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fei8126网友的观点基本都很好,受教了,有点不同看法~~
(1)
粮食国际贸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暂不讨论。
(原写了很长一段,不过在这个主题下所涉及过于繁杂;时间太少来不及修改完善;再讨论罢~~)
(2)关于“
4万亿的投资计划”,最新的信息是昨天铁路投资计划又“扩容”了;不过,对扩张财政却更不“托底”了~
个人以为:
其一,扩张财政创造的岗位对于缓解就业作用是局部的,缓释的。(且所提供岗位与过剩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匹配,当前中国闲置和过剩人力资本的结构已远非30年前,制造业产业大军换平台似也不易,且本科或硕士毕业能去修铁路吗,玩笑了,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海涵啦~~)
其二,“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于“抓住时机”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轻型化和高级化,目前看来,“还看不清方向”。
结论:“四万亿投资”和中央给穷人发90亿票子用于过年消费类似,效果还要具体观望;根据人大郭兴旺关于1998年积财的研究专著,或中长期更有意义,短期内显非“灵丹妙药”。
(3)
个人认为1:
“开不开放土地控制”或不完全等同于“现在工业用地并不紧张/是否紧张”。
其一,放开耕地(或适宜做耕地的平地类土地)资源应是基于“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过程”的开端,大体是总体资源规划层面的考虑。
其二,其操作中最大的难点,或不在红线要不要取消之争;反倒是一些原来“姓农”的土地资源向“城市用途流转”/放开后,受益权利在地方和央府之间如何归属(又是财权和事权央地划分)的老生常谈的讨论了~~(最怕放给地方政府以后,就业和经济增长没有改善,反而都推给中央政府;须知除财政手段外,央府手中实质资源其实并无很多~~当然央府也希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其对总体经济负面影响最小的成本下,也愿放资源给他们~~有时候,窃想:干脆将宏观指标分解,也让地方政府“大包干”得了,呵呵~~玩笑了~~)
个人以为2:
其一,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目前如此巨大规模,社会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多元性,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其中存在着日益显化的冲突。
假设“放开”/无论是适度放,分步骤放,还是明着控暗着放,央府势必要做如下确保:其一,如何有效掌控“放开”的安全边界;其二,地方政府能否确保和如何确保:“新增资源造就的经济和生存空间充分或基本容纳当前相对过剩与绝对的人力资源的流量和存量”~~
其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经济目标与民生要求的平衡,操作难度和制度性成本将加大~~
(套用近期常用的说法:改革开放前30年有成绩,有目共睹;但也有一些先天优势——营造帕累托式的改进空间似乎太容易了——不过,以后的10年或30年将会十分不同;那种“搬套桌椅坐下来收税收费(或闲来空洞地吆五喝六一番~~)”的“甩手掌柜式”经济发展方式(and 机制改革 and 政府角色行为~~),应基本终结了;如此容易的执政和“牧养臣民”的好日子(依靠初级资源和低廉人力资本的出卖),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将“春风不在”~~)
(4)
“美国银行抛H股主要是……对中资银行没有造成影响”,这个严重不同意。
个人以为1,所谓经济危机,其背后是各种资源沿着现代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运行,抵达某一个“阈值”/临界点之后;整个系统或需要做以调整;体现为周期性衰退或金融危机;但此次经济危机,和中周期考察下的10多年前,20多年前又有很多不同,一般认为是“金融创新过度”。
而以金融创新而言,很多人认为,美国依靠华尔街模式的“金融创新的先行”的比较优势,(with 国际金融体系等等~~),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财富增长中洗劫了其中一部分(这倒有点像乌克兰中途对输欧天然气的截流了,呵呵~~);而完全不参与金融创新的国家,将被剥削得最惨~~ 中国还算好,不过一直想努力加入“国际金融巨头俱乐部”,不仅要做/而且也做了/必要的创新,因此为其/金融创新/所伤或波及,也在所难免~~
个人以为2,在当前,尤其国内股市,很是人心慌惶的氛围下,“美国银行抛中资H股”,总觉得不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