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赚钱”二字的经济学意义——与左小蕾商榷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党爱民 2009-1-12
非常荣幸看到左小蕾就全民发钱扩大消费的建议发表意见。
左小蕾认为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话的确不假。任何人都希望经济能够良性循环。但是,厂商以成本加利润来定价的这种操作方式,必然无法达到我们所期盼的“良性循环”。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痼疾,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借助于外部的力量进行干预。更加准确地说,目前中国的市场
经济是一个非均衡的系统,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必须持续向其注入货币。
前几年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高速增长,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美元进入中国,充当了对中国这个经济实体持续注入货币的重要角色。虽然这种货币注入模式让我们损失了大量的实物财富,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但却维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2008年末,国际经济风云变幻,突然之间出口坍塌了,依靠吸纳美元注入货币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于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大面积破产、倒闭、歇业,大量民工失业提前返乡,目前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的过程中。左小蕾似乎认为目前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但我觉得很不乐观。《社会蓝皮书》公布的调查失业率达到了9.4%,而曾湘泉说调查失业率已经达到24%。如果对目前的危机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可能会错失治理危机的最佳时机,从而使得危机扩大化。
在左小蕾看来,财政赤字、印钞票是一件十恶不赦、严重违反道德的事情,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做的,也是不应该做的。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近年的国外文献指出,如果考虑储备的需要,则财政赤字、银行坏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搞市场经济,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对企业主而言,赚钱是它的唯一目的,而生产只不过是赚钱的手段,如果资本市场利润丰厚,甚至可以不必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就直接赚钱去了。然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是以负债的形式发行的,任何人赚到了钱,就必然意味着另一个人要为它承担相等数量的负债,不断赚钱就意味着不断增加负债。这里面暗藏着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其他人的负债不能持续扩大,就会爆发经济危机。今天这场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美国消费者的债务规模无法持续扩大造成的。全球资本主义已经陷入一场“利润枯竭式”危机。
中国要率先从这场危机中走出来,就要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印钞票、满足企业赚钱要求的问题。企业没钱赚,市场经济就搞不下去。左小蕾文中提到的方法及目前的降息等一些列措施,总的来说,仅仅是对经济体补充资本的措施,这些措施无法解决企业赚钱的问题(也就是利润来源的问题)。市场需要的是利润,而不是资本。利润(钱)是企业生产不出来的,生产仅仅是赚钱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市场不缺资本。
货币名目主义者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印钞票是国家与生俱来的特权。由于政府允许用它发行的货币来交税,因此,毫无价值的纸币才得以流通。由国家发行一种无需担保、不必支付利息、不必赎回的纯货币,是满足市场经济赚钱要求的最佳途径。在经济形式不景气时,由国家发行这种纯货币,扩大消费需求,等经济形势好转以后,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通过加大税收的办法,收回这些货币。由于人们储蓄金钱的本性,很多纯货币是不必收回的。这意味着国家可以获得一大笔的铸币税收益。
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由于我们在医疗、养老、上学、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不健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储蓄一部分钱来应对自身的收入波动。目前的以负债形式发行货币的货币供应政策,根本就无法满足这部分货币需求——因为没有人愿意为别人负债、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承担这么庞大的一笔债务!这部分需求也是对纯货币的需求,也对应着一笔巨大的铸币税收益。
按照德国经济学家虎博教授的方法估算,我们每年在铸币税方面的损失就高达2万亿之多。本人分析,这项损失可能更多,大致高达4-5万亿之多。如此天文数字的铸币税损失,是流失了的社会财富。如果能够拣回其中一部分用于改善社会福利,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左小蕾把我们的建议说成是“让政府闭着眼睛给钱”也是不妥的。钱,对于企业或个人,是一件大事,要靠劳动挣来。但是,对于具有印钞特权的国家来说,是一件再也小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并不吃钱。钱,仅仅是一种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工具。如果国家能用发钱的办法,把经济搞上去,把社会福利提上去,何乐而不为呢?发了钱,工厂就会开工、工人就会劳动,经济就运转起来了。让政府发钱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有过剩的生产力。现在出口萎缩,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这些过剩产能都是政府印钞的物质基础。
我们建议的发钱措施,绝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政策措施。我们认为,全民发钱应当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为,赚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哪天企业不想赚钱了,发钱的政策也就可以停止了。只要企业想要利润、老板想赚钱,就要不断发钱,就具有不断发钱的微观基础。
主流经济学并不研究赚钱,也不知道赚钱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实的经济学,要首先从理解“赚钱”二字的经济学意义上开始入门。
附件:
左小蕾:“发钱”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当消费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出发放消费券成了最直接的修复循环系统的办法,可这也正是很多人争论的焦点。
“消费券政策是一次性的短期效应,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不能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不能达到刺激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目标。”左小蕾认为。在经济低迷、民间投资明显下降、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以刺激消费增长为目的、人人有份的消费券,可能使经济增长缺乏民间推动力,因而成为竭泽而渔的一次性短期经济行为。
“我们还没有到那种地步,中国还有调控空间。”左小蕾说,“我们很多人都老想着政府闭着眼睛给发钱,这种思想是很不好的,而且发消费券都是一次性的效应。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并没有恶化到必须超常规扩大财政赤字,靠印钞票来发放消费券维持经济运行。”
虽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呈下滑态势,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存在。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处于所谓“流动性陷阱”的困境,货币政策还有调控空间;特别是前几年经济增长增强了国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只要政策更有效率地使用财政资源,比如说有效利用4万亿元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而不是排斥民间投资;大力启动农村消费、改善城市消费结构;稳定一般消费品出口,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有序恢复正常运行的同时,开始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
请问:
十个面包.二个消费者,消费才每人手中有五元钱.面包一元一个.所以每人可以买五个.如果国家之前给每人发了五元钱,即每人手中有十元了.那么每人能够买几个面包?
请问:
十个面包.二个消费者,消费才每人手中有五元钱.面包一元一个.所以每人可以买五个.如果国家之前给每人发了五元钱,即每人手中有十元了.那么每人能够买几个面包?
你这个模型是错误的,因为在你这个模型里面,无法容纳与解释失业问题。正确的模型如下:
邻居合伙包饺子的宏观经济模型
求心Dammos2005/3/26
最近,针对千里也行人提出的奶牛猴子模型,大家展开了一场有关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大讨论。有人提出,拿几个动物的模型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恐有不妥,于是,本文再次提出一个邻居件合伙包饺子的模型,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以下第一个模型是我在早期提出来的,也是《过剩经济学》一书中的模型,可能这个模型太抽象,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二个模型就是大家熟悉的“奶牛猴子模型”。第三个就是邻居合伙包饺子的模型。最后给出一个更一般的模型。
模型一、烤鸡蛋模型(载于《过剩经济学》)
如果一个社会共有100人,75人出售鸡蛋,其余25人出租烤炉。假设一个人一天消费最多消费10个烤鸡蛋,那么出租烤炉的人一天最多需要250个鸡蛋。设鸡蛋的价格是4毛,劳动者出售250个鸡蛋后得到100元;设烤炉的价格是每烤一个付费6毛,100元仅可以烤167个鸡蛋。对于75个出售鸡蛋的劳动者,他们每人仅可以得到2.2个烤鸡蛋。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愿望!
无论有多少鸡蛋、无论有多少烤炉,如果分配比例失调,那么,一部分人过剩、另一部分人短缺的情况必然要出现。
在这个比喻中,资本家购买鸡蛋100元,而劳动者购买烤炉使用权也等于100元,两者相等。这就是要素交换定律。
大家可以证明,要使这个社会实现和谐,必须保证交换比例恰好等于人口比例:鸡蛋0.75元,烤炉0.25元。如果人口组成变化,交换比例也要跟着变化。
模型二、奶牛猴子模型(出自千里夜行人的贴子)
一头奶牛和20只猴子生活在一起,奶牛产奶给猴子喝,猴子拔草给奶牛吃。假设一头奶牛一天能吃100斤草,20只猴子一天能喝100斤奶,能拔100斤草,这这头奶牛和这20只猴子就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产一点也不浪费,一点也没有不足。
假设有一天,奶牛感觉到自己吃亏了,它要把它的奶变为商品,让猴子拿草来交换,而且要2斤草换1斤牛奶。这样猴子就拼命去拔草,一天下来,只拔了150斤,就只换到了 75斤奶,显然吃不饱。而奶牛就高兴了,它吃了100斤草后,还节余了50斤,它望望那 一小堆草,兴奋地想:明天这一小堆草又会增加50斤,以后每天都会增加50斤,哈哈, 不久就会成一座山,我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了。
模型三、邻居合伙包饺子的模型
有两户叫张皮和李馅的邻居,张皮家的人到李馅家去串门,正好碰上李馅家吃饺子,它尝了一下,发现李馅家的饺子馅儿做得特别好,张皮也把自己家做的饺子给李馅家的人尝了一下,李馅家的人认为张皮家的皮儿做得特别好。于是,两家商定分工合作做饺子,张皮家专做皮儿,李馅家专做馅儿,然后交换(亚当斯密提出专业化分工,就是要发挥各自的特长)。经过讨价还价,他们商定2个饺子皮儿换1个饺子馅儿。
张皮家有3口人,他们每人每天吃100个饺子,总共每天吃300个饺子。李馅家有5口人,也是每人每天吃100个饺子,总共每天吃500个饺子。
张皮计算了一下,吃300个饺子就要300个馅儿,就要用600个皮儿去换。李馅也计算了一下,吃500个饺子要500个皮儿,需要250个馅儿就可以换回来。
交换的结果是,张皮只能用500个皮儿换回250个馅儿,想再多换,李馅认为自己家吃不完,会浪费掉,遭到拒绝。
虽然他们两家生产皮儿和生产馅儿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但张皮家吃不到足够的“新饺子”,还要自给自足一部分原来的饺子。
过了几天,李馅家的两个老人去世了。李馅家只要300个皮儿,于是,张皮家只能吃到150个“新饺子”,交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交换给他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少了。
(请注意,这个模型不谈剥削,但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
模型4、一个更一般的模型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他们利用这个假设证明一般均衡理论时,把这个假设扩展成了“人对市场上的任何一种商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就是说,他们隐含假设人的肚皮是无穷大的,可以吃几顿大米,可以住100间房子、看1万台电视、座1千辆轿车。很显然,这个扩展后的假设严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过剩经济学假设“人的有效欲望是有限的,总资源是足够多的,但被个人占有”。有人肯定会说,在这样的假设下,还会有经济学吗?
请看下面这个模型:
假设1 社会上有r个人,每人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自己消费,并与其他人交换;
假设2 任何一个人对这r产品的的欲望是有限的;
假设3 每个人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足够多。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人对此r种产品的欲望已完全满足,那么,他就会停止交换——或许他还在积极寻找交换的机会,但实在找不到。这样,我们要问,是不是恰在此时,其他人的欲望也完全满足了?
答案绝对是不一定。于是,一门全新的经济学诞生了!这就是过剩经济学。
过剩经济学认为,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望饱和限制了另一部分人的消费。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吃完了太监才能吃,皇帝的肚子经常饱着,太监的肚子就经常饿着。部分人的饱和导致资源浪费,同时也制造了贫穷。解决的办法要么调整分配,要么按人发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 17:18:50编辑过]
十个苹果.二个消费者.果果每个一元钱.甲有三元,乙有7元.现在政府给每人发十元(你愿意厚此薄彼也行).问,每人可以多消费多少苹果?
扩大货币发行并公共工程或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等宏观调控政策,几乎一直就为各国政府运用着.你们的按人发钱基本是陈词滥调,但是,却比过去的政策愚蠢不止百倍.过去的政策好歹还是有所选择的,而你们却来个按人发钱.你们太有才了.而公共工程,则一方面提高了参与者的收入,一方面有创造出了现实的产品----就是增加苹果.而你们,通过增发钞票而分配现有的这些苹果.如果你想说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而刺激经济复苏,那么这种方法却是诸选项中最不济的一个.因为不同的人的情况不同,其储蓄率也不同,如果有人给我发一千元钱,我若不增加消费,你未达到目的,我若增加消费,那么其实我并不真的需要这笔钱,那么其结果叫最终只能是表现为货币过度地贬值.这意味着什么你不会不明白罢?这是有益于经济复苏呢,还是给经济雪上加霜呢?毫无疑问,这将会使企业生产成本剧增.而他们手中的流动资金的购买力则急剧下降.不要以为这可以通过他们的商品销售可以找到平衡,不要忘记,商品需求是有弹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者都会找到这种平衡.而纸弹性的恰恰只是那些必需品.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发的钱等于没发.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显然,这钱不能无止境地发下去,最后最倒霉的首先是弱势群体.其次就是那些低附加值的和非必需品企业.
鼓吹者还说"我们倡导按人发钱,所发的钱都姓“公”,而不姓“私”,我们不是倡导劫富济贫,没有倡议让穷人抢夺富人的钱。 "
这种见解实在是令人吃惊!且问:富人有一百万,我一分钱没有.发了钱,通胀后,我一分钱也未贬值.那富人的一百万还有原先的购买力了吗? 如果果然这样做了,那么我们说中国政府是强盗好呢?还是说是傻瓜好?但富人们决不是傻瓜.本人无意为富人辩护.偶也穷人.但是,一个国家作事,总不能如平民百姓,率意而为罢?
我不反对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但我反对强奸民意.毕竟,这种所谓发钱的行为,实质上是在拿别人的钱来花呢.我们需要一种合法性也就是正义性的支持.经济上当然没有问题.富人不花,穷人帮助花.但是,有钱人有义务无偿地让别人不经他自己允许地花他的钱吗?这种情况,必须经过民主程序才可以.可是,中国不是民主国家.所以,即使发钱,也无正义性.由此足见,政治改革不跟上,弊端重重.宏观政策都如抢动一样.
-----------你们太有才了.偶佩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8 17:04:52编辑过]
穷人和富人一样多,发了钱以后,完全自愿交易,你就不要谁资本家吃亏了。本来是要倒掉的牛奶,现在换成了钱,哪个资本家不愿意?去问一问资本家吧。
十个苹果.二个消费者.果果每个一元钱.甲有三元,乙有7元.现在政府给每人发十元(你愿意厚此薄彼也行).问,每人可以多消费多少苹果?
这个模型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实不相符,也不能解释失业,因此,不能使用。
十个苹果.二个消费者.果果每个一元钱.甲有三元,乙有7元.现在政府给每人发十元(你愿意厚此薄彼也行).问,每人可以多消费多少苹果?
这个模型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实不相符,也不能解释失业,因此,不能使用。
不想符?一个虚幻的想法,你完全可以假设在发钱之前他们只消费了八个苹果.为什么没有把钱全花了?那你何不问一个穷人,他们为什么不花尽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
那么,在发钱之后,这些苹果完全可以全部消费掉----这还得发得足够多.从而人们认为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现在看看罢,不错,苹果是全出卖出去了,可是,富人或者说生产者得到什么?他们除了得到了贬值的钞票,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那些买苹果的人不是用他们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进行的交换.牛奶是卖出去了.可是,这与送给别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小同学,资本主义就是这样,玩金钱游戏,金钱崇拜,拜货币教,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用商品和资源换钱,而不是用钱换商品、换资源。中国说不是缺资源吗?你看,2万亿外汇储备,宁愿放着贬值腐烂,也不会拿去换资源。李嘉诚只关心赚钱,绝不关心他的“苹果”。因为,“苹果”还会再长出来。
关于赚钱,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你社会实践少,没见过大钱,没见过大老板,更没有过过富人的日子,理解不了,不冤你。
我反复强调,牛奶换钱绝对是自愿的。换成钱,比倒掉,资本家更愿意。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家毫无节制的资本积累,就是赚钱。
从理论上讲,在成本价利润的定价原则下,经济体系必须不断注入没有负债的“纯货币”。教科书上有的。
小同学,资本主义就是这样,玩金钱游戏,金钱崇拜,拜货币教,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用商品和资源换钱,而不是用钱换商品、换资源。中国说不是缺资源吗?你看,2万亿外汇储备,宁愿放着贬值腐烂,也不会拿去换资源。李嘉诚只关心赚钱,绝不关心他的“苹果”。因为,“苹果”还会再长出来。
关于赚钱,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你社会实践少,没见过大钱,没见过大老板,更没有过过富人的日子,理解不了,不冤你。
我反复强调,牛奶换钱绝对是自愿的。换成钱,比倒掉,资本家更愿意。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呵呵,你们头脑发昏,你以为资本家也是傻瓜呀?他要钱干什么呀?数着玩呀?能够买三个苹果的十元钱,与只能买一个苹果的二十元钱你以为在他们眼中是一样的吗?
你这一段话已经是在占卜了------你要去算卦,得申请低保..
托大.鲜见.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8 18:43:04编辑过]
亚当斯米就曾经形象地描述过资本家数钱的快感,说是当他预见到别人无法像他那样富有时,快感就会无法阻挡地涌上心头。
当钱快变成纸时如当年的金元券,我看他还有多少快感.
以你的逻辑,一万元一个苹果时,数一百万元,一定比一元一个苹果时,数一万元要爽很多喽?
在生产过剩、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发行钞票,是由物质基础的,它不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还会使社会真实产出增加。
我说了,理论也要求增加纯货币的注入,因为厂商是以成本加利润的方式定价的。
在生产过剩、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发行钞票,是由物质基础的,它不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还会使社会真实产出增加。
我说了,理论也要求增加纯货币的注入,因为厂商是以成本加利润的方式定价的。
二者不相干.
你先搞搞清楚.为什么会过剩.你想说人们缺钱.那么,你再问一问.为什么缺钱.不要忘记,我给你苹果,你是要给我鸭梨的.你们的方法,是打算空手套白狼.我过剩再多的苹果,你要想让它销售出去,你最终总得拿鸭梨和我换不是?别以为你拿钱了.可是你的钱并不是你劳动创造出来的,即你的钱是没有物质基础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创造出我要的鸭梨来.除非你用的是生产出鸭梨的人的钱.可是谁应当当这个冤大头呢?----如果他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自愿的话?所以,我提到了民主问题.而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却必须有要措施时----中国政府不能什么也不做罢?,则要小心再小心.但是,你的按人发钱,根本就不在考量范围之内.此策等而下之也.
你要是能够驳倒下面贴子中的观点,我就收回我之前的反对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6693-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8 20:31:00编辑过]
你是有苹果的人,有很多苹果;我是有梨的人,我有很多梨。这就是一个劳动和资本双过剩的模型。
但是,你现在梨吃饱了,但我苹果还没有吃饱。我想拿梨换苹果,你不干。因为梨对你来说,边际效用已经小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
现在按人发钱,我拿钱换苹果,你只要想要我的梨,随时可以卖给你,完全有保证。那么多劳工失业,资本家如果想要雇人干活,谁不干?完全有保证的嘛,大家抢着干呀!
你要是能够驳倒下面贴子中的观点,我就收回我之前的反对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6693-1-1.html
你在这份你很得意的帖子中说道:“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不断地有新产品出现,对应着你对梨的需求还没有满足,因此,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你就赢了,我就输了。
但是,新产品可遇不可求,新产品创新具有偶然性。现在的情况是,这一轮信息技术产品大潮已经过去,制造业已经陷入冬天,新产品在哪里?你不能画个“饼”给自己吃,你不能无视生产过剩的现实谈问题。
现在,我们必须研究一下再没有新产品出世的情况下,能不能发展经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也就是,我们要寻找一种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
你要是能够驳倒下面贴子中的观点,我就收回我之前的反对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6693-1-1.html
你在这份你很得意的帖子中说道:“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不断地有新产品出现,对应着你对梨的需求还没有满足,因此,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你就赢了,我就输了。
但是,新产品可遇不可求,新产品创新具有偶然性。现在的情况是,这一轮信息技术产品大潮已经过去,制造业已经陷入冬天,新产品在哪里?你不能画个“饼”给自己吃,你不能无视生产过剩的现实谈问题。
我可并未得意.不可理会错了.就事论事而已.
-----你说得很对嘛.产品过剩,不错.那么,谁的产品过剩?所有者,你们的办法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过是把过剩的无偿拿走罢了.可是,这得人家所有者愿意罢?这是最现实的问题.程序正义是很重要的.同时,没有全新的产品,并不等于可以无条件地对有劳动能力者进行补贴.许多公共工程及社会服务就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问题.这事,许多国家早就这么做了.而我国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国外的一些具体情况不太了解,而我们做的一些却很不够,很多情况流于形式主义.你们想问题太简单了.
你始终没有理解“自愿交易”含义。工人给了钱,拿走了资本家的苹果,资本家心里明白,钱不能吃,但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换来工人的梨,它需要储备,他愿意储备,人家愿意交易,你反对什么?你凭什么说资本家就一定吃亏了?
资本家愿意拿苹果换钱,是因为钱的边际效用高于苹果,也是一种理性行为。哪个资本家有钱不赚?你是在是闲操心,资本家不会答应你的。苹果不卖掉,会腐烂,让工人拿钱买走,起码可以做到购买力储蓄,可以在它需要的时候买回梨来。
是烂掉好,还是换成钱好,资本家最有发言权!
这个模型,市场经济已经使之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能算市场经济的缺陷吗?市场经济有缺陷,但不在这里。
在包饺子模型里,你还想对整体再进行改进,那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必须要损害李馅的利益。
我们能不能通过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对整体进行改善?这已经是伦理问题了。
这个模型,显然没有考虑博弈。
要考虑这20只猴子是有合谋的还是没有合谋的。如果这20只猴子有合谋,奶牛提出2斤草换1斤牛奶是根本办不到的。如果奶牛提出要2斤草换1斤牛奶,猴子为什么不可以提出要1斤草换2斤牛奶?大家都没有别的武器,唯一的武器是:退出合作。
那么我们就要看双方退出合作,各自是什么损失。任何一方退出合作,结果都是:饿死+少了原来的劳累的生活。如果有合谋猴子比奶牛的生活更劳累,更痛苦,他们就更不怕死,就更敢提出威胁说:老子不合作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生活中,生活越贫苦的人,越愿意去当强盗的原因——他们更不怕死。这个在吴思的《血酬定律》中,整本书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在猴子有合谋的情况下,奶牛提出要2斤草换1斤牛奶是不现实的。仅当猴子没有合谋的情况下,奶牛通过创造牛奶的稀缺性,用“价高者得”的手段,才可能用更少的牛奶换更多的草。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也不是猴子得了牛奶平分,而是谁出价高谁得。
《国富论》中说过,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价格趋向于成本,在求大于供的市场,价格趋向于消费者最高消费意愿。在猴子没有合谋的情况下,奶牛最佳的策略不是减少产量创造稀缺,从而使得部分猴子一点牛奶都得不到,而是让所有的猴子都用最高的消费意愿来购买牛奶。而奶牛的产量恰好等于所有猴子的需求,奶牛要做的不是把部分牛奶倒掉创造稀缺,而是创造产品的差别。比如,牛奶分批供应,越晚价格越低。能忍受饿一段时间肚子的猴子,就可以买到便宜牛奶。再比如,把牛奶分出三六九等,差的买得便宜。最后每个猴子都花钱了,但都花光了每个猴子自己所能拔到的所有草,这时候奶牛是利润最高的。
而事实上,以上这种不合理的情况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奶牛对牛奶的垄断导致的。如果有多头奶牛,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就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无论牛奶还是草的价格,必然趋向于合理。
市场经济的的弱点,根本不在于某些奶牛喊高价——如果你的价格比别的奶牛高,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市场经济的弱点,是可能存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才是需要用行政手段去避免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9 12:59:34编辑过]
欢迎nofear加入讨论。
在饺子模型中,李馅还是愿意赚更多钱的。因为李馅拥有的要素,如果换不成钱,就会腐烂,变得毫无价值。但如果能够把这些要素变成对张皮的债权,他完全愿意。
请注意,所有资本家都愿意出售自己的过剩商品。你看他们为了推销,多么卖命!
因此,发钱显然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凡是自愿交易,就是双方之间的帕累托改进。是不是帕累托改进,关键要看他们之间的交易是不是自愿的。只要资本家愿意卖掉产品,别人无权干涉。
“草奶模型”和饺子模型其实是一回事。房地产商有合作,通过政府帮助定价来完成合谋,而诸多打工者没有工会,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因此,西方学者就强调工会对维护工人利益,平衡博弈力量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你始终没有理解“自愿交易”含义。工人给了钱,拿走了资本家的苹果,资本家心里明白,钱不能吃,但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换来工人的梨,它需要储备,他愿意储备,人家愿意交易,你反对什么?你凭什么说资本家就一定吃亏了?
资本家愿意拿苹果换钱,是因为钱的边际效用高于苹果,也是一种理性行为。哪个资本家有钱不赚?你是在是闲操心,资本家不会答应你的。苹果不卖掉,会腐烂,让工人拿钱买走,起码可以做到购买力储蓄,可以在它需要的时候买回梨来。
是烂掉好,还是换成钱好,资本家最有发言权!
你的按人发钱,梨在哪?有梨那还叫按人发钱吗?如果即有梨又有苹果.那国家年年在"发"着呢!
劳动力就是梨,你想要,满大街都是。劳动资本双过剩。
劳动力不是梨,他应当有生产梨的能力才是.所以,你们的按人发钱很可笑.中国政府早就看到并在想办法解决这个救济与这个生产梨的能力的问题了.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一是有些时候流于形式主义.二是苦无良策----本来嘛.客观规律使然,谁也无法.以后长记性就是了.真不知道你们竟然``````````,唉,算了.
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看,一些今人竟不如古人:即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三心二意圣贤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9 20:03:18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