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跟某人有仇,就叫他去搞报纸,因为办报等于烧钱”。香港第二份免费报纸《头条日报》近期面市,掀起了一股报纸免费大战。免费报纸之所以可以免费,是因为它有足够的广告收入来弥补成本。广告收入多于成本的报纸比比皆是,例如中国第一广告收入大户《羊城晚报》(一说《北京晚报》)。
我的问题是,既然广告收入高于成本,免费发送给读者可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为什么那些能靠广告赚钱的报纸不免费发送呢?
从企业的目标来解读,企业的目标在于取得利润最大。在广告收入已经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进行报纸的免费发送的确可以扩大市场份额。但这样一来,扩大市场份额本身会带来成本的增加[更多的报纸发行量扩大的印刷、纸张成本]。办报纸的费用中纸张费用是变动成本,而广告收入则是固定收入[这里只针对特定的发行数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伴随着发行量的扩大而带来广告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如果考虑的话,可以认为这一收入提高并没有足额弥补额外成本]。
站在现有的发行数量的边际点上,通过免费发送进行报纸市场份额的扩大,收益小于成本。报纸的收费可以在仅仅弥补边际变动成本[或者说是纸张成本]的点上进行定价甚至更低。但最优点在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带来广告收入的总和等于成本增加额。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伴随着发行量的扩大而带来广告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如果考虑的话,可以认为这一收入提高并没有足额弥补额外成本]。
有什么理由认定扩大的发行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的增加不足以抵消印刷成本?
非常匆忙的建了个模,估计漏洞百出,等有时间再进行文字阐述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呵呵,模型太粗糙,居然忘了在里面加入:广告收入大于成本,现在补上(apg-cQ>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3 3:04:41编辑过]
现在的报纸一般是委托经营,即发行商将报纸出版委托给各大城市印刷厂,印刷厂再将报纸细分给报刊点经营,发行商自己没有细分的销售网络。靠广告赚钱的报纸不一定免费发送,是因为报纸价格是对代理商销售报纸努力程度的度量,这种件工契约是一种低费用的度量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说,免费报纸必须自己承担建立销售网络的成本。假设发行商采取纵向一体化(虽然资产专用程度不高)措施,可以根据代理商的销售量分取广告利润,但是代理商可以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将免费报纸拉到造纸厂,然后谎报完成销售额(这是极端比喻)。发行商必须付出沉重的代理成本。在长期,这种采取工资契约或分成契约的免费报纸最终会被淘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3 10:58:06编辑过]
现在的报纸一般是委托经营,即发行商将报纸出版委托给各大城市印刷厂,印刷厂再将报纸细分给报刊点经营,发行商自己没有细分的销售网络。靠广告赚钱的报纸不一定免费发送,是因为报纸价格是对代理商销售报纸努力程度的度量,这种件工契约是一种低费用的度量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说,免费报纸必须自己承担建立销售网络的成本。假设发行商采取纵向一体化(虽然资产专用程度不高)措施,可以根据代理商的销售量分取广告利润,但是代理商可以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将免费报纸拉到造纸厂,然后谎报完成销售额(这是极端比喻)。发行商必须付出沉重的代理成本。在长期,这种采取工资契约或分成契约的免费报纸最终会被淘汰。
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奖励金钱和经验各50。
但是,为什么定价是1.0或1.5呢?如果是处于度量代理商的需要,完全可以标准化为1嘛。广告收入同样很高的几份报纸,比如《北京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格呢?
如果是免费报纸,就不得不考虑在报纸的发送和销售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报纸是免费的,订报的人就不会每天去检查报箱,看送报员有没有把报纸送到。这样,报社就不得不对送报员进行监督,这一部分监督成本是报纸免费后多出来的。再有,就是前面有人提到的“报纸价格是对代理商销售报纸努力程度的度量”,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的。不同报纸的价格不同,代理商获得的只是报纸的零售价与批发价(我姑且这样说)之间的差额。事实上,不管报纸的定价如何,代理商获得的这种差额价格都是相同的。不然的话,代理商都会尽量推销让他们获利大的报纸,而不愿意销售低利润的报纸。广告收入同样高的报纸定价之所以不同,主要还是报纸本身的成本造成的。一份16版的报纸肯定要比8版的贵,铜版纸印刷的肯定要比一般纸质的贵。这可以到市面上去看的。
报纸应该叫“同类有差别产品”的竞争吧?名报的可替代性应该很小。报纸的名声(人气)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既然是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可使需求曲线陡峭起来,或者说使价格弹性(绝对值)小起来。
应该说,“不免费”本身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信号,而欲登广告的人也就是看重报纸的这种竞争力,越有竞争力的报纸越不会免费,所收的广告费也会越高,但欲登广告的人也越多。而不是相反,报纸有了更多的广告,就应该更降价。当然,如果报纸可以被替代,或者说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免费就更可能出现了。
1、如果是免费报纸,就不得不考虑在报纸的发送和销售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报纸是免费的,订报的人就不会每天去检查报箱,看送报员有没有把报纸送到。
2、事实上,不管报纸的定价如何,代理商获得的这种差额价格都是相同的。不然的话,代理商都会尽量推销让他们获利大的报纸,而不愿意销售低利润的报纸。
你考虑了印刷成本与定价的关系,这是对的,奖励金钱和经验各50,魅力10。
但是,
1、为什么说免费的报纸,订报人就不会查看呢?假如你在某个优惠时期购买了手机,移动公司赠送你一份报纸,难道你不会关心这份报纸的送达?似乎不是这样的。而且,丢失报纸,邮局是有责任的。我认为,恰恰是邮局订阅,可以减少“随即漫步”所说的度量和监督费用。
2、报摊主从不同报纸得到的收入差额应该不是完全相同的。试想,一份5毛的报纸,报摊主得到的单位利润无论如何不会超过一份2元的报纸吧?应该说,提成比例可能类似。还应该注意到,报摊不能完全决定销售努力程度,因为读者的选择也很重要。你没有我要的报纸,我就不买,摊主的推销又值几何?
总之,里面的道理很深奥哦。
不然的话,代理商都会尽量推销让他们获利大的报纸,而不愿意销售低利润的报纸。==================================================================== 真实世界还真有这样的实例!当然,这类报纸不同于斑竹所给定的假设。我好好想想再回答:)如果斑竹觉得这个回帖没有价值,请予以删除。
这道题目是根据聂辉华博士的一篇随笔改编而来,“答案”在他的文章中。出题的目的,是便于大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掌握“经济学感觉”,特别是学会使用经济原理分析真实世界。建议大家先从标准理论开始,继而不断考虑新的约束条件。
当然,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可能大家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难以回答别人的质询。而且,我们在描绘假设或约束条件时,应该尽可能真实,想必聂博士在讲座中谈过罢。
随机漫步提供的文章很有价值。从《经济观察报》的个案分析入手,探究报纸的营销策略
第一,它印证了呢喃所说的,报纸价格低、或者免费[例如策略中的免费赠送即是此环节],并不能扩大报纸销量,增进影响力的说法。可以认为报纸的异质性导致,不同层次的读者会采购不同的报纸类型。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类似于柠檬市场的形式,由价格向人们反映着报纸内容质量的高低。
第二,报摊零售者在报纸的营销链条中处于很高地位。这印证呢喃对零售商的关注。拉拢渠道的做法体现了这一重要性。经济观察以扩大代理商、零售商例如空间的形式,为他们提供激励。而由自己成本者更为巨大的印刷上的亏损。
总结来说。出现高价格、甚至提价的报纸销售策略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分散。柠檬市场的逻辑在这里得到阐释。而委托代理链条中的激励问题,也是采取高价措施的原因[更高的价格意味着代理商、零售商更高利润空间的存在]
报纸应该叫“同类有差别产品”的竞争吧?名报的可替代性应该很小。报纸的名声(人气)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既然是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可使需求曲线陡峭起来,或者说使价格弹性(绝对值)小起来。
应该说,“不免费”本身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信号,而欲登广告的人也就是看重报纸的这种竞争力,越有竞争力的报纸越不会免费,所收的广告费也会越高,但欲登广告的人也越多。而不是相反,报纸有了更多的广告,就应该更降价。当然,如果报纸可以被替代,或者说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免费就更可能出现了。
有一定道理,奖励金钱50,经验30。但是如何解释类似的竞争性报纸,为什么不稍微降价一点以便攫取更多市场呢?
“压价”策略(underpricing)报社会考虑的。但讨论该策略之前的讨论是,报纸间的竞争是不是主要是价格竞争?
报纸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应该以“独特性”或“垄断性”(所谓“独家报导”)为手段赢利。文化业最符合完全竞争形态的竞争应该是侵权行为:侵犯了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关键特征正是“独有性”。打击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就是维护这种独有性。所以文化产业的竞争可能首先是脑力成果的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人们常谈,大大小小的报纸(哪怕期刊、广播、电视)如果不做出特色,就没有“市场”了。比如现在的学术期刊,如果上面充满了剽窃不实的文章,恐怕再低价甚至白送也不会让有识之士所接受(当然不排除它也能对特定人群形成吸引力,形成“分离均衡”)。
价格策略应该不是文化业的首选,尤其对于报业(因为基本上报纸的发行价均低于成本价),应该是脑力成果的竞争,努力形成分离均衡,应该是延寿之道。正如咱们的bbs。
咱们bbs如果采取“低价策略”,比如提供良好方便的资料下载服务(不设任何限制,只有纯技术限制),会不会使bbs更具竞争力呢?
对于任何bbs,如果不形成分离均衡,也许版面就要崩盘了。
“压价”策略(underpricing)报社会考虑的。但讨论该策略之前的讨论是,报纸间的竞争是不是主要是价格竞争?
报纸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应该以“独特性”或“垄断性”(所谓“独家报导”)为手段赢利。文化业最符合完全竞争形态的竞争应该是侵权行为:侵犯了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关键特征正是“独有性”。打击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就是维护这种独有性。所以文化产业的竞争可能首先是脑力成果的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人们常谈,大大小小的报纸(哪怕期刊、广播、电视)如果不做出特色,就没有“市场”了。比如现在的学术期刊,如果上面充满了剽窃不实的文章,恐怕再低价甚至白送也不会让有识之士所接受(当然不排除它也能对特定人群形成吸引力,形成“分离均衡”)。
你问题看得太极端了些。事实上,像《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定位类似,但是价格一样。为什么不可以稍微降价一点以便攫取更多市场份额?
报纸作为商品是以文本信息为主体的,利润也是以文本信息为主要来源。广告是为了扩大发行量,扩大知名度,增加利润。所以广告只是副产品,不可能只靠广告获利。
此题实质上是广告与文本信息的关系问题。这里也许存在着商品产权分割和价格配置的优化问题。还请各位高手深入解答。
[em01]
[em06]看完上面的讨论,本人觉得17楼的观点可能更有说服力。
价格本身也代表着一种质量。
对于报纸收费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我没有读过聂博士的文章,不知道他的“答案”,下面是我自己的观点。
报纸一涉及广告,就马上涉及到价格支付的多边性、迂回性与外部性问题。
我们先考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报纸从不刊登广告,完全依靠其文章质量,即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与群众生活的相关程度来赢得群众的喜欢,从而其价格虽高,但是仍然可能买者众多。而且,甚至许多人以读这样的报纸而为荣。这时候,人们购买报纸纯粹是为了某种文化或者非商业信息的需要,这时候在报纸的价格支付上面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说每个买报的人,都是自己为自己直接付费,既没有广告厂商替他付费的可能,也没有他为报纸间接付费的可能。
另一个极端是,报纸完全是广告,除了广告之外没有其它信息(这里假设广告没有艺术功能,从而不想购买任何商品的读者不可能将报纸当成艺术文本来欣赏)。这时候,人们看报是因为希望获得商品信息,这种报纸可以完全免费。但是广告主在为报纸付费。广告主付费以后,不要以为看报人没有付费。因为看报以后就可能购买商品,而当消费者去购买广告中的商品时,消费者实际上已经为自己所看过的报纸在付费了,因为广告主也是把广告成本加在商品的价格之上的。但是毕竟并非所有看报的人都会购买报纸上打过广告的所有商品,因此这就存在着一种成本分担不合理的“外部性”问题。那些购买商品的读者实际上是在为那些没有购买商品的看报者付费。这种费用支付的迂回性以及导致的外部性(成本收益不严格对等)是报纸的一个常态。
而现实中的报纸是上面两种极端之间的一个组合。因此,我们只要把握一个价格支付的多边性、迂回性、外部性的分析框架,是可以详细分析报纸的免费与付费问题的。
总之,我们首先确认,这个问题得分析报社、记者、报纸经销商、零售商、读者、广告主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当然可能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可能比较复杂。而上面的讨论,不同的人侧重于上述多类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某些方面,从全面分析而言,可以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
可能需要一个较全面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来阐明为什么存在着收费的报纸,或者报纸的价格差异现象。
其实追问为什么不通过降价来提高市场份额,可能有一定问题。因为降价本身不是目的,(假定)利润最大化才是目的,那才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可能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报纸文章质量,真正使得报纸满足群众对于信息的需要。即使不考虑价格本身对于质量的信号作用,利润最大化也不一定意味着价格要降低。
我这里只是提出了问题分析思路,下次有时间再详细回答问题。
呵呵,我在报社工作过,如果报纸免费的话,那是违规的,是要被处分的.可为了竞争,市场化的报纸争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通过打折扣,送礼包,那样计算的话,其实差不多是免费的了.
另外,报纸是有定位的,是有特定受众的,所以报纸上的广告也是有受众的,不免费就可以比较清晰的鉴定受众,从而吸引特定报告的投放.同时,广告商选择一家报纸投放广告,不一定是完全看报纸的发行量的,而且要看报纸的信誉度,定位等等因素,不是说发行量越大广告量就越多.
报纸免费能促进报纸的发行量,但不一定能增加报纸的广告量,有时候一份有特殊受众的报纸如果免费的话,反而是没有广告的.当然,大众化的报纸如果免费的话,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要考虑地域特色和受众特色,一味的免费被认为没有可信度就麻烦了.
所以回答楼主的问题答案应该是要搞清楚:决定报纸的广告量的因素包括那些东西.
报纸应该叫“同类有差别产品”的竞争吧?名报的可替代性应该很小。报纸的名声(人气)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既然是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可使需求曲线陡峭起来,或者说使价格弹性(绝对值)小起来。
应该说,“不免费”本身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信号,而欲登广告的人也就是看重报纸的这种竞争力,越有竞争力的报纸越不会免费,所收的广告费也会越高,但欲登广告的人也越多。而不是相反,报纸有了更多的广告,就应该更降价。当然,如果报纸可以被替代,或者说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免费就更可能出现了。
这个回答思路应该是对的!
这道题目是根据聂辉华博士的一篇随笔改编而来,“答案”在他的文章中。出题的目的,是便于大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掌握“经济学感觉”,特别是学会使用经济原理分析真实世界。建议大家先从标准理论开始,继而不断考虑新的约束条件。
当然,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可能大家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难以回答别人的质询。而且,我们在描绘假设或约束条件时,应该尽可能真实,想必聂博士在讲座中谈过罢。
我没看过聂的随笔,但我想他没学过报纸管理学和传媒经济学,他对这个行业不一定很了解吧?如果他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从委托代理问题来考虑的话,我可以很肯定地说,那是有失偏颇的!其实,我觉得传媒经济学的书里已经把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清楚了,建议大家看看!
另外一个问题,在中国,报纸的价格是被批准的,是不能随意调的,也是不能选择的.
而且,被批准了的价格是有一种惯性的,随意更改是会成问题的,是会赶跑顾客的.正如上面说的,报纸的价格已经很低了,再降价也带不来多大的竞争力,有时还会损失竞争力,如一份精英化的报纸,越便宜越没人要.
而且如果要进行价格战的话,促销的手段可以有很多,也会比降价高明得多.如正在用的免费送小广告,订报有礼,一样是让利给读者,但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报纸的消费者很多,从愿意出10块买1份的高级白领,到一分钱不愿意出的收破烂的-他可以拿来卖废纸,不要以为只有读报纸才是消费报纸,这是你们潜在的却不成立假定!
这个想法太高明了,赞!
这是我看到的真正有创意的发言之一。
“消费”报纸,用何定义呢?用“购买”(免费报纸,可不可以谈“购买”),用“拾卖”(回收旧报再生产纸张的工厂,可不可以谈“消费”),还是用别的?
有一点不太明白,“鉴别读者”与前面大家的讨论,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即便报纸鉴别读者很难,“电视鉴别观众”,就更难了吧?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电视台的所有电视节目都乐此不疲地附加广告呢?(广告却是前面大家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是不是还要说,不要以为“电视消费者”就是“电视观众”……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