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09-2-1 17:28:00
在“计划教育”体制下,中国人才所面临的萨缪尔森“统计性歧视”仍然是非常严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 17:32:00
以下是引用开心果-dream在2009-2-1 10:30:00的发言:
个人认为我国的教育需要改变不简单是教育领导、教育方式、教育体制,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各方面协调改革,因为某一方面的改革很可能只是刚开始有一些冲击作用,可随后这种作用又被其他的问题所压制以至于无用!

看起来教育改革是非常复杂的,但仔细想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这就是国家不应将自己的人才评价方式与结果强加给社会。这是关键的核心问题。只要国家改变自己的这个行为,则所有教育改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 17:35: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1 10:4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1 7:5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1 0:52:00的发言: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所有领域,而所有领域的问题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根本关系.事实上没有哪个领域没有遭遇到人为浩劫的.

就教育领域而言,我们的宪法第二十四条所提倡的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哲学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教育的设计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那就是要训练出能够运用辩证法的"人".如果对辩证法有相当认识,那就一定会发现,辩证法根本不是传承着生命本性和动物本能的人所能够采用的认识方法,那是万能的上帝才能够使用的认识方法.应试教育的根,其实就是辩证法.

什么都逃不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已经让我们好几代人严重欠缺创新精神,我们已经为这样的荒滩实践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要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要解决各领域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过分人为的主义主张,回归自然而然的发展.

25年时间营造一代新人,但25年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到今天的社会人才需要,而现在我们也同样无法预知25年后的社会人才需要.很明显,一种前瞻的教育,那只能是中立的教育.教育应该在各类知识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教育应该在各种学习方法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教育应该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

记得某人曾经说过: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发展”,人的智慧,必定是有所侧重,并以这个侧重点为核心而扩展开来,至于这种扩展能否达到“全面”,那是不需要“人为”的事情。

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包含着否定。而这一点恰恰对“标准答案”构成了致命的打击。因此,应试教育恰恰是最违反辩证法精神的。

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精辟! 如果爱因斯坦也持辩证思维,那么就绝无可能写出相对论.爱因斯坦曾经解释过他的学习方法,他必须运用直觉去撇开许多东西不管,否则他们就会像布里丹的骡子一样,面对许多事物却不知该从何入手.爱因斯坦不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理所当然的.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淘汰持形而上学思维的爱因斯坦,一直在选拔持辩证思维的布里丹的骡子.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 20:41:00
关键是要建立其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00:33:00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辩证的方法指的是无限联系事物的认识方法(横向),也就是摸遍整棵大树的树枝树叶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没有什么知识没有用,没有什么信息没有用.它试图掌握所有的知识.事实上这种方法学到死那天也学不到万分一的人类知识,而且学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这种学习方法美其名曰"人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它造就了严重欠缺创新精神的几代人,而且也正是应试教育的恶根所在.这种学习方法居然就是我们宪法第二十四条中所提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07:27:00
以下是引用旷野思鸣在2009-2-1 20:41:00的发言:
关键是要建立其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对!这是关键的关键!国家不应将其人才评价方式与结果强加给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07:33: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07:36: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辩证的方法指的是无限联系事物的认识方法(横向),也就是摸遍整棵大树的树枝树叶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没有什么知识没有用,没有什么信息没有用.它试图掌握所有的知识.事实上这种方法学到死那天也学不到万分一的人类知识,而且学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这种学习方法美其名曰"人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它造就了严重欠缺创新精神的几代人,而且也正是应试教育的恶根所在.这种学习方法居然就是我们宪法第二十四条中所提倡的.

你所说的这种情况只是黑格尔所说的“恶的罗列”,它当然不属于辩证法意义的事情。知识往往具有这种“恶的罗列”性质,这是知识往往难以被人们的精神所消化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10:21:00
[em17]中国教育现行问题较多,最根本的应是改变教育模式,改变人才的唯文凭论定义,改变学习唯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方式,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10:44:00
制度问题,不是一下能解决得,自己看着怎么教育小孩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10:49: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19:31: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10:4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辩证法即是本原展开自己的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定即否定”。因此,辩证法与本原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20:08:00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经遭遇过一次“张冠李戴”的事情:自己明明是成都一所普通中学——成都十三中的毕业生,可当地的媒体却问也不问,想当然地认为他是成都最好的中学——成都七中的毕业生,并且让这一错误说法见诸报端。公众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对此朱清时有些哭笑不得:自己从来不为自己曾就读的中学感到不好意思,媒体,甚至公众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毕业于名校呢?实际上,成都十三中这所中学尽管普通,却培养出两名中科院院士:63届的毕业生朱清时和64届的毕业生陈霖。

  “当今社会的心态有些浮躁,好像只有名校出来的学生才能成才。”朱清时不认可这种说法,“名校容易出人才,主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这一点其他学校不可比。如果各类教师和学生都公平地分布在所有学校,则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于出人才。”

  朱清时感慨: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学生非名牌大学不上。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要上名牌大学一定要有高分。有时,几分之差,就会把一个优秀的学生从重点大学甩到地方的非重点大学。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这让很多家长不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满分啊?朱清时理解陈先生这句话的含义是,少年班的学生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朱清时用种地过度施肥来形象地解释这多得的一二十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施过两三遍化肥后,田地的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上去了。而且,因为过度施肥,土壤板结,也不能种稻子了。“四川最好的水稻亩产五百斤就差不多了,施化肥短期可以增产一二百斤,但是长期下来,那土壤就要弄坏了。”

  1963年,朱清时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而现在高考的普通重点线都比朱清时的分数高,这让他很感慨。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朱清时中学上完课复习了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大家都没有去训练如何应付考试,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作用。”朱清时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朱清时说:“1957年我上初中时,政府要中学按就近的区域招生,各种学习成绩的学生都进了同一所学校。而且优秀教师都服从上级分配,每所中学都有,那时的中学教育状况有利于人才培养。后来教育却走上了越来越功利的道路,各级领导急于出人才,让优秀教师和学生都集中在少数重点中学,结果却在整体上阻碍了人才涌现。这个教训值得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20:11:00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名校情结证明人才观落后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名校情结很不正常。”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1999年高校开始大扩招之后,名校情结愈演愈烈。这几年还形成了新的“独木桥”:从幼儿园开始就惟“名”是从,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直到名牌大学。
 
  熊丙奇认为,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投资角度看,读名校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学校高,人们自然更愿意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先看人的能力,而是先看他们是哪儿毕业的。熊丙奇认为,就业市场的这种价值观肯定会加重人们对名校的偏好。

  “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尺。看重学校出身,其实是人才观念落后的表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分配了教育资源,使得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熊丙奇告诉记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他,如果两名毕业生来应聘,一位来自名校,一位来自一般学校,他会用一样的标准考核他们,考核结果相同的话,他更倾向于录用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因为名校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却与非名校学生表现一样,那足以证明前者不如后者优秀。“国外也有名校,但没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熊丙奇说,国外社会用人观念比较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能力,而不是看毕业院校之类的背景。欧姆龙公司在招聘时还会特意把应聘者的姓名、学校、年龄等非能力因素都隐去,在面试中也不关注这些因素,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不受干扰找到真正的人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2 22:59: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19:3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10:4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辩证法即是本原展开自己的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定即否定”。因此,辩证法与本原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

认为事物千变万化都由本原展开,所以才去追根溯源.这种认识方法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法的批判的对象,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被批判为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但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观察事物的内涵本原,我们就越能够发现其静止和孤立.这本来就符合我们的观察,但这居然就成了辩证法所批判的内容.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分门别类,而且越是发展到应用层次就越是分得更细,但这居然也被辩证法批判为片面、表面.

辩证法不屑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因为它认为应该摸遍知识大树的每一片树叶,而且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直到把所有树叶摸遍为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那么些"标准答案"的根本原因.

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这种怀疑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07:37: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22:5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19:3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10:4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辩证法即是本原展开自己的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定即否定”。因此,辩证法与本原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

认为事物千变万化都由本原展开,所以才去追根溯源.这种认识方法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法的批判的对象,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被批判为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但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观察事物的内涵本原,我们就越能够发现其静止和孤立.这本来就符合我们的观察,但这居然就成了辩证法所批判的内容.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分门别类,而且越是发展到应用层次就越是分得更细,但这居然也被辩证法批判为片面、表面.

辩证法不屑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因为它认为应该摸遍知识大树的每一片树叶,而且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直到把所有树叶摸遍为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那么些"标准答案"的根本原因.

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这种怀疑精神.

摸遍全部树叶的办法不是辩证法,而是机械法,因为它没有一种运动演化的精神,所以需要“摸遍全部树叶”。这种“恶的罗列”早已经被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所批判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12:15:00
zhich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12:30:00
教改我们一定要等待从上而下的改革吗?为什么不去发动从下而上的改革,要知道既得利益着是不会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而现在教育体制影响着多少人的私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18:02: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3 7:3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22:5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19:3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10:4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辩证法即是本原展开自己的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定即否定”。因此,辩证法与本原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

认为事物千变万化都由本原展开,所以才去追根溯源.这种认识方法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法的批判的对象,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被批判为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但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观察事物的内涵本原,我们就越能够发现其静止和孤立.这本来就符合我们的观察,但这居然就成了辩证法所批判的内容.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分门别类,而且越是发展到应用层次就越是分得更细,但这居然也被辩证法批判为片面、表面.

辩证法不屑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因为它认为应该摸遍知识大树的每一片树叶,而且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直到把所有树叶摸遍为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那么些"标准答案"的根本原因.

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这种怀疑精神.

摸遍全部树叶的办法不是辩证法,而是机械法,因为它没有一种运动演化的精神,所以需要“摸遍全部树叶”。这种“恶的罗列”早已经被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所批判过了。

与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相对立的就是摸遍全部树叶的方法,也就是"联系、发展、全面"的认识方法.后者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根基,也是那么些"标准答案"的理论根基.后者也正是被我们宪法所认定所提倡的教育哲学根基,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18:12:00
以下是引用陈亦轼在2009-2-3 12:30:00的发言:
教改我们一定要等待从上而下的改革吗?为什么不去发动从下而上的改革,要知道既得利益着是不会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而现在教育体制影响着多少人的私利!!!

教育改革已经没有意义了,教育要来一场革命,要从教育哲学的根基上革命.宪法第二十四条是迟早都要修改的.教育革命就从这里开始,而革命的结果要在25年后显现.

我们现在所显现的结果就是25年前的教育.那当然是失败的.革命有风险,但不革命就注定了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3 19:07:00

各位朋友,请尊重一个现实,我们的教育资源和需要受教育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不进行考试,凭什么就可以让一个人受好的教育,而另一个人受不好的教育呢。如果我们仅凭借着一个人素质决定其该享有的教育水平,那么在没有客观的评定标准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每个人各得其所呢,要知道只有人才有能力去做出素质水平的评价。在现有条件下,考试是我们最公平的手段。

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路就是发展,只有教育也同样“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教育水平的飞跃。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放开文凭制度。扶持教育经费和教育实力偏小的学校,逐步缩小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打破每个学校招生的地缘分配惯例,让所有地方的人享有相当的机会。取消教育资源专有制定,实现国有教育资产全民共享。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可能比单纯的去改变制度效果要好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4 10:07:00

中国高等教育

目前高招扩招,批量“生产”了一大批毕业生,而且是学了四年适用性不高的知识,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和社会需求差了很多,结果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建议,弄一些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使我们毕业生能很容易的融入社会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4 11:14:00
以下是引用a123562a在2009-2-4 10:07:00的发言:

目前高招扩招,批量“生产”了一大批毕业生,而且是学了四年适用性不高的知识,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和社会需求差了很多,结果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建议,弄一些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使我们毕业生能很容易的融入社会里

"计划经济"已经彻底失败,"计划教育"也同样逃脱不了彻底失败的下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那当然不能够什么东西都人为计划和安排.姓资姓社之争,实质上就是自然为与人为这两种倾向之争.姓资倾向于自然为,其教育就会尽量保持其中立的态度,也就是在各类知识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在各种学习方法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

教育是前置的,社会人才需要是后置的.能够准确预计若干年之后的社会人才需求,这当然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够达到的.社会人才只能够自然平衡,不能计划.当年一句"重视人才"所引发的大学扩招,其目的就是提高高学历人群比例,这显然又是一次大跃进运动,是学历大跃进.这一折腾所付出的代价将会远远超过当年的钢铁大跃进.学历大跃进打破了社会人才的自然平衡,这对经济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而为祸的时间绝不只几年,它甚至要为祸两代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4 17:29:00

同意楼上为祸两代人的说法,关键在在,某次事件之后,中国教育已经完全变质,不能称之为教育,准确的将应该称之为统一思想运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4 17:43:00

教育改革的根源在于思想解放,而不应该是现在的禁锢在一个圈圈内的解放,在一个圈圈内的思想解放是非常危险的,危险就在于对于圈圈的冲击,当冲击力量达到能冲破他的一天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将是整个社会都无法承受的,温总理在剑桥的发言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与其等待冲破的那一天所带来的危害,不如合理引导,合理舒缓这种冲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7:4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4 19:55:00
我觉得要改革中国教育,首先要改变中国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为”式教育,即教育的前提是为了什么,比如从前的为仕,现在的为钱为名。然后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内化的道德需要。就是源自自身素质需要。即“不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6 07:36: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3 18:0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3 7:3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22:5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19:3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10:4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9-2-2 7: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2 0:33:00的发言:

我不认为现在的教育能够按辩证法行事,恰恰相反,是绝对形式主义的形而上学猖獗。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涵本质,我们就把它摆在上方位,这就是形而上;诸如应用学科各门学科之类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摆在下方位,这就是形而下.但西方人喜欢用"根基"来比喻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摆在了下方位.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如果用大树来比喻人类知识,那么应用学科就是树梢树叶,各门学科就是树枝,哲学就是树干,形而上学就是树根.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指的是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由内涵而外延的认识方法(纵向).

形而上主要是指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态不同的内在的要素,至于它是在上还是在下,这无关紧要。它同时说明,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那些无形的内在的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要素,则具有永恒性。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能够说得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常在的道与名”,而常在的道与名是无形的抽象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形而上是与辩证法具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形而上正是通过辩证法而推演与具体化自己的。

道,形而上,内涵本原;名,形而下,外延发展.朝内涵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上学;朝外延发展方向去研究的学问叫形而下学.非恒道,非恒名,意思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没有极端,都不会有终结.这种世界不可知的观点也正是科学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但辩证法却与这种观点是相对立.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知,其实也与这种观点相对立.

辩证法即是本原展开自己的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定即否定”。因此,辩证法与本原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

认为事物千变万化都由本原展开,所以才去追根溯源.这种认识方法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法的批判的对象,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被批判为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但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观察事物的内涵本原,我们就越能够发现其静止和孤立.这本来就符合我们的观察,但这居然就成了辩证法所批判的内容.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分门别类,而且越是发展到应用层次就越是分得更细,但这居然也被辩证法批判为片面、表面.

辩证法不屑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因为它认为应该摸遍知识大树的每一片树叶,而且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直到把所有树叶摸遍为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那么些"标准答案"的根本原因.

每摸一片就相信一片,不再怀疑一片,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这种怀疑精神.

摸遍全部树叶的办法不是辩证法,而是机械法,因为它没有一种运动演化的精神,所以需要“摸遍全部树叶”。这种“恶的罗列”早已经被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所批判过了。

与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相对立的就是摸遍全部树叶的方法,也就是"联系、发展、全面"的认识方法.后者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根基,也是那么些"标准答案"的理论根基.后者也正是被我们宪法所认定所提倡的教育哲学根基,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联系、发展、全面并不需要“摸遍全部树叶”,实际上这样做根本不能达到这种“全面”。要想达到全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与掌握本源这唯一性。掌握了唯一性,就可以实现全面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6 07:40: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2-3 18: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陈亦轼在2009-2-3 12:30:00的发言:
教改我们一定要等待从上而下的改革吗?为什么不去发动从下而上的改革,要知道既得利益着是不会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而现在教育体制影响着多少人的私利!!!

教育改革已经没有意义了,教育要来一场革命,要从教育哲学的根基上革命.宪法第二十四条是迟早都要修改的.教育革命就从这里开始,而革命的结果要在25年后显现.

我们现在所显现的结果就是25年前的教育.那当然是失败的.革命有风险,但不革命就注定了失败.

现在的科举制度很难改变,要想改变,就是将它“挂”起来,即教育在自己的体制内自己搞自己的,而社会则自己另搞一套。什么是人才,不再是教育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说了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6 12:41:00

支持

教育要按照兴趣来,不要出现学历歧视,那么各行各业都能够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6 12:47:00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