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何具有“悲惨性”? 【当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在为中国经济的近30年高速增长而兴奋的时候,却传来了悲惨论调:这种增长是“悲惨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遭遇到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最终使这种增长方式由“喜”变悲!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不得不更加深刻反思中国的经济增长之路,反思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怎样改革,根本问题在哪里?中央领导人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提出并一再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中央政府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切期望的思想体现。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仍然占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它们在微观层面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足够的压力、足够的精神,去走集约化道路。如果办企业的人并不想把企业办好,那他又如何让企业多采纳先进技术、多采纳良好建议、多节约耗费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观层次的企业,它们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样做呢?为什么人家外国的企业具有那么多的专利产出,具有那么高的投入产出率,而中国企业却没有呢?政府方面有积极性,也感到着紧,但他们的心愿却难以化为每个具体的企业的具体行为中(尽管企业是由他们“领导”的)。体制上的约束,使企业抱着相当大的消极应付心理与短期行为。这种消极应付怎么能搞好企业呢?这样的企业精神状态遇着当今的全球化竞争,必然显得非常低劣,难以成为一个得到现代化经营的企业。因此,从根本上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残留下来的消极应付、不负责任的陋习,最终构成了今天中国整体经济的低劣局面。――黄焕金】
中国经济正陷于悲惨式增长
(中国)和讯网 (2005-08-28)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和去年相当的高速增长。从近期披露的一些宏观指标来看,2005年7月份经济运行依然稳健。但是,和去年同样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利润却大幅下降,显示出中国经济正陷于“悲惨式增长”。进一步探讨增长的动力和机制,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有突然失速的危险。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
隐忧一:资源侵蚀利润
以石油为例。近期,随着中国电力、煤炭等传统能源短缺问题的缓解,石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趋于减弱。据国际能源署烮EA今年5月份的估计,由于中国国内运输油和电价的政府控制,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增长预期由原来的15.4%下降到7.1%。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必定在任何增长时期都将推高油价。但从长期看,中国石油的进口需求将振荡上升,而国内的供给能力将缓慢下滑,致使203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需求可能高达75%以上。
石油的大量进口以及国际油价攀升将对中国企业形成严峻考验。
目前,利润大量向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上游行业集中,下游加工制造行业却因市场竞争或政府限价,无法进行价格传导,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损。2003年11月以来,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差距一直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上,由此造成工业品出厂实际价格收缩。
7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产品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月上涨15.6%、8.7%、14.5%和8.4%。其中,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个百分点。汽油、煤油和柴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2.5%、18.3%和20.1%。
石油如此,铁矿石等其他资源亦如此,其结果好比突然间出现了一把巨大的剪刀,将下游产业的利润大量向上游产业转移。虽然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长维持在16%的高位,企业效益却出现明显分化,相当一部分下游企业陷于增产不增收乃至赔本赚吆喝的“悲惨式增长”。江苏的小天鹅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高达60多亿,但利润只有几千万,处于保本和亏损的边缘,是“悲惨式增长”的典型案例。
由于上下游行业剪刀差的效应,一部分能源和资源型国有企业效益大涨,一部分拥有资源和能源的北方省份经济提速。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只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3到1/5,因此,中国在国际便是能源和资源的净进口国,这导致了宏观上的中国国内利润被迫向海外转移,中国企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的结果。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与去年相当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实现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急剧回落22.5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除了新增利润最多的石油开采、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矿之外,化纤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材行业、电力行业、电子通信行业的利润都有所下降,有的下降了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同比增加了5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543亿元,增加了84.4%。
显然,上游国际资源和能源价格的上升,正在迅速而大量地侵蚀下游“中国制造”的利润,导致中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急剧下降,恶化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如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投资者进一步投资的信心就将受到挫折甚至突然崩溃,引发经济增长的失速乃至危机。
隐忧二:人民币汇率上升
中国的汇率机制在经历了11年之后终于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调整,目的在于建立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虽然汇率决定机制已经改变,但因为不存在有效的外汇供需调节的市场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还不能按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汇价。鉴于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政策调控能力和汇率机制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首日升值2%。
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从长远看,人民币还有进一步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如果持续升值,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且完全有可能历史性地改变出口长期持续增长的格局。
从理论上讲,中国目前正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移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因此中国很难出现经济增长的崩溃,但中国过去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在国际资源和能源价格大幅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下,的确存在着突然失速的危险,是不可不警省的。
前苏联的经济规模曾经达到美国的70%,但突然崩溃了,原因在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到5倍。亚洲各国在增长很快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危机,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增长的粗放。而中国的粗放增长程度甚至高于前苏联和亚洲金融危机各国。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仅2003年,我国便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以及40%的水泥,而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曾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2000年至2004年间的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40%。另据计算,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也就是说日本是中国的15.5倍。
中国是到了除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的时候了。
中国的企业缺少世界品牌,在原材料(特别是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无法将成本的上涨转移到下游的国外消费者手中。最后由中国消费者来买单,可悲啊!!!
粗放型的增长,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印度还高啊!!!!丢人!!!
中国的企业缺少世界品牌,在原材料(特别是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无法将成本的上涨转移到下游的国外消费者手中。最后由中国消费者来买单,可悲啊!!!
粗放型的增长,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印度还高啊!!!!丢人!!!
刚刚看到一则报道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70%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太可怕了
很多报到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80%。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是国际市场价,中国国内商品是中国各地方价,中国内部商品价和国际市场价因为存在一个国际货币的购买力问题和中国各地商品价格也差异很大,综合各种因素计,中国目前确切的外贸依存度为40%的样子。
仅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已使我国经济发展,至少是对外贸易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当前我国在利用现有优势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培养新的比较优势。而这又需要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持。要不然中国只会出口得越多,赚的钱却越少。另外在核算企业的利润时,必须将社会成本考虑进去。
“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各与会代表集中论及教育核心问题———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未来亚洲的大学走怎么样的变革之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昨天落幕。在两天的论坛里,来自中、泰、韩、日和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在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比较集中地触及了亚洲大学的发展与合作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话题,各方意见交汇和碰撞,给人启发颇多。
变革大学教育模式
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与会校长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变革。
泰国暹罗大学副校长西拉威·依玛利提出了以业绩表现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即注重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要确保高水准的学术质量;关注学习过程。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印尼卡渣玛达大学副校长苏查尔瓦迪着重谈了现今高等学府学生的培养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他提到,作为高等学府,应重点发展学生的七方面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与内心智能。七种智能应当均衡地发展,特别是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人际智能与内心智能,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维与全球化的视野。
图片:“广外”管弦乐团吹奏迎宾曲。
苏查尔瓦迪说,印尼现在将高等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因为他们意识到,国家资源是国家发展和竞争之本,对印尼而言,许多重要的资源已经失去,所以人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发展教育的重点。
广东社科院副院长田丰博士剖析了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广东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应当把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首先要建立开放体系,对全社会开放,鼓励多元化办学;对国内开放,积极支持外省名校、外省师资进粤;对世界开放,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广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档次。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也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监督服务。
外语人才不等于国际化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许宝发就社会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误解作了详细的解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中国加入WTO后,急需的是国际化人才,外语高校具有天然的语言优势,培养的自然是国际化人才,无需刻意为之。
图片:与会代表聆听主讲人发言。
针对这个说法,许宝发认为:加入WTO以后,培养国际化人才绝非仅仅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续与扩大,而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培养目标、教育机制与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才能使外语高校真正立足国情、保持特色、创出品牌,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具有自己的优势。他认为专业与课程、教材与教法、考试与考核、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这几方面的改进均是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国际化人才是这样炼成的
论坛中,亚洲大学校长们共同勾勒了国际化人才的一个普遍面貌———他(她)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他(她)还是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的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大学是他们成长的温床。为了培养他们,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放弃单一的教育模式,实行外语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道路,使他们既熟练了专业,又掌握了外语;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国际化教材和考核方式,并提供A、B两套方案让他们自由选择。扩大课程范围,保证每学期的选修课都在50门以上;学校还与各国的交流大学建立互访关系,让他们可以在假期和实习阶段进行游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到对方学校参加语言强化培训或听取某一课程,也可住在居民家中,时间三周至一个月。同时还有目的地参观语言国文化与历史设施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学习、适应跨国服务与交流;只要有大型的国际会展与竞赛,学校都尽量组织参与,提高他们服务社会、服务全球的意识,还锻炼了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社会交际能力。
图片:“校长论坛”吸引不少媒体的目光。
教育让他们羽翼丰满,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内心成熟,所以他们选择为国家服务,尽职尽责。别人看着奇怪,你都国际化了,干嘛还要回来辛苦打拼呢?先有本土化,才有国际化,自己的国家都不要了,还有哪个国家会真正地容纳你?知识、能力要外向,心却要内向。这才是真正的、未来迫切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鼓励毕业生敢于失败
在就大学毕业生就业话题的讨论中,印尼卡渣玛达大学副校长苏查尔瓦迪提出了一个设想:政府和社区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创业的基金。
汕头大学副校长萧泽丽认为,首先要在文化层面上改变社会对成功期望过高的传统观念。学生的创新会有失败的可能,社会应包容这种失败。所以政府、社区为毕业生提供启动资金不应是一次性的。在美国,如果你已失败过三四次,政府、社区会更愿意为你提供资金。
西拉威·依玛利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不能扼杀任何一个创意,让学生跌倒了学会爬起来,这才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亚洲大学间的交流势在必行
各校校长代表针对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谈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据了解,现今亚洲大学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包括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互派专家、学者,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交流会等等。
重视英语教学是目前亚洲大学比较一致的做法。澳门理工学院副院长周经桂介绍理工学院已引进英国剑桥大学英语测试标准作为英语科目的基准,鼓励和资助毕业生参加英语“雅思”考试,使其英语水平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广外也确立了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
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中国大学教育走向国际化还考虑到我国文化和国情的特殊性,既要敢于借鉴,引进世界上一流大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又要符合悠久文化和特殊国情。澳门大学提出“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教学方针,还在近期一技术培训中心的招生广告中运用了“引进国际技术,结合澳门百年经验”的标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是将“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引入校训。韩国培材大学在大会上承诺将提供关于IT领域的多媒体教育指导以及韩语教育资源。泰国暹罗大学和广东社科院分别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网络教学软件,介绍其功用及优点供各校参考。
成功是否由市场来衡量?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上出现了不同大学教育理念互相碰撞的情况。泰国暹罗大学校长认为,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大学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市场来衡量,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合市场的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对此持反对观点,她说:“市场是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大学要做好对自己的定位,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特色。不能因为市场需要小贩我们就培养一大堆小贩。我们会考虑市场的需要,拓展教育领域,但不会完全由市场主导。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某些文化基层的东西是不能丢的。” (文/莫艳民 陈蕾 孔晓明 图/邱健 张志韬 )
是不负责任的计划经济的残余的原因,使中国仍然难以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
你弄错了。集约式增长,会使中国经济更健康地发展,会使就业民生状况更好。因为粗放型经济会使资源浪费巨大从而使经济基础面成本高昂,制约整个经济从而引起更多人就业艰难。
计划和市场相互共同作用于现实的经济才能更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市场能发挥良好作用的地方,不要有计划的影子,其他的方面留下给计划发挥作用就好了,市场经济也有失调的地方
可以举个国企的例子
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了 领导急了 无论如何要把经济搞上去 怎么搞?随便,管他子孙后代呢,没有矿石的地方非要有水泥厂,没有羊的地方非要上羊肉加工厂。在就招商引资,环境污染没有问题,税也尽可以优惠……轰轰烈烈之后一片狼藉,领导升了,拍拍**走了。
政策就算好,看下面怎么做到的。不考虑这个问题,问题就会一堆。
不顾及环境 不顾及资源 不顾及未来 造成了增长的悲惨性。短视的制度。。。短视的行为。
[em08]可以举个国企的例子
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了 领导急了 无论如何要把经济搞上去 怎么搞?随便,管他子孙后代呢,没有矿石的地方非要有水泥厂,没有羊的地方非要上羊肉加工厂。在就招商引资,环境污染没有问题,税也尽可以优惠……轰轰烈烈之后一片狼藉,领导升了,拍拍**走了。
政策就算好,看下面怎么做到的。不考虑这个问题,问题就会一堆。
不顾及环境 不顾及资源 不顾及未来 造成了增长的悲惨性。短视的制度。。。短视的行为。
传统的“计划”正是给这些人制造短视行为创造了漏洞。
明年的三峡水电站和大大小小新落成的水电站将提供足够的电能源供生产生活使用,
但是这样更令人担心中国人民的能源利用率问题...一方面可能造成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出手"阔绰"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资源短缺"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重视真的不知道中国的高速发展还能坚持多久?
你弄错了。集约式增长,会使中国经济更健康地发展,会使就业民生状况更好。因为粗放型经济会使资源浪费巨大从而使经济基础面成本高昂,制约整个经济从而引起更多人就业艰难。
你说得对。还要计算我们在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还有时间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