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官员委婉的真话
(一官员委婉的真话及我的学习与点评)
“我怀着激动愉悦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心情投入这一岗位带来的全新挑战之中。奔走于无休止的忙碌和应酬,习惯了不间断的掌声和笑脸,经历着很普遍的煎熬和挣扎,看似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的我却时常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内心滋生了不可抑制的再次突破自我的念头”。
“要找回简单自然且充实明亮的快乐,要在年富力强时从事真正热爱的事业。这个愿望并没有因为2001年底升任团市委书记而消失或减弱”。 ( 摘自《我为什么要辞去区委书记,以及搞学术的原因》关成华|文 )
----------------------------------------
(学习与点评:据我观察,官场上有的官员或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感觉到的“煎熬”,是因为违心地、无可奈何地“奔走于无休止的忙碌和应酬”,包括写文章或讲话讲着无关紧要的、又不得不讲的话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以致在学识上不能满足“不断求知不断充实”的精神需要的真情流露)。
-----------------------------------------
“2010年上半年,我先是辞去昌平区委书记职务,再去市委党校参加区县局级领导研修班学习,最终前往北师大出任教职…… 此过程看似一帆风顺,其实颇多周折。但总体上说,我是幸运的。能在争取最大的理解和引起最小关注状态下完成身份变换和职业转型,殊实不易!”
“3大洋彼岸找到心灵的故乡 - - - - - -通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忙碌,我基本上安顿了下来。朋友也如约而至,帮我运来了六纸箱近三百本中文图书。我在哈佛大学中国基金的欢迎晚宴上,发表了到后的第一份感言。应邀参加晚宴的为哈佛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机构负责人,许多还是名声显赫的“中国通”,我与其中多位学者后来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日后的交往中,他们也屡次提到那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感言”。
“……我的领导当时问我‘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写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可有谁真的听他们的意见呢?你又何苦非要加入他们的行列呢?’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此次转型做学者,并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意见被别人采纳或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我只想在追求知识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现在,每天看到‘以真理为友’的校训时,我认为到哈佛,我是来对了地方……”(摘自《我为什么要辞去区委书记,以及搞学术的原因》关成华|文 )
-------------------------------------------------------------------------------
(学习与点评):因为这里不受官场上迎来送往逢场作戏潜规则的牵扯)。
------------------------------------------------------------------
“哈佛大学,被很多学人誉为“心灵的故乡”,现在也终于成为我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新起点! - - - - - - 经过几日的体验和畅谈,朋友临行前对我讲:“当时对你的选择,我们都捏了把汗,甚至有悲壮之感;现在,亲身感受你的学习和生活,不禁为你的选择喝彩,又生豪迈之情!”我内心里十分感谢朋友的理解和关爱,但我还是对他讲:“其实别时本无悲壮,聚时亦无豪迈。我只是在年逾不惑后选择了正常和平凡。”这句话,自认为是我两年访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摘自《我为什么要辞去区委书记,以及搞学术的原因》关成华|文 )
----------------------------------------
(学习与点评:“甚至有悲壮之感”。是不是因为“转型做学者”很可能因此放弃“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的仕途道路、大好前程而产生的耽心?这里认为他的“转型”是因为没有被世俗的、也是很现实很诱惑的“升官发财”观念感染)
------------------------------------------
“这样的研究方向、思路和计划是我于2009年初在昌平工作期间最终形成的。我到昌平工作一年后,逐渐确立了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我动员和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同时,我也痛感这一领域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匮乏,有许多空白地带。
继续深入下去,与国际学术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学术界对创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雷同且欠深度,很难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远目标。我个人的特点是,事情可以弄透之后不做,但不能未弄清楚瞎做。随着对创新问题的深究,我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通过重新思考90年代中期以来的所作所为,我决定把转型学者后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创新”上,欲竭尽心智来探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摘自《我为什么要辞去区委书记,以及搞学术的原因》关成华|文 )
----------------------------------------------------------
(学习与点评:真正的学者所具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写照)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