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555 1
2009-01-14
<div class="zi04" align="center"><span class="zi08">中国经济发展的三点战略性思考</span></div><div class="zi04" align="left"><span class="zi08">2008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多变的一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动荡的加剧<br/>,经济增长的世界性回落,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不断增大。为此,宏观管理层"<br/>多管齐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进一步扩大<br/>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投资规模数万亿元的应急措施。我认为,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br/>发展,除了上述"救急"措施外,还要有较深层的战略考虑。从战略角度来审视怎样<br/>发展经济?怎样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中国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需要关注<br/>和研究的问题。<br/><br/>  宏观经济应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br/><br/>  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主导,是国家的一个战略。中国经济下一步要逐步<br/>转到内需为主导,即整个国家经济主要"驱动力"来自内需。内需包括两部分:消费<br/>内需和投资内需。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只有34.8%(加上ZF消费<br/>为48.8%),居民消费亟待拓展。<br/><br/>  在关注宏观层面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微观基础的建设和升级,应打造有自有技<br/>术、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在广东考察中了解到,东莞和顺德,两地<br/>同样面临金融危机,地理位置接近,但是现状却不同:东莞的企业倒闭不少,顺德则<br/>并未伤及产业的完整性,在全区2.5万家企业中,倒闭只有100多家,属于正常<br/>状况。何以有此差别?经过实地调研,我挖掘出四点原因:<br/><br/>  第一,技术档次不同。东莞多是"三来一补",技术层面比较低。而顺德企业多<br/>有自有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如格兰仕微波<br/>炉、美的空调等。可见,有无专有技术,企业风险的承受力差别很大。<br/><br/>  第二,自主品牌情况不同。东莞的企业一些是OEM模式,贴牌生产,自主品牌<br/>比较少;而顺德的企业多有自己的品牌,8个国内驰名品牌,26个中国名牌产品,<br/>比如美的、格兰仕等。<br/><br/>  第三,企业产权结构不同。东莞的企业主体部分是外资,包括港澳台资企业,这<br/>些外资企业主与当地的经济文化融合不足;而顺德基本上都是本土发展起来的"草根<br/>型"民营企业,与当地经济"盘根错节",且集群性强。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其<br/>解困之道要比外资企业更"长袖善舞"。<br/><br/>  第四,市场发展取向不同。东莞的企业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两头在外"。而<br/>顺德的企业"内外兼修",其中内销占60%以上,特别是一部分产品比如白色家电<br/>产品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br/><br/>  东莞和顺德的现实比较,给人很多启示:技术、品牌、产权、市场的不同策略,<br/>明显带来不同的结果。这说明,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出口导向型"转<br/>向"内需主导型",要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打铁还要本身硬",企业亟<br/>需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广大企业家要关注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再造,要打<br/>造有竞争能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既要有优势产品、有高美誉度的品牌,<br/>还要有合理的细分市场战略,这些是企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份内事"。<br/><br/>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br/><br/>  2007年,我应邀到台湾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研究时,了解到一组产业结构方面<br/>的数据,将其与大陆地区的相关数据加以对比:<br/><br/>  在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只占1.5%;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br/>业)占27.5%;第三产业占71.1%。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教育产业非<br/>常发达,一个3.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拥有为数众多的大学,医疗、金融、航运、<br/>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态势也很好。<br/><br/>  再看大陆地区,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各占11.3%、48.6%、<br/>40.1%,与台湾地区差别明显。究其原因,一是二者的发展阶段不同。大陆整体<br/>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占43%,大大高于台湾地区。二是两个经济体的<br/>规模不同。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大陆的第三产业比重比<br/>较低,不但和台湾地区相差30多个百分点,与全世界60%多的平均水平相比也较<br/>低。因此,国家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既要提高现有第三产业的<br/>发展水平和规模,又要研究产业链的细分,开拓新的第三产业空间。<br/><br/>  在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中,有一些环节可以进一步剥离,形成制造业服务化。比如<br/>在苏南的无锡、苏州等地,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5%-60%之间,需要在产业链中<br/>探索"工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如在制造领域,可以将设计、研发、销售<br/>剥离出来,不要混同在加工制造业中,让它们各自专业分工、独立发展,就会培育出<br/>一个新的第三产业。同样,售后服务和维修也能够剥离出来发展成现代服务业。这其<br/>实是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的过程。<br/><br/>  以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br/><br/>  从与技术相关的更长的波动周期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步入低谷,与前一阶段技术<br/>红利的递减有关。原因在于,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信息革命,给<br/>整个人类带来福音,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正是这场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红利,<br/>掩盖了世界货币体系,美国发展模式,以及金融监管等潜在问题。<br/><br/>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革命孤军奋战,其他技术革命浪潮未能同步发展,<br/>信息革命的红利不断减弱。目前,我们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要从这个战略高度来思考,<br/>要跳出经济看技术。就全人类来说,需要在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寻找并开<br/>启新的技术革命。当然,就信息革命而言,由于中国与美国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的信<br/>息技术红利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信息技术还有广阔的空间。<br/>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远虑":如何推动新的技术革命,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br/><br/>  我个人认为,未来新的技术革命可能会产生于这些领域:一是生物工程。这方面<br/>要看是否能开发出贴近百姓的技术和产品。二是新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三是新能<br/>源。我国的资源包括能源是短缺的,国家因此非常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石油<br/>为例,我国现在一年消耗量在3.7亿吨之多,2007年自产1.8631亿吨,<br/>进口原油在1.6317亿吨,此外成品油进口3380万吨。因此一方面要实施"<br/>节能"方略,另一方面,应将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的环保型替代能源作为国<br/>家发展战略之一。<br/><br/>  作者:常修泽</span></div>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17 22:19:00
好文章,,,,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