济增长、工业生产和就业都将产生明显的下挫。这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得到了证实,并且正在向中部地区迅速传递。然而,由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的特点,出口的下降引起了进口更大幅度的下降,所以中国的净出口将维持增长态势。
    11月的CPI和PPI数据大大低于了市场预期,预示通货膨胀在中国政府的“经济矛盾”名单中的排名将会下降,“保增长”的力度将加强。但是,政府干预措施的作用要到明年中旬才能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