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9909 38
2015-12-01

深度剖析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学院长刘蓉等人抄袭论文事

       看到人大经济论坛里这几天因刘蓉等人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阿拉实在坐不住无法淡定坐视不管了,尤其是看到水军们的叫嚣,实在让人气愤,真不知道这些是不懂专业知识呢?还是受人之托啊?阿拉在上海一名校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学习,本人确定无误刘蓉等的《地区间外溢性公共品的供给承诺与匹配率研究》就是抄袭!刘蓉等的文章里整段整段的翻译原作者Boadway的文章,公式模型、整个框架结构完全是抄袭,仅对模型做了少许字母替换,文章模型超过90%的抄袭,全篇文章也仅在文献综述中尤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以掩盖抄袭,对模式的阐述抄袭份量也是超过90%,这种抄袭已经达到了无比夸张的程度。

各位水军们看好了:这篇文章不仅是抄袭,而且是一篇非常大胆疯狂的抄袭!别人抄是东拼西凑的抄,这篇文章却是硬生生的在Boadway的一篇文章里抄,恨不得有全部照抄照搬之势!水军们在论坛里叫嚣,说只要例了参考文献,就不算抄袭,这是根本错误的,全是无稽之谈!
      在此科普一下:科学论文对学术诚信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不能与他人文章的核心思想雷同,即使做各种粉饰,否则都是抄袭,现代经济学论文的核心思想往往就是通过经济模型来呈现的,此外,发表科学论文有明确规定:对引用的思想应注明出处,引用文献中的原文,须用引号并加标注标明出处,直接引述需要用引号,而间接引述需要注明出处(作者、年份),否则就是抄袭,而且即便是引用也有严格的比例限制
      偶也曾与人合作过一篇文章,知道发表论文的筛查程序及对发表论文的规定。当然,刘蓉等少不了会进行掩饰,不然也难以骗过《经济研究》的审稿。下面是对刘蓉抄袭Robin Boadway文章的深度剖析,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爽,附件里将两篇文章做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并用批注和划线将抄袭做出了完整深入的剖析。

中文文章是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刘蓉、刘楠楠、黄策三位作者发表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的“地区间外溢性公共品的供给承诺与匹配率研究”(下文用“刘蓉等文章”来代表),英文文章是Robin Boadway,Zhen Song,Jean-Francois Tremblay发表在《Journal of PublicEconomics》(2007,91(7),pp1664-1683)的“Commitmentand Matching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下文用“Boadway等文章”代表),大家往下看,便可以清晰看到作者是如何抄袭模型来发表的。

        一、作者等将原文情景或模型中的部分字母做了简单替换,进行大胆抄袭
        1.情景设定的替换

“Boadway等原文”在引言中指出“许多解决公共物品搭便车的机制都需要一个能设计并实施这种机制的权威政府,在国际上(处理国家间的问题)往往就没有这样的权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没有中央政府时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机制”(原文“Many of the mechanisms proposed require a governmentauthority that can design and operate the mechanism, and no such authorityexists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 Our purpose in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mechanisms that can emerge to address the free-rider problem in a setting inwhich no central government exists to induce cooperation.”),文章探讨即使在没有中央政府存在时(如京都议定书)也能解决公共品搭便车是文章的重要贡献和基本情景设定。

      “Boadway等原文”设定情景为罗马和希腊两个国家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刘蓉等文章”则直接将上述情景改成一个国家内的“两个地区”,情景设定为地区A和地区B。可以看出,“Boadway等原文”情景设定与研究目的是一致的,“刘蓉等文章”从根本上破坏模型的适用性,刘蓉等是否提供了一个国家内的“两个地区”区别于两个国家不同的设定、逻辑和模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毕竟抄袭比创新简单。尽管如此,“刘蓉等文章”却在文章引言中评论公共品匹配机制的文献时竟大言不惭地写道“(已有)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三是匹配提供机制虽然是公共品供给的新模式,但现有文献尚只针对国际性公共品进行了研究,没有用于国家内地区之间的公共品供给领域”,英文原文中清晰说明已有大量文献提供了有中央政府时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模型,而”刘蓉等文章”连模型的适用性都没搞清楚而直接移花接木却成为了创新!你说如果Boadway能读懂中文会是一种什么感觉?不过作者也不会那么傻,请看“刘蓉等文章”原文“本文模型的基本设定思想是当不存在一个中央计划者时,在地方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来实现地区间外溢公共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水平。”你看看,为了避免审稿人的质疑和便于抄袭模型,作者居然可以直接将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给假设掉!这种荒唐让人笑掉大牙ing!
      2. 替换原模型代表变量的部分字母
     作者为了掩盖抄袭,替换原模型中的部分字母,下面对模型变量的字母进行说明。
   (1)表示(代表)私人消费和公共品的字母直接抄袭

“Boadway等原文”设定罗马和希腊的私人物品消费为x 和χ(原文“Consumption levels of the private good are x inRome and χ in Greece.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public good, whose benefitsaccrue to both countries, is denoted G.”), “刘蓉等文章”中的表述是“私人品消费水平假定:地区A的私人品消费量记为x ,地区B的私人品消费量记为χ”, “两种外溢公共品总量收益由两个地区共享”,公共品也用G表示。

     (2)表示(代表)资源禀赋的字母直接抄袭

“Boadway等原文”设定罗马和希腊的资源禀赋为w 和ω(原文“Purchases of theprivate good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public good are financed in each countryfrom exogenous endowments, w and ω.”), “刘蓉等文章”中表述为“两个地区用于购买外溢公共品和私人品的资源禀赋外生给定,地区A为w,地区B为ω”。

    (3)表示(代表)对公共品直接供给量以及匹配率的字母进行了替换

“Boadway等原文”设定罗马和希腊对公共品的直接供给量为g和γ(原文“Thepublic good is supplied privately by Rome and Greece. Both can make directcontributions of g and γ, but both can also match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other country atthe rates m and μ.”) ,“刘蓉等文章”将g替换为y,将γ替换为q,匹配率m保持不变,匹配率μ替换为n。

此外,“Boadway等原文”中罗马和希腊效用的函数字母都为u,“刘蓉等文章”替换为U(地区A)和V(地区B)。
       也就是说,有了将罗马和希腊替换为地区A和地区B,g替换为y,将γ替换为q,匹配率μ替换为n以及u替换为U和V。作者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后,接下来的抄袭当然便是随心所欲了。
        二、变换多个手法进行抄袭

    “Boadway等原文”分为六个部分:1引言;2.模型(设定);3.完全承诺的基准模型;4.只有罗马能做出承诺模型;5.具有两个公共品的模型;6.结论。“Boadway等原文”首先在第3部分中建立了一个仅仅包含一个公共品的基准模型,该模型中两个国家同时对匹配率和供给量都做出完整承诺;其次在第3部分基础上,在第4部分中对只有一个国家(原文选择罗马)做出承诺进行建模,这其中包括三个模型,4.1是罗马仅对匹配率做出承诺,4.2是罗马对供给率和匹配率都做出承诺,4.3罗马对一个数量依赖机制(quantity-contingent mechanism简称QCM,即非连续的情况)做出承诺;最后在第5部分中分析具有两个公共品时的模型。

      “刘蓉等文章” 分为四个部分:一、引言;二、文献回顾;三、地区间外溢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型的非合作博弈均衡模型;四、结论与政策建议。可以看出”刘蓉等文章”的文章主体是第三部分,这部分几乎完全抄袭,包括“(一)模型设定,(二)基准模型:同时提供两种外溢公共品,(三)扩展模型:序贯提供两种外溢公共品”。 其中“(一)模型设定”完全抄袭(仅仅改了字母);“(二)基准模型:同时提供两种外溢公共品”中“1.完全承诺下的基准模型”抄袭“Boadway等原文”的第3部分,“2.完全承诺下的基准模型”抄袭“Boadway等原文”的第4.1部分;“(三)扩展模型:序贯提供两种外溢公共品”抄袭“Boadway等原文”的第5.1部分。
     上文提到的将罗马希腊替换为地区A、地区B以及将模型的部分字母替换,“刘蓉等文章”直接将“Boadway等原文”在“5两个公共品”中采用字母加下标1和2抄袭过来,如上文,“刘蓉等文章”将$g_{1}、g_{2}$替换为$y_{1}、y_{2}$,将$γ_{1}、γ_{2}$替换为$q_{1}、q_{2}$,匹配率$m_{1}、m_{2}$保持不变,匹配率$μ_{1}、μ_{2}$替换为$n_{1}、n_{2}$。
不过作者除了替换字母外还是运用了一些技巧来抄袭的,请往下看。
       抄袭技巧1:分割法
      “刘蓉等文章”的“三、…(二)…2.只有地区A做出承诺的基准模型”中抄袭“Boadway等文章”的“4.1是罗马仅对匹配率做出承诺”,而“Boadway等文章”的“4.2是罗马对供给率和匹配率都做出承诺”和“4.3罗马对一个数量依赖机制做出承诺” 不知是因为怕抄袭篇幅过长还是怕抄袭太完整,故意不抄袭了。此外,“刘蓉等文章”的“(三)扩展模型:序贯提供两种外溢公共品”仅仅抄袭“Boadway等文章”的“5两个公共品”的开头和5.1,同样5.2也故意不抄袭了。这好比一个偷儿偷了一头牛,而且这偷儿老卵了,还来个庖丁解牛,将其砍成几段,只偷牛头、牛身,留下牛颈、牛脚和牛尾,侬港算偷吗?
      抄袭技巧2:临摹法

“Boadway等原文”先推导两个国家同时决策的一个公共品模型,即“Boadway等原文”的第3、4部分,这两部分包含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和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推导两个公共品的模型。由于为避免重复,Boadway等在推导两个公共品模型时省略了两个国家同时决策的部分,因为Boadway等认为在第3、4部分已经推导了两个国家同时决策的一个公共品的模型,即使在两个公共品模型中再推导一遍也并不会增加任何新洞见!也就是说,“Boadway等原文”的第3、4部分简单改写为包含两个公共品的同时决策模型没有新的洞见,即核心思想完全相同!(原文5.Two public goods 中“In this section, we suppose that there is asecond public good, financed by volutary contributions after contributions tothe first public good have been resolved. Our purpose is to study whether thepresence of the second public good affects the consequences of Rome being able to committo direct of matching contributions for the first public good. We choose thissequential contribution setting rather than allowing contributions to be madeto the two public goods simutaniously(as in Cornes and Itaya,2004)because the qualitativeresults in the latter setting are similar, though much more complicated,than in the single public goodsetting so relatively few new insights can be gained”)。 为节约篇幅,“Boadway等原文”在“5两个公共品”中没有重复给出两个公共品同时决策的模型,而仅给出序贯决策。然而,“刘蓉等文章”则偏偏抄袭“Boadway等原文”的核心思想,简单将“Boadway等原文”的第3、4部分轻松改写为包含两个公共品的同时决策模型。

       这里要问:这个改写有意义吗?
       答:“Boadway等原文”已经清清楚楚说了没意义,因为仅仅是简单重复一个公共品的思想,不会有新的贡献;
       问:那这个改写有难度吗?
       答:这种依葫芦画瓢,学完高等数学的本科生都会。
       手法3:拆分法
       “Boadway等原文”的第3部分在统一框架下,在3.2中给出判定纳什均衡(NE)的稳定性的“式6D$\frac{<}{>}$0 $\Longleftrightarrow$1-$mμ$$\frac{<}{>}$0  ”,式6仅仅为一个判定条件。而刘榕等三位作者却直接把式6分成三种情形(“情形1:$m_{1}n_{1}<1、m_{2}n_{2}<1$”,“情形2:$m_{1}n_{1}=1、m_{2}n_{2}=1$”,“情形3:$m_{1}n_{1}>1、m_{2}n_{2}>1$”),然而由于Boadway等根据“式6”在模型后判定均衡的稳定性,模型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刘蓉等文章”的每种情形重复累赘地罗列一堆几乎相同的模型。难道这样做是为了掩人耳目吗?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啊,像阿拉这样的明白银一眼便看出来了。
        手法4: 删除图形,只保留文字进行抄袭
       “Boadway等原文”有图,由于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图形的相似性,所以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正式发表的文章中直接删去了图形。因为文章隐去了图形,直观度和可读性就差了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两篇文章做个比较。
         三、抄袭事例(论坛里发帖子有字数限制,后面内容请看该附件
    后面两个附件是两篇文章的对比,再详细不过了,这是多么疯狂的抄袭节奏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2 00:29:59
附件读不了, 但看上去的雷同很多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 07:53:51
论坛确实卧虎藏龙之地。
支持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 08:04:46
楼主干嘛不把两个帖子放到一起呢?第二个帖子作为第一个帖子的回帖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 08:22:4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 09:59: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