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护耕地权归还农民
李俊
是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成为争论的问题,其实这场争论归根到底是否信任市场之争。反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非意味着真的反对保护耕地,甚至要带头破坏耕地,而是思考一个问题,保护耕地主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凭什么要相信几个人以国家名义替代千千万万的农民进行决策,而不是把土地产权清晰了,让每个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保护耕地?究竟是农民不理性,还是我们的精英具备超人智慧,能够看清楚所有的局限,进行一种对社会没有浪费的计划,可是实践却无数次证明,这是错误的想法。
其实,让千千万万的农户进行保护耕地,即使决策错误了,由于这些决策分散了,不好的后果也可能会出现,但是不会很严重,不同的人做出的选择会相互抵消。既然耕地主人是农民,那么就应该把这个保护权归还给真正的主人。如果农民对耕地拥有产权,并且能够给他带来收益,他有什么理由破坏耕地?当然,我不可否认个别农民破坏自己耕地而后悔了,但是在分散的个体决策下,很难会出现个体化的集体不理性。对于农民来说,耕种不再是该土地收益最高用途,那么他改变土地用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理性行为。当然,耕地减少了,粮食价格上涨必然会损害到一些人利益。因此,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本质就是妨碍农民致富。随着城市化发展,有的农民依靠卖地而赚钱致富了,凭什么就不给他们发财?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愿望再美好,这也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哈耶克有句名言,“通向地狱的路总是铺满善意”。因此,有人说,“这个‘美好愿望’所能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当权者更疯狂的贪污腐败和广大农民继续被廉价的奴役下去。”以政府名义保护耕地,实际就是把民间资源紧紧控制政府那里,从而给当权者提供了各种权力寻租。
有些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密度大,土地的承载能力差等因素,所以就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这些都是无法成立的理由,密度比中国大的国家还有很多,即使扣除中国西部不适宜人居的地方,中国的人口密度还是远远不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因此,最后一个理由就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国际上没有那么多粮食可以进口。按照这种思维,国家规模越小就容易解决粮食问题,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生物学告诉我们,生物链越复杂就能够越稳定。
单纯争论保护耕地意义不大,而是把土地产权搞清楚了,把保护权主体搞对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把保护耕地权归还农民,保护的结果一定会比政府做得更好。千条万条规律,实际就是这么一条规律,不要替代所有私人进行决策,那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真的希望为政者能够把保护耕地权归还农民,这是解决粮食问题和让农民致富的方法。
200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