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我正在一个保险论坛采访。一个北京电话打过来,劈头就说:“喂,××人寿送你一份交通意外险,把你的姓名报过来。”
惊愕之余,心想什么时候保险推销变得这么直接,之前的客套环节完全省去。对方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让我有种在大街上遭遇警察叔叔盘查身份证的错觉。恍了恍神,还是告诉她,我已经在微信端领过了××人寿送出的交通意外险。对方有点不耐烦,同时又不愿放弃,说“你就把你名字跟我说一下,就当支持下我的工作!”
我又一次陷入被动,似乎无路可退。不给她我的名字,就有种阻碍他人工作的负罪感。我的内心在挣扎,再次想向她解释我已经通过微信端领取了这一险种,出乎我意料的是,电话直接挂断了。我彻底解放了,解释的话不用说出口了。但这样的沟通方式,着实令人郁闷。
虽然进入保险新闻领域时间并不长,但我知道,给我打电话的,是一个保险代理人。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保险代理人制度被友邦保险引入中国以来,被行业纷纷效仿,成为国内保险销售制度基准。保险代理人们走上街头,下到田间,利用个人关系以及强大的渗透力,为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拓和保险观念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保险费用收入达1.72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保费规模排名有望在2020年升至世界前两名。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代理人功不可没。不过,在带动保险业飞快发展的同时,保险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欺骗等行为也让保险行业屡次蒙羞。保险行业口碑差,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调侃方式,一句“你是卖保险的吧”,恨不得让保险从业人员从墙角溜过,歧视和偏见成为他们遇到的家常便饭。偏见也好,调侃也罢。保险代理人的病根在于身份的尴尬。
作为险企和投保人的中间者,保险代理人并不属于保险公司的员工,收入基本靠保单销售的提成。没有五险,也没有一金,这让他们游离在光鲜的金融行业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拥有保险代理人300多万人。不说全部,即使是部分纳入到保险公司的编制中,也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
某分析师私下开玩笑称,保险代理人是最厉害的销售群体。因为国人好赌的心态使得他们倾向于购买收益率高的产品,而不是保障型产品。“可以说保险是最难卖的产品,代理人能够完成保险的销售,他们的能力可见一斑。”不过,群体并不代表个人,文章开头的例子说明,代理人的综合素质依然需要加强。而这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提高保险销售员的素质。
可喜的是,不管是监管层还是保险公司,都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式,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可度。从国家政策上来看,去年8月份时,北京保监局就明令要求,特定险种投资连结险和变额年金险的保险销售人员,须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寿险产品销售经验且无重大违规行为和欺诈行为;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看,涌现出的行业获客平台越来越成熟,它们带来的东西远远不止是收入、红包等等。像我对类似一款产品略知一二,它叫维思迈。它不用下载APP,直接在微信上就可以注册免费使用了。步骤简单,结合文章和活动与保险的密切关系,拉近与陌生人的关系,改变保险营销思维,密不透风的渗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对保险产生潜移默化的改观,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保险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这样长期以往,人们对保险的态度便不再是冷漠应付了。
我只是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会越来越少地出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