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定律
(戚华建)
我们劳动,我们是用智慧(精力)、力气(体力)和技术(劳动)工具与大自然交换;我们需要别人的物品,又要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这是经济交换;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是情谊(礼仪上)的交换;等。我们人的生活,需要每时每刻处于交换之中。交换有规律可循吗,什么样的方式的交换在(自然资源的耗用)经济上最节约有效,这不光是经济学课题,同时也是哲学课题。现在,我们发现了交换定律,交换定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交换定律(在经济学里可称为价格定律) 可由价值定律R=P/SC 推出。
任何物品或劳务一旦交换即产生价格.就是说,交换一方变成了另一方的价格.没有需求,不产生交换.没有物品或劳务的供应也不能交换.物品或劳务的形成需要成本,所以不投入成本也无法交换(投入的体力、精力、感情等也是成本).显然,需求,供应与成本是交换成立所必需的三要素.同一个东西对不同的人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求是一个变量,我这里给这个变量起个名词叫"需求系数",用字母"R"表示.我们不知道对方口袋里有多少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购买我们的东西,因此,(供应方)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也是两个变量,我把这两个变量的对比系数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
1,利润产生于RS, (因为成本C在每一时刻一旦形成,就不会变,而P>C是利润,所以利润产生于RS)(RS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2,当R趋向1时,S大于1即有利润,S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需求在缩小时,若要获得利润就要压缩投入或节约成本)
3,当S趋向1时,R大于1即有利润,R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整个行业的总投入逼近于需求方的总的支付能力时,那一家的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系数R越大,那一家就能获得利润)
4,当RS逼近(趋向)1时,C不管取什么值,都不会有利润.(这就是说,当RS逼近(趋向)1时,即使成本C很低,就是工人不要工资,也不会有利润。)
5,当S取值0,那么P=0.(比方说计划经济,没有市场供求关系,供求系数S取值0,那么P=0,所以在计划经济中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换。如果交换关系反映为P=RC 时,那么当R→1时,也就没有利润)
——交换定律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利润不是由劳动创造的。(任何劳动只能是变成成本C)
(说明,当物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自己消费该物品或劳务时,S取值0. 对于供求系数S中的b 在宏观上可以理解为社会消费总量,在微观上可以理解为需求量;i 在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投资总量,在微观上可以理解为供应量。当然,为了使我们得到更准确的关于交换定律中反映出的各项社会信息,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数据,代入交换定律比较;这样就会帮助我们尽可能准确作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例1)
交换定律的应用例题
引用一个林汉扬先生的例子: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屿上居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做张三一个叫做李四,现在我们假设张三是生产大米的,每天能够生产大米5公斤;李四是生产牛肉的,每天能够生产牛肉3公斤;某一天两人对大米与牛肉的必要使用消费量分别是张三大米2公斤量、牛肉1公斤量;李四大米1公斤量,牛肉2公斤量;现在,请问:两人应该怎么样合作生产分配或者交换才能合理?(假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接下来分析先生的例子。张三为a,李四为b。
1、求成本:
已知,a生产大米的产量是5公斤/天,因为成本是生产率的倒数,所以是每公斤大米成本,
Ca=天/5 ,所以也是Ca=1/5;
已知,b生产牛肉的产量是3公斤/天,所以每公斤牛肉成本是
Cb=1/3。
因为a只生产大米,b只生产牛肉,所以大米和牛肉成本对两者都适用,所以,
Ca=Cb=1/5; (大米)
Ca=Cb=1/3. (牛肉)
2、求供求系数:
已知社会大米的供应量是5公斤/1天,而a需求2公斤,所以a的供求系数为
Sa=2/5/1=2/5;(大米)
而b需求1公斤,所以b的供求系数为
Sb=1/5/1=1/5;(大米)
已知社会牛肉的供应量是3公斤/1天,而a需求1公斤,所以a的牛肉的供求系数为
Sa=1/3/1=1/3; (牛肉)
而b需求2公斤,所以供求系数为
Sb=2/3/1=2/3. (牛肉)
3、求需求价值系数(在这里可简单理解为效用认知):
因为a一天需求2公斤大米,所以a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2天,因此
a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a=5/2; (大米)
b一天需求1公斤大米,所以b也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1天,因此,
b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b=5/1; (大米)
显然牛肉也一样,a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a=3/1; (牛肉)
b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b=3/2. (牛肉)
4、我们可以用“交换定律“来分析先生例题中的各种关系了。
(1)大米价格。因为交换定律P=RSC,所以,上述数据代入P=RSC得:
Pa=RaSaCa=(5/2)(2/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a的价格是0.2)
Pb=RbSbCb=(5/1)(1/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b的价格也是0.2)
(2)牛肉价格。
Pa=RaSaCa=(3/1)(1/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a的价格是0.33)
Pb=RbSbCb=(3/2)(2/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b的价格也是0.33)
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大米的价格刚好是等于0.2×5=1,生产5公斤大米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牛肉的价格也刚好是等于0.33×3=1,生产3公斤牛肉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在“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的情况下,需求价值系数R与供求系数S刚好互为倒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显然,等价交换不产生利润。
现在这里有个问题,a与b的大米与牛肉怎样交换才合理。如果a用1公斤大米交换b1公斤牛肉,显然a吃了便宜而b吃亏。因为大米价格是0.2,而牛肉价格是0.33。所以大米与牛肉的合理交换价应该是,1.325公斤大米交换0.803公斤的牛肉。
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我为什么用那么复杂的公式来算,因为在现实经济交换中,“完全信息”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供求系数S我们永远是未知的,(供求系数高估,显然我们看到,价格就高估,反之,价格就低估),并且,对于需求价值系数,我们也是未知的,比如,遇到喜欢吃的菜,就多吃饭,于是对于大米的需求量就增加,再比如,新款的手机出来,老款手机的需求量就减少,等;所以,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若要知道价格、价值系数、供求系数和成本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我们必须要用到“交换定律”。
(例2)
求大米与牛肉平均价的例子
我的平均价是这样求的:
[(0.2+0.33)/2]/0.2=1.325 (平均价0.265除大米单价0.2等于大米1.325公斤)
[(0.2+0.33)/2)]/0.33=0.803 (平均价0.265除牛肉单价0.33等于牛肉0.803公斤)
所以,张三用1.325公斤大米与李四0.803公斤牛肉交换,双方都公平。
我们再可以验算一下,解比例:1.325: 0.803=x:1=1.650:1.(x=1.650.)
解上式比例,我们可以得到1.650×3=5这个事实。这就是说,张三要用1.650公斤大米才可以换李四1公斤牛肉,如果张三全部用5公斤大米换李四的牛肉,按实际行情价:0.2:0.33也只能换3公斤牛肉;就是说,张三先把大米按0.2的价格卖出去,得1元钱,然后用1元钱按0.33的价格买回3公斤牛肉——这符合实际市场交换情况,也符合“等价”交换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用“交换定律”这个公式求出的结果,各项数据都是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并直观地揭示出经济交换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例3)如何在实际投资中分析“供求系数S”来求出未来产品的价格
如果一家公司在某个国家电脑生产的投资是100万,1年可以生产电脑1000台,如果投资计划5年收回,那么1台电脑的成本是200元(先不计其他成本);可是这个国家只有100个人,而人均年收入是1000元,假设允许他们消费电脑的钱是人均年100元,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的人消费量是1万。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电脑在这个国家的供求系数是S=1/20.
根据价格定律P=RSC,我们就可以知道电脑在这个国家的销售价应该是
P=R(1/20)200。
如果我们先设R=1,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电脑在这个国家的平均价是10元,如果一年之内要把1000台电脑全部卖出去的话。
那么显然,我们不能在这个国家投资生产电脑。
价格的定义:
——价格由价值系数R、供求系数S、成本C三因素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各种经济基本量在交换中的比值。
求价格的代数定义式是:
P=RSC。(P=价格;R=价值系数;S=供求系数;C=成本)
在P=RSC中,R与S都是比例系数,C是时间长度与实物(知识)量的比值,是生产率“产量/时间”的倒数。
C=“时间T/产量G”。
C是经济基本量时间长度T与实物(知识)G量的比值;价格P是成本C处于交换中的尺度。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是两次交换经济,就是任何Ca首先要与货币单位交换(第一次交换),再货币单位跟Cb交换(第二次交换),所以价格P的单位在经济两次交换中是货币单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2 13:42:23编辑过]
1、一个交换当中有两个需求者和两个供给者,凭什么把“我们”当作供给者?
2、我们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际支付量,这是两个变量吧?怎么你要把它用“这个变量”S表示?
3、价格就是交换比。你是否可以举出任何例外的情况说明这个价格概念的不妥?

经济就是交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0 8:36:36编辑过]
交换定律
(戚华建)
我们劳动,我们是用智慧(精力)、力气(体力)和技术(劳动)工具与大自然交换;我们需要别人的物品,又要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这是经济交换;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是情谊(礼仪上)的交换;等。我们人的生活,需要每时每刻处于交换之中。交换有规律可循吗,什么样的方式的交换在(自然资源的耗用)经济上最节约有效,这不光是经济学课题,同时也是哲学课题。现在,我们发现了交换定律,交换定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交换定律(在经济学里可称为价格定律) 可由价值定律R=P/SC 推出。
任何物品或劳务一旦交换即产生价格.就是说,交换一方变成了另一方的价格.没有需求,不产生交换.没有物品或劳务的供应也不能交换.物品或劳务的形成需要成本,所以不投入成本也无法交换(投入的体力、精力、感情等也是成本).显然,需求,供应与成本是交换成立所必需的三要素.同一个东西对不同的人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求是一个变量,我这里给这个变量起个名词叫"需求系数",用字母"R"表示.我们不知道对方口袋里有多少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购买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的(供应方)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也是一个变量,我把这个变量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
1,利润产生于RS, (因为成本C在每一时刻一旦形成,就不会变,而P>C是利润,所以利润产生于RS)(RS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2,当R趋向1时,S大于1即有利润,S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需求在缩小时,若要获得利润就要压缩投入或节约成本)
3,当S趋向1时,R大于1即有利润,R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整个行业的总投入逼近于需求方的总的支付能力时,那一家的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系数R越大,那一家就能获得利润)
4,当RS逼近(趋向)1时,C不管取什么值,都不会有利润.(这就是说,当RS逼近(趋向)1时,即使成本C很低,就是工人不要工资,也不会有利润。)
5,当S取值0,那么P=0.(比方说计划经济,没有市场供求关系,供求系数S取值0,那么P=0,所以在计划经济中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换。如果交换关系反映为P=RC 时,那么当R→1时,也就没有利润)
——交换定律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利润不是由劳动创造的。(任何劳动只能是变成成本C)
(说明,当物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自己消费该物品或劳务时,S取值0. 对于供求系数S中的b 在宏观上可以理解为社会消费总量,在微观上可以理解为需求量;i 在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投资总量,在微观上可以理解为供应量。当然,为了使我们得到更准确的关于交换定律中反映出的各项社会信息,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数据,代入交换定律比较;这样就会帮助我们尽可能准确作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例1)
交换定律的应用例题
引用一个张汉扬先生的例子: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屿上居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做张三一个叫做李四,现在我们假设张三是生产大米的,每天能够生产大米5公斤;李四是生产牛肉的,每天能够生产牛肉3公斤;某一天两人对大米与牛肉的必要使用消费量分别是张三大米2公斤量、牛肉1公斤量;李四大米1公斤量,牛肉2公斤量;现在,请问:两人应该怎么样合作生产分配或者交换才能合理?(假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接下来分析先生的例子。张三为a,李四为b。
1、求成本:
已知,a生产大米的产量是5公斤/天,因为成本是产量的倒数,所以是每公斤大米成本,
Ca=天/5 ,所以也是Ca=1/5;
已知,b生产牛肉的产量是3公斤/天,所以每公斤牛肉成本是
Cb=1/3。
因为a只生产大米,b只生产牛肉,所以大米和牛肉成本对两者都适用,所以,
Ca=Cb=1/5; (大米)
Ca=Cb=1/3. (牛肉)
2、求供求系数:
已知社会大米的供应量是5公斤/1天,而a需求2公斤,所以a的供求系数为
Sa=2/5/1=2/5;(大米)
而b需求1公斤,所以b的供求系数为
Sb=1/5/1=1/5;(大米)
已知社会牛肉的供应量是3公斤/1天,而a需求1公斤,所以a的牛肉的供求系数为
Sa=1/3/1=1/3; (牛肉)
而b需求2公斤,所以供求系数为
Sb=2/3/1=2/3. (牛肉)
3、求需求价值系数(在这里可简单理解为效用认知):
因为a一天需求2公斤大米,所以a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2天,因此
a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a=5/2; (大米)
b一天需求1公斤大米,所以b也认识到5公斤大米可以吃5/1天,因此,
b大米的需求价值系数为,
Rb=5/1; (大米)
显然牛肉也一样,a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a=3/1; (牛肉)
b的牛肉的价值系数为
Rb=3/2. (牛肉)
4、我们可以用“交换定律“来分析先生例题中的各种关系了。
(1)大米价格。因为交换定律P=RSC,所以,上述数据代入P=RSC得:
Pa=RaSaCa=(5/2)(2/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a的价格是0.2)
Pb=RbSbCb=(5/1)(1/5)(1/5)=0.2 (每公斤大米对于b的价格也是0.2)
(2)牛肉价格。
Pa=RaSaCa=(3/1)(1/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a的价格是0.33)
Pb=RbSbCb=(3/2)(2/3)(1/3)=0.33. (每公斤牛肉对于b的价格也是0.33)
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大米的价格刚好是等于0.2×5=1,生产5公斤大米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牛肉的价格也刚好是等于0.33×3=1,生产3公斤牛肉1天的“产量/时间”的尺度。在“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的情况下,需求价值系数R与供求系数S刚好互为倒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显然,等价交换不产生利润。
现在这里有个问题,a与b的大米与牛肉怎样交换才合理。如果a用1公斤大米交换b1公斤牛肉,显然a吃了便宜而b吃亏。因为大米价格是0.2,而牛肉价格是0.33。所以大米与牛肉的合理交换价应该是,1.325公斤大米交换0.803公斤的牛肉。
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我为什么用那么复杂的公式来算,因为在现实经济交换中,“完全信息”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供求系数S我们永远是未知的,(供求系数高估,显然我们看到,价格就高估,反之,价格就低估),并且,对于需求价值系数,我们也是未知的,比如,遇到喜欢吃的菜,就多吃饭,于是对于大米的需求量就增加,再比如,新款的手机出来,老款手机的需求量就减少,等;所以,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若要知道价格、价值系数、供求系数和成本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我们必须要用到“交换定律”。
(例2)
求大米与牛肉平均价的例子
我的平均价是这样求的:
[(0.2+0.33)/2]/0.2=1.325 (平均价0.265除大米单价0.2等于大米1.325公斤)
[(0.2+0.33)/2)]/0.33=0.803 (平均价0.265除牛肉单价0.33等于牛肉0.803公斤)
所以,张三用1.325公斤大米与李四0.803公斤牛肉交换,双方都公平。
我们再可以验算一下,解比例:1.325: 0.803=x:1=1.650:1.(x=1.650.)
解上式比例,我们可以得到1.650×3=5这个事实。这就是说,张三要用1.650公斤大米才可以换李四1公斤牛肉,如果张三全部用5公斤大米换李四的牛肉,按实际行情价:0.2:0.33也只能换3公斤牛肉;就是说,张三先把大米按0.2的价格卖出去,得1元钱,然后用1元钱按0.33的价格买回3公斤牛肉——这符合实际市场交换情况,也符合“等价”交换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用“交换定律”这个公式求出的结果,各项数据都是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并直观地揭示出经济交换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戚华建先生:我不是叫做张汉扬而是叫做林汉扬,你把我的姓名搞错了。
另外,你这是把问题复杂化了。具体内容可以看我的回帖!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06232-1-1.html&star=12#73803
回复林先生,对比起!
“戚华建先生:我不是叫做张汉扬而是叫做林汉扬,你把我的姓名搞错了。”
——我已经在文中把您的名字改过来了,并深表歉意!
1、一个交换当中有两个需求者和两个供给者,凭什么把“我们”当作供给者?
2、我们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际支付量,这是两个变量吧?怎么你要把它用“这个变量”S表示?
3、价格就是交换比。你是否可以举出任何例外的情况说明这个价格概念的不妥?

感谢张先生的赐教,为了表达准确,把“我们”拿掉是对的。其余2点容我琢磨琢磨。
与马克思的时间决定价格没有区别,没有“劳动时间相等收益相等”这个假设,整个逻辑无法自圆其说。
再:价值定律为何一定是R=P/SC这样?有相应的逻辑陈述吗?
再: R=P/SC中的量纲运算是不自洽的,鄙人初步观察的结果是需求量的量纲是供给量的量纲的倒数——即“件”=“1/件”。
与马克思的时间决定价格没有区别,没有“劳动时间相等收益相等”这个假设,整个逻辑无法自圆其说。
再:价值定律为何一定是R=P/SC这样?有相应的逻辑陈述吗?
再: R=P/SC中的量纲运算是不自洽的,鄙人初步观察的结果是需求量的量纲是供给量的量纲的倒数——即“件”=“1/件”。
(回复曹先生)
回答1、根据交换定律,价格由需求价值系数R、供求系数S和成本C三因素决定。“劳动时间”只有在“产量/时间”即在生产率中起决定——成本——的作用。显然,在“产量/时间”生产率中,如果“产量”=0,那么劳动时间就毫无意义。再,如果产出的“产量”的需求价值系数R=0(就是说产品报废等),那么价格P=0,显然劳动时间也没有意义。所以,“(劳动)时间决定价格”的命题在我这里不成立。
回答2、价值定律R=P/SC从经济实践中来,由经济实践证明。
回答3、我不清楚先生的量纲是从那些经济基本量导出,怎样运算。(但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今后在使用经济基本量时,注意导出量的单位问题)
回复张先生
“因此,我们的(供应方)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也是一个变量,我把这个变量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
中应更正为“因此,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跟供应方的投资量也是两个变量,我把这两个变量的比例系数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
(感谢张先生的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14:19:41编辑过]
如果R=P/SC是实践中来的,我们就不再讨论了。
R=P/SC的量纲问题是:p与c的量纲一样,都是“元/件”,这样就是有r与S的量纲互为倒数了。如设R的量纲的为“猪/马”,则量纲运算如下:
猪/马=(元/件)/S(元/件)
则C=马/猪
问题是R与S的量纲是不是互为倒数?
如果R=P/SC是实践中来的,我们就不再讨论了。
R=P/SC的量纲问题是:p与c的量纲一样,都是“元/件”,这样就是有r与S的量纲互为倒数了。如设R的量纲的为“猪/马”,则量纲运算如下:
猪/马=(元/件)/S(元/件)
则C=马/猪
问题是R与S的量纲是不是互为倒数?
(回复曹先生)
因为R是系数,无法表示为量纲,所以根据先生的价格与成本的量纲(元/件)来计算,R=P/SC的量纲运算结果是:
R=(元/件)/S(元/件)=1/S。 (得出结果R是S的倒数:R=1/S)
但我们在交换定律的举例中看到,成本C在客观事实上的量纲单位不是(元/件),而是“产量/时间”生产率的倒数,即成本C的准确的量纲单位应该是“时间/产量”,而价格P的量纲单位却是“元/件”,所以,R=P/SC的量纲运算结果就不会是R=1/S,而是,
R=(元/件)/S(时间/产量)。
如果按照先生的价格P和成本C都是量纲单位“元/件”,那么价格P就恒等与成本C,这在实际经济交换中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确定定律,要有一个框架。
如,交换的共性目的是什么?具有交换共性规律的交换“物”,有那些类型?判断交换量的共性依据是什么?而且,要运用空间想象力,而将其目的、依据、效果建立成空间抽象关系式。
交换的共性目的,也就是生存需求性经济资源的互补;
具有交换共性规律的交换“物”,有生活必需性经济资源“物”、和可选择性的生活偏好需求性经济资源“物”,这两种基本类型;
判断交换量的共性依据,有一个线性区间、和一个非线性区间。可选择性的生活偏好需求性经济资源“物”的交换,具有经济性线性规律;而其生活必需性经济资源“物”的交换,则具有非线性规律;
在线性区间内的判断交换量的共性依据,也是其交换“物”的消费效果效用,和其交换“物”的获取难度、生产难度。
如果存在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性迭加规律,则其交换定律才存在。
一切线性规范的定律,都必须是能够描述唯一结果的解析关系式--如力学关系式,和时间、路程、速度关系式。
没有指出经济状态是什么“顏色”、没有指出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性迭加规律,是不可能指出线性规范的定律的。
我发现了,所有人“胃痛时都不想吃饭”,是不是发现了“定律”?肯定算是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但是,对于学者而言,只能算“经验”,不能算科学。现有的经济学,普遍存在这种将“经验”算科学的“毛病”。
在没有指出经济状态是什么“顏色”之时,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定理、经济定律!
经济状态“量”的量纲,是不能随意指定的。客观存在的基本“经济状态”是什么,我们才能、才需度量什么。而且,经济状态“量”的量纲,将涉及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量量纲、导出量量纲,具有系统特性。
诚心交流想法,不一定对,仅是我的个人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2:44:29编辑过]
老糊涂真糊涂先生,我在你的文章后跟帖,就是想看看你对这个“交换定律”的看法。先感谢你的赐教!
你的看法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因为经济交换现象不像物理现象那样单纯,它的交换主体是人,并且我们人又搞出了一个货币出来在交换中插一手,所以,寻找经济交换的定律肯定要比寻找物理现象的定律要困难和复杂得多。——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即经济交换肯定是存在规律的,而这规律也一定是服从自然规律的,并且,描述这种规律的也一定是代数公式。
今天的经济在学术上的复杂之处在于您所提到的如何看待和建立“经济基本量”与“经济导出量”的量纲问题。至于发现的经济规律是否成立,也像物理等学科一样要由实践来证明。
——您的看法,我会仔细思考,并希望您继续提出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4:27:45编辑过]
"赐教"不敢!仅是交流想法。
推敲任何想法,首先都要在道理上、逻辑上合理。描述经济规律的理论解析“代数”关系式,也是如此地只能是“复矢量关系式”,而不能是其它的“代数”关系式。其道理是:
1、1、3、经济学的必须性理论方法
基于生活常识可知,自然人使用消费任意经济资源之时,都将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消费愉快
与否、工作愉快与否的虚拟状态量。自然人的生理体系,所能承受荷载经济资源的相关影响性作
用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消费愉快与否的虚拟状态量。
而且,无论是社会经济体系的整体系统状态、还是企业经济体系的整体系统状态,也都将只
可能是由自然人使用消费经济资源的各种虚拟状态行为量,所组成的虚拟性抽象系统状态。
一切经济体系的经济状态,无论是社会经济体系的系统状态、还是企业经济体系的整体系统
状态,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状态。
所以,我们在线性规范性理论描述经济状态之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到,与“看不见
、摸不着”的虚拟经济效用状态相符的某种“虚拟”量。
同时,由于经济资源的真实性迭加作用方式,始终都是在不可选择性必需的呼吸性空气经济
资源、食用经济资源的呼吸性、食用性充分消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挥其他可选择性经济资源
的偏好消费性个性行为的经济资源的消费效用。
所以,我们在线性规范性理论描述经济状态之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到,与经济资源
的经济作用性虚拟效用状态的迭加规律,完全相符的“虚拟”量的迭加运算关系式。
我们说,我们只有基于自然人使用、消费经济资源之时,承受荷载多个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
性虚拟迭加荷载方式,去描述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我们才有可能线性规范地理论描述,一切经
济体系所能具有的整体性系统经济状态。
我们说,对于任意经济学流派而言,如果没有采用,与虚拟经济效用状态相符的某种“虚拟
”量,去描述经济状态。或者,没有遵循经济资源的真实性迭加方式,去迭加运算经济体系所实
际承受荷载的经济状态。
那么,这种经济学流派,将与经济状态只能是“虚拟状态”的“事实”不符。或与经济资源
的真实性迭加方式不符。而一定无法准确地、线性规范地理论描述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我们说,采用与虚拟经济效用状态相符的“虚拟”数量,理论描述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是
经济学的必须性基本理论方法。无论是“释、道、儒”等等传统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将
必须如此。
这个道理,仅是个人想法。仅作参考!
戚华建:
如果你认可2+2(两个人甲、乙交换两种物A、B)这个交换模型的话,不妨尝试将你提出的这个交换定律用于这个交换模型,看看它的适应性如何。

戚华建:
如果你认可2+2(两个人甲、乙交换两种物A、B)这个交换模型的话,不妨尝试将你提出的这个交换定律用于这个交换模型,看看它的适应性如何。

张先生,你也像林先生一样举个实际例子出来,看看我这个交换定律还有没有用。你这个“2+2”例子在我主帖的交换定律的举例里已经有过详尽的解答了,为什么你还没看到。
价格的定义:
——价格由价值系数R、供求系数S、成本C三因素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各种经济基本量在交换中的比值。
求价格的代数定义式是:
P=RSC。(P=价格;R=价值系数;S=供求系数;C=成本)
在P=RSC中,R与S都是比例系数,C是时间长度与实物(知识)量的比值,是生产率“产量/时间”的倒数。
C=“时间T/产量G”。
C是经济基本量时间长度T与实物(知识)G量的比值;价格P是成本C处于交换中的尺度。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是两次交换经济,就是任何Ca首先要与货币单位交换(第一次交换),再货币单位跟Cb交换(第二次交换),所以价格P的单位在经济两次交换中是货币单位。
商品的价格、及价值,只与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状态相关。商品的价格、及价值,“直接”等于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
只有劳动(或生产)的价格、及价值,才与成本相关。只有劳动的价格、及价值,才等于劳动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成本!
商品,含有“能够直接使用消费”的“潜台词”;商品,也就是一种“能够直接使用消费”的净化经济资源。只有“含有杂质”的原始经济资源,才有“去除杂质”的净化加工、净化生产的成本。
商品的价格、及价值,是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状态“基本量”的导出量(近似于经济资源所做的功、功率的量),是自然数。而其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状态“量”,则是矢量(商品产生经济作用时,有的会发生“物质的损耗”、有的则不发生“物质的损耗”而可反复使用消费,这就是经济资源的经济效用矢量)。
在经济学范畴,也有形如时间、路程、速度关系式,作用力关系式,等等类型的多种经济性常用解析关系式。如经济资源的经济效用关系式、经济作用功率关系式。在你的帖子中,有很多都是“无解”的问题。下面的例题,仅是思路,请指教!!!
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性“理想模型”的定义,省略、、
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性效用例题一:
一个自然人W,一定量x的食物资源E(x)----x为食物重量;
求其食物资源E的食用性损耗“餐”数量,和其一定量x的食物资源E(x),所能产生的食用性经济效用状态量E(I)----I=(i、i`、a)。
这个例题,无疑地只能理解为,是关于“标准”自然人的“常用”经济资源的“正常”使用消费性食用损耗能力、和食用性经济效用荷载力问题。
而且,此例题的唯一解是:
(1)、食物资源E(x)的食用性损耗“餐”数量,等于“标准”自然人的一个食用节奏性经济效用“标准”单位的“标准”损耗量x0,除以其一定量x的食物“量”E(x),即、E(“餐”数量=x/x0);
(2)、一定量的食物E的食用性经济效用状态,等于“标准”自然人的一个食用节奏性经济效用“标准”单位的经济效用状态量I=A(i+i`+a)*E(x),乘以其一定量的食物“量”E的食用餐数E(x/x0),即:
E(I)=A(i+i`+a)*E(x/x0)+C----C为关系式的唯一解成立的背景状态理论常数。
经济资源的经济贸易性交换效用例题二:
两个自然人,分别有食物、衣物两类经济资源;
求其食物、衣物的贸易性交换实物量各为多少?且其特定实物交换量的食物、衣物的成交价,和所能产生的经济作用性经济效用状态量,等于多少?
这个例题的第一问,无疑地只能理解为,是关于“标准”自然人的经济资源的市场贸易性需求趋势势能差问题。
而其第二问,则既是关于“标准”自然人的经济资源的市场贸易性成交价问题,也是关于“标准”自然人的经济资源的使用消费性损耗力、和使用消费性经济效用荷载力问题。
(此时,在理论上,只有将其成交价问题,与经济效用荷载力问题,视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视角问题。或者说,经济资源的交换成交价,在无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的正常条件下,也等于其成交经济资源的拥有者,在将来时将能产生的使用消费性经济效用状态--如,在爆胎意外时,汽车到站的时间、路程、速度关系式,也不成立。只有如此,我们的经济学,才能真实反映经济规律)。
显然,此题的第一问,相对于上述简单“理想模型”的定义域而言,是关于两个“标准”自然人的经济资源的市场贸易性需求趋势势能差未知,或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足、而无“有效解”的例题;或是不在上述简单“理想模型”的定义域之中的例题。
至此,我们可说,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找到经济资源的经济作用性相关影响关系式,而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一切具有相关影响性唯一结果解析关系式的学科,都是科学。
市场上的价格P是已知的,需求价值系数R(通过一定的统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已知的,成本C实际上是已知的,(但被生产者保密),所以,当我们在已知价格P,需求价值系数R和成本C的情况下,根据交换定律就可以求出——供求系数S了。当我们知道了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一段时间的供求系数S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供求系数代S入交换定律来预测某些商品或劳务在某时间的市场价格了。
老兄,交换定律反映的是——处于交换(买卖)——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价值、供求关系和成本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不处于交换(买卖)中的商品或服务,即不具有供求系数S(S=0)的,没有价格。就是说,不由交换定律反映。
“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我们人类无法计算,因为它不仅对不同的使用者表现出千差万别,而且也并无实际意义;有钱人吃一餐几万元,还可以丢掉一半,无钱人3元钱一碗光面吃得干干净净。
别生气!
“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我们人类无法计算?是现在没有找到计算方法、而无法计算,还是绝对无法计算?“经济效用状态人类无法计算”的“潜台词”,其实也就是“经济学不是科学”!既然不是科学,那就是说,无论如何“蒙”都可以!何必去费力计算?
其实,物理学在理论上也是认为,绝对不存在“原子量”绝对相等的“原子”的。物理学也只不过是用平均值,定义了一个标准的“原子量”而已。而计算物体的重量,也就是说其物体,等于多少个标准的“原子量”。在原子数目足够多的条件下,我们计算的“物体的重量”唯一解,才能与事实相符。对于一个“原子量”的计算而言,则将只存在误差(最大原子量、最小原子量的中值,定误差值),而不可能存在错误。
我们定义一个标准的“食物的使用消费效用状态”量,定义一个标准的食用行为人。则你给出的“有钱人吃一餐几万元,还可以丢掉一半,无钱人3元钱一碗光面吃得干干净净”的已知条件,能够解析什么经济问题?能够解析什么经济状态量?
其实,你给出的已知条件,能够解析的问题。也就是“大餐食物”商品、“面条食物”商品,所能实际分别产生的“食用性使用消费效用状态”量的问题,或分别等于多少个标准的“食物的使用消费效用状态”量的问题!
而你给出的已知条件,所包含的“潜台词”,则是关于“大餐食物”商品、“面条食物”商品的自由贸易性流动趋势的好坏判别问题,此时无解。当然,还可能有更多的“潜台词”、、
经济学者与非经济学者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学者能够在专业定义的“通用”基础上,提出“清晰”的、不含“潜台词”的经济问题。
--别生气!现时的多数经济学者,都只可能提出含有“潜台词”的经济问题,包括“大师”在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12:53:12编辑过]
先生,我是很高兴与您讨论的;但我就是不明白,您为什么一定要计算“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呢?我真的搞不懂“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是什么,比如一只手机,您能指出或计算出它的“商品的使用消费效用”是什么或多少吗?
祖上送给我一块石头,自然的很好看。我没有投入任何体力、精力,成本是什么?
感情成本是什么?
感情成本的量纲是什么?C=天/?
祖上送给我一块石头,自然的很好看。我没有投入任何体力、精力,成本是什么?
感情成本是什么?
感情成本的量纲是什么?C=天/?
你的感情问题,在我的《价值定律》里有详细的讨论。如果“感情”是处于交换之中的(如卖淫等),同样服从交换定律;如果“感情”不处于交换(买卖)之中,它没有价格。如果你的这块石头,不处于交换(买卖)中,无法确定它的价格;如果拿出去买卖,它就服从交换定律;任何东西,只要与人产生“对应关系”,就有成本。比如你用力气拿这块石头,你付出的力气就是成本,你把石头放在安全的地方的措施也是成本等。只要有成本、供求关系和价值,交换定律就成立。
成本简单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之付出的——代价,感情也是有代价的;所以感情的代价就是感情的成本。
成本的定义式:
C=“时间T/产量G”。那么感情的成本C=“时间T/对应关系R(相处)”
显然,相处的时间T越大,感情的成本C就越大,即就是感情越深。
“交换一方(的什么?)变成了另一方的价格.”
“求大米与牛肉平均价的例子
我的平均价是这样求的:
[(0.2+0.33)/2]/0.2=1.325 (平均价0.265除大米单价0.2等于大米1.325公斤)
[(0.2+0.33)/2)]/0.33=0.803 (平均价0.265除牛肉单价0.33等于牛肉0.803公斤)
“因为a只生产大米,b只生产牛肉,所以大米和牛肉成本对两者都适用,所以,
Ca=Cb=1/5; (大米)
Ca=Cb=1/3. (牛肉)
所以,张三用1.325公斤大米与李四0.803公斤牛肉交换,双方都公平。”
价格是1.325,0.803,还是1.325/0.803?
“因为a只生产大米,b只生产牛肉,所以大米和牛肉成本对两者都适用,所以,
Ca=Cb=1/5; (大米)
Ca=Cb=1/3. (牛肉)”
如果A、B两种商品都生产呢?
请做如下改了几个条件的例题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屿上居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做张三一个叫做李四,现在我们假设张三是生产大米的,每天能够生产大米5公斤;李四是生产牛肉的,每天能够生产牛肉3公斤;某一天两人对大米与牛肉的必要使用消费量(必要的涵义是?是不吃不行还是最好这样吃?只吃一样行不行?)分别是张三大米5公斤量、牛肉1公斤量;李四大米1公斤量,牛肉3公斤量;现在,请问:两人应该怎么样合作生产分配或者交换才能合理?(假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