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548 7
2009-01-04
 “有钱不消费”是强加给穷人的奢侈罪名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2008-12-30   

  针对蒙代尔的“中国发放1万亿消费券”的建议,李稻葵说:我认为,依靠发放消费券的办法拉动内需是行不通的。首先,中国的老百姓不是手上没钱消费,而是不愿意消费。如果发放消费券,只会导致替代效应和对现金消费的挤出效应,所以总的消费不会提升。中国与美国不一样,美国的消费率是很高的,给他10块钱能花8块;而中国老百姓给他10块钱只花5毛,其它存起来。  
  就在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一位69岁的老人,自称为了“不愁吃穿”,在北京站持刀抢劫,进了看守所。这样的一位老人,难道有钱不消费?

  请看下面这3组数据:(见http://house.hebei.com.cn/system/2008/04/08/010056436_01.shtml)
  1、胡润百富榜公布:“2006年中国500位富豪的总财富达到了110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2006年GDP的6%。《福布斯》公布:“2007年中国400位富豪个人财富均超过15亿元,总财富达到2800亿美元,折合210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2007年GDP(234696亿人民币)的9%。2005年前300名富豪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中国7亿多农村人口2年的纯收入,前200名富豪平均资产达1.24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全国人均GDP14040元的72348.3倍。
  2、国家统计局2002抽样调查,10%最低收入家庭仅占全部居民家庭总资产的1.4%,10%的最高收入家庭占全部居民家庭总资产的45%。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存款大户拥有80%的存款,或15%的储蓄大户拥有全部存款的一半。
  3、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1999年对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调查,有8.6%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仅储蓄存款一项1999年底达59622亿元,整个金融资产在7万多亿元以上)60.4%;其中1.3%最富有的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31.43%(每户拥有5000万元以上,据报道,仅深圳市储蓄存款在亿元以上就达24人);而占43.73%最贫穷的家庭(户拥有5000元以下)只占有全部金融资产2.99%。最富有的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是最穷的家庭359倍。  

  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应当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而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投资基建。我们知道,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首先是消费需求的萎缩,广大劳动者阶层没有足够的消费力消化企业的全部产出。没有了消费,也就没有投资,于是就发生经济危机。因此,一项政策措施的成败和效率,关键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提振消费需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知道2007年工资占GDP的比例为11.32%,这个数据实际上就是基建投资能够转化为工资的比例,实际上,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大项目经过层层剥皮,工资成本仅仅占8-9%。  

  但是,同样一笔钱,如果是按人头平均发下来,我估计会有大约83%转化为消费。《中国统计年鉴》把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分成5个等份,然后列出他们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2007年农村人口的消费占纯收入的比例(依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137.4%, 91.3%, 80.3%, 71.8%, 61.2%;城镇人口分别为90.2%, 80.0%, 75.5%, 70.6%, 65.5%。把以上两组数据分别做算术平均(因为每组的人数相等),得到:农村为88.4%,城镇为76.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5.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4.9%。再做加权平均,得到:88.4%X55.1%+76.4%X44.9%=83.0%。这就是说,发钱比投资基建,在刺激经济恢复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这对改善投资过剩、消费不足的需求结构,有很大帮助。国家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灵活决定分红的数量,灵活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这项工具比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效率、更安全,可以做为宏观调控的除了利率、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外的“第四杠杆”。   

  发钱的效果如何,上面的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看病、养老、上学要花很多钱,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会把钱存起来,以便应对将来之需。我认为这是城市知识分子等一小批中产阶级的典型想法,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很少,他们的这种消费心理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统计数据也不支持这个观点。虽然2007年底的银行存款达到38.9万亿,但大多数的钱在少数人手里,人均存款数没有任何参考意义。中国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大,少数富人会存钱,但大多数穷人会消费。有些人说日本2000年发“地域振兴券”并不成功,并以此来反对中国发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日本人当时已经很富,而且贫富差距很小。中国人55.1%是贫穷的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60%,每天支出没有超过3美元,这些人口具有很高的消费倾向,统计数据支持这个结论。  

  直接发钱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经告诫皇帝说“分生不分熟”,意思是说应该把生食品分给大家,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偏好蒸、炒、煎、炸,这要比把食品煮熟了分给大家更受欢迎。这就是说,与其让政府包办福利,还不如把钱发到个人手里,让消费者自己决定如何花费,效果更好。或许货币形式的福利比实物形式的福利有更高的效率,更受欢迎。另外,公共产品过多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中国的穷人更需要私人产品,而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更高级的需求。例如,政府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修建飞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这些就不是民众迫切需要的,民众也很难从中受益,最后导致资源浪费。另外,新闻报道说,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前几年刚花钱为山区修建的学校现在有很多变成了猪圈、鸡圈。  

  发钱的另一个好处是,让消费者选择救哪些行业、救那些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优化了资源配置。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该不该救,它的规模应该多大,应当让市场作出选择。把钱发给大家,大家想要什么产品,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这个行业自然而然就得救了。而那些生产的产品找不到市场的企业,关了门也是应该的。  

  也有人认为应该拿这些钱来提高社会福利。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建立社会福利体系的办法对民众的好处未必优于社会分红。关键问题是,这个福利体系能多大程度惠及低收入群体?计划体制时代,中国就已建立了国家福利体系,但这套福利体系在福利覆盖方面欠缺公平。它只覆盖了最稳定的国有部门,而没有顾及到农民及城市非国有部门的员工,起了逆向调节的作用。医疗、退休等福利也呈现出这种逆向再分配效应。直到今天,国家福利体系的基本结构依然存在。对于这样的福利体系,再把更多的钱投入进去,未必能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多大福利。与此相反,社会分红的办法起码不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可以惠及全社会各阶层、各地区。

  有人认为这项制度会养懒汉,其实不然。在这项制度下,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包括两部分:工资收入和社会分红。因为社会分红的多少是以生产过剩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果愿意工作的人数减少,则生产过剩减少,分红也相应地减少,有些人就会觉得仅靠分红会不够花费,于是就会去工作。反之,如果参加工作的人很多,则生产过剩增加,分红也相应地增加,有些人就会觉得不工作也可以过得很好,于是就会放弃工作去享受闲暇。这是一个自动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这个系统中,劳动者可以实现多劳多得。

  按人发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可能被很多人忽视,那就是,发钱就是给企业发利润。办企业就是要赚钱,可钱从哪里来?钱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这样的话,有的企业赚了钱,必然有的企业要亏钱,而赚了钱是企业的,亏了钱的企业无法还银行贷款,假以时日,亏损越积越多,不仅企业要倒闭,甚至还要拖累银行,使银行资产结构恶化。如果有一个渠道,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市场中注入钱——利润,上面的这种悲惨结局就可以避免。最近个月,中央银行大幅降息,这种办法充其量只能给市场补充资本,而无法补充利润。因此,市场反应冷淡。市场缺乏的是利润,而不是资本。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就相当于“马用缰绳推车上山”,使不上劲。 
 
  综上所述,钱都在官僚和资本家等富人手里,老百姓不是“有钱不消费”,而是没钱消费。有钱人已经酒足饭饱,穷奢极欲,让他们继续增加消费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且,如果让他们增加消费,实际是浪费人类有限的资源。说老百姓“有钱不消费”,是扣在老百姓头上的屎盆子,是莫须有的罪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4 20:36:00

顶,已到年末,我在学校囊中羞涩,发了,我一顶会花掉的,谁不想消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4 20:39:00
支持楼主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5 12:39:00

把钱投在“政绩”上,回报的是饮鸩止渴。

把钱投在民生上,回报是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5 12:43:00

李稻葵,据说也在国外学过经济学,发表如此垃圾的观点,真让大家刮目相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5 17:32:00

唉,发钱这招本人不敢苟同.问题多多.

终是预期边际大于现期边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