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变得非常糟糕,糟糕的程度使人与1929产生了连想。当然目下经济远未达到那样的程度,但确实是这近50年来的一个低潮,后续发展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继续恶化的可能性,至少一些隐性地雷尚未排除。全球经济这几十年殊不平凡,中间还冒出个社会主义的特殊型态,这是回望,往前看,科技的因素使得经济发展渗入了新的因素,让人产生特殊的联想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热心经济观察的同好,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社会生产力的演变,演生出丰富的经济话题,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与人坐而论道,不亦乐乎。这样的兴趣也只能在这里议论,不着边际,自由自在,顺便挨几块板砖。但今天的抛砖却是风暴的缘由,也就是什么因素,造成如此之大的风暴。在此风暴之前,许多人提前作了预测。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发出预告,显然看到了某种迹象,找到了某些理由。著名的有末日博士鲁比尼,曾在两方工作过的宋鸿兵,还有出生于保加利亚佩佐夫,他们的理由不一,角度各异,预言也不尽相同 。而我的意思是预言并不希奇,重要的是分析的理由,是可信服的说法。
据说10年为经济周期的一轮,所以10年为期来观察,正好可以看到一轮大行情,那么,往回看,过去10年是什么?是地产10年大行情.整整10年,全世界地产大摡翻了一倍.再往回看,那10年是高科技.一轮轮,世界在旋转,股票在跳舞。
据说世界有三化(中国以前有四化,开个玩笑),全球化,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应该使中国人民比较满意,全球化使中国轻轻松松进入世界第四名.那么金融化呢?虽然我不相信"货币战争",但我绝对相信金融阴谋.货币战争只是国家之间的战争,经济战争由于风险过大,不确定因素过多,也可能伤及自身利益,不到生死关头,绝不会轻易大规模使用.金融阴谋就完全不同,为了利益,全世界的金融力量会轻易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我的感觉,是八国联军已经兵临城下,在金融领域,烧杀抢掠.看看中国股市,只争指数不争钱,钱去那儿啦?进入八国联军腰包了.楼主在这点有些乐观,跑题了.世界的金融力量,早已联合起来,四处为孽, 型成金融大鳄,如果上次为孽,仅仅局限在亚洲,只是亚洲金融风暴,那么,这次规模就不会这么小了.我相信,这次次贷引发的绝对是世界级的金融风暴.看看日本当年房地产的惊人的经验教训,足以引起今人的深思.
大家都有看到,这个世界上有穷人,富人,当然还有着不贫不富的中产阶级。穷人钱财有限,收入的钱财大都花个精光,很少积余。为的是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一般的打工者大都属于这种情况。而另一类,富人有许多钱财,在保持着很高的生活水平之后还有大量剩余钱财,这些钱没花掉,就可以转而投资,让钱生钱,如此,既可以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又可以获得某种满足感和安全感。如此一举两得,美事一件。
大家知道,生产要良性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充足的消费,如果消费不足,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生产就会难以进行下去。而两极分化就会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钱财向富者高度集中,使得贫穷的消费者无力消费,而富者在保持着过去的生活之后,将富裕的钱财转向投资。所以两极分化的结果就是钱财向富人那边集中,使消费者无法消费,而投资者可以大举投资,其本质就是将原来在穷人处应该消费的钱,集中到富人处转为投资的钱。该消费的钱变成了投资的钱,消费严重不足。
有趣的是在封建社会也有类似的现象,只不过封建社会集中的是土地,有时也包括钱财。
钱财的集中使得消费不足进而产生危机成了一个规律,成了马克思老先生笔下的一个魔咒,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总会应时而至,从不爽约。按马老先生的说法是由生产方式本身所决定的,是生产的有组织性与资本的无组织性的本性所决定的。我虽然不赞同马老先生的意见,但对周期性的经济动荡的成因于钱财的集中是深信不疑的。再看看近30年的历史,生产的效率增长了许多,经济的增长也是很高的,唯有近30年的工资收入,变化不大。钱财向富者集结的结果只能产生消费不足,富人的钱太多只能挤向投资市场。有时投资市场机会降低,投无可投,他们宁愿持币观望,也不会因投资机会少而把钱转而用作消费。贫富差别将导致市场运行受阻,这是必然的宿命的结局。
凯恩斯注意到生产过程的时效性,即升产到消费中间有一段时间的迟滞,因而断言消费的边际效应使得市场的需求永远不足,从而绕开了资本的问题,绕开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而已加强消费为目标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周期性震荡是内生的固有疾病,无药可解。而凯恩斯则认为只要人为地从外部加强消费就可解决问题,并非顽症。而我的观察则是,凯恩斯乐观过头了,凯恩斯的药方只管了30年,在那个30年效果也时好时坏,最后完全失效,被撤切尔和里根完全抛弃。而我对马克思的结论也不完全赞同,甚至很不赞同,特别是那个剥削论,完全不赞同。理由很简单,既然价值相等,即劳作过程工人的劳动完全转移到劳动的对象:产品,那么机器在生产过程起到什么作用?原材料是劳动的对象,在生产过程中起到载体的作用,是必需的,那么机器在此价值从劳动者转向劳动产品的转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付出的价值与产品增生的价值完全相等,则机器在劳动过程的作用在哪里呢?在马克思的等式当中,机器的作用或价值完全等于零,这是违背现实的。事实是:机器在生产过程当中起到效率提高的功能,如果有的机器起不到效率提高的功能,则这台机器就会被废弃不用,所以一台正在使用的机器必然会对生产过程起到帮助作用,由这种附加作用产生的价值就是机器的附加值,附加价值。造机机器要花钱的,机器能为生产产生附加的效率,才使人能够愿意出钱造机器。有人会所机器附加创造的价值与制造机器本身的价值相等,这在生产中只是价值转移,并无创造附加价值,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错,但在生产当中碰到这种情况,老板会第一时间停用这些机器,所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的机器都会产生效率附加的价值,而出资购买机器的投资者从附加的价值中获取回报,完全公平合理。至于那些老板利用工人的弱势地位克扣工钱,那就是残酷的剥削,那就是另外的事,当然工人也可用工会来反制。投资者利用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与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减少对雇员的支付,那才是剥削,有的地方这种现象甚至很严重,但这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事了,是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还有一种绑架工人,限制工人人身自由的事件,则等于抢劫,这属于法律方面的事了。
机器的大量使用,使得社会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这是投资者的功劳,因为投资者投资了这些机器,使人们可以因而享受高度丰富的物质生活。这就是各个国家,各地区都非常重视投资活动的原因。
但是投资因投资的功劳而获得丰富的回报,由此而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就又会对生产活动产生反制作用,这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投资者获得回报是合理的,是公平的,投资者因此而满足。可是投资者因此而更有钱,因此而更多的去投资,而不是更多地去消费,由此而使得整个社会消费不足,而另一方面投资过剩,这种情况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发生危机。
回头再看看1929 年以后各国的情况,苏联因对资产者进行剥夺,从而变相缓解了消费不足。对于资产者进行强制剥夺,这是对投资者功劳的惩罚,是可耻的行为,但是在经济学角度,却看到消费不足现象得以避免,何止避免根本就是投资不够。所谓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一切都按资本主义方式行事,只是资本归国家所有。由于资本从过去众多的老板,变成现在的一个老板,那些销售的事情减少了许多,一个老板,调拨就是,哪还需要销售,消费不足的问题就此消失,但同时消失的还有人的积极性。总的来说,苏联由于其所谓的社会主义,躲过了当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里只作事实陈述,不作评论,以备后续讨论之用。我个人还是很反感那种国家控制一切的作法。
而美国呢,则产生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大概应用凯恩斯的理论,高税收,高福利,加强政府投入,其作用是将有钱人的钱通过累进税制,集中到政府手中,由政府出手加以消费。政府以财政加以消耗,穷人通过福利来获得金钱得以消费。钱财从富人手中转移出去,转到穷人手中,转到公共事业。
而德日的投资,则在战争中,因战败而破坏怡净。英法在战争中受创较大,战后也实行凯恩斯主义。
二战以争夺殖民地为起因,以殖民地的最终消失为结果,不能不归功于美国的努力,大西洋宣言的发布,使得一场殖民地的争夺战,变为殖民地的解放战,胜负由此而最终确定,当然过剩的投资也因此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以说是另一个意外所得。
凯恩斯主义以不动投资者,而以单纯的增加消费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在税务上动脑筋,是平和的,理性的作法,当然也不够政府的开销,因此或明或暗的财政手段就充分运用起来,其结果就是持续全面性的通胀,即便如此,投资还是在不停地扩大。滞和胀和平共处。滞不说,那个胀超过10%,所以后来里根,撤切尔差不多都抛弃了凯恩斯主义。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带来的更多的是通货膨胀。
那个时候其实投资已经过剩,但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松绑效应推动下,投资还是大幅度增长,投资也会刺激经济只是这种刺激带来的是更多的产出,更多的消费需求,更多的投资困难,这时资金挤压到股票市场,形成股市泡沫。
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每次经济运行受阻,都会产生股市泡沫,进而造成股市大跌。对应于撤切尔里根的自由化,回应的是1987年的股市大跌。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对于投资没有必要踩下去,也没有必要捧上天,因为投资者也得到足够的金钱回报。对于富人当中利用自身的优势,从而过度剥削穷人的形为,要进行遣责,虽然这种过度剥削并不违法。同时,对于富人当中对社会进行无偿捐助的慈善家,要进行大力褒扬,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从 1987年起我开始了另一个观察。1929年到1987年约近60年,大约是一个大周期的年份。1987年的股灾正好对应一个大经济轮回,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虽然不清楚,但是投资过剩的判断,却是坚信不移的。这时发生了什么?这时出现了产业大转移,过剩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行成一股跨境投资潮,这股潮流使得富人的钱有处投资,穷国的穷人因而有工可做,这样的结合使得双方皆大欢喜。危机得到缓冲,经济又开始兴旺起来。这里不仅有穷人与富人的因素,穷国与富国的因素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也就出现了格林尼斯潘口中的所谓的全球化红利的现象。格林斯潘看得确实不错,在这过程中不需要额外多做什么事情,投资者的困境就得到缓解,投资者获得想要的利润,而穷国的穷人也因此有工可做,从而促进了穷国的消费,穷国因此而兴旺起来。此外穷国的廉价劳动力力产出的廉价产品进入富国,因而降低了富国的通胀。
有人说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是使用了什么特殊的秘招,无他,全球化使然耳,最多外加一个改革开放,使得以前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穷国的消费者有了工作也就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穷国也因此兴旺起来。
由此看到,全球化好处多多,富国穷国皆大欢喜。
海外投资并不是富国的富人每个人都能做的,有的人不熟悉外国,只能将钱留在本国内,持币观望,这时热切盼望有一个好的投资机会,这时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些人看到那些高科技带来得高回报,一涌而上,形成了所谓的高科技泡沫。很多的钱进入了高科技源地美国,就进入了科技公司雇员的口袋,高科技主要是高人力资源的行业,设备的投资比例很低,所以钱从投资者进入到科技公司,进入雇员的口袋,进入了消费市场,促进了消费。
由于当年高科技主要发源于美国,所以许多投资者都把钱投向了美国,总的资金量超过一万多亿美元,而同期投向穷国的中国,不到1千亿美元,有的资料显示只有 500亿美元,我对这些数据有些质疑,也没有去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大量的热钱流向美国,流向中国投资的仅为一个很小的部分,有的穷国还出现热钱外流,都是受到美国高科技吸引的结果。
额外的一万多亿美元在美国烧钱,化为美国的消费,美国的经济当然地兴旺起来。而高科技也不争气,那些免费的网站勉强维生最后大部分都无法生存倒闭关门了。富人的投资打了水漂,这些钱变成了雇员的工资,转化为消费,大力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是一桩典型的投资变消费的事例,是投资者不愿消费而被忽悠给了穷人雇员进行消费的典型案例。
虽然出了一个高科技的特例,但在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引下,排除高科技之外,全球还在加速进行钱财集中的活动,因在这期间工人的工资非但没有增加多少,反而在穷国工人的竞争下,受到了削弱,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文章不再多说,全球的富人越来越富,全球的穷人越来越穷,全球的投资越来越过剩,全球的消费越来越不足,当高科技泡沫破裂之时,全球化的红利也勉为其难地在行进。
格林斯潘的全球化红利的期望落空,让他束手无策,只有再次降息,我不敢猜测格林斯潘的意图是什么,但凭常识,我猜度格老还是那一招,降息。降息可以繁荣房屋市场,投资又投无可投,房屋市场必然发展出一个新高潮,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地产高潮。
泡沫的发生,就在那么一瞬间就已经注定。全球头资过剩,海外的穷国投资机会也有限,这样只能在本国想办法,地产的兴旺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资金在投无可投的情况下,蜂拥而入,竞相投入到地产业上。地产业也不负众望,很快涨起,让早期进入的投资者,赚了一大把。
说实在的,除了新造的房子,给人以就业的机会,促进了生产与消费,对于大多数的旧屋,什么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房价却凭空翻了一番,投资者利用10%的首期,赚了好几倍的钱,相当于杠杆的效应,当然会非常高兴,高兴之余,请问一下,这里有什么价值的创造吗?答案非常清楚,完全没有,整个就是一个资产的游戏,全球经济走到这个地步,也就是离危机不远了。房地产的泡沫加速了钱财向富人处集中的速度。
看到有人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钱投无可投,把钱都打到股市之上,使股市产生泡沫,把钱都打到楼市之上,使楼市产生泡沫,由此取名二元经济。我想其实这话用到全球经济更准确,更富有意义,更能说明当时的全球经济的特征。可惜了这位人士的才华,只小小的用在中国之上,浪费了。
当房价升到一定程度,资金缺乏的时候,房价升势就会停止。投资者在房价再无进一步利润可图的情况下,就会清仓撤离,这时房价就会下降,地产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拉动效应就会停止,经济就会困顿。经过一到两年的困顿,经济彻底冷却之后,消费就会大幅下降,这时各行各业不得不裁员,形成衰退甚至危机。
这里显然还没有次贷的什么事,也就是说若无次贷,全球经济运行至此,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欧洲各国并无次贷,也一样人仰马翻,就是一个注解。何况美国还搞了一个什么金融创新,搞了一个次贷以及种种的金融衍生物。
次贷的生成也是经济困难的一种反映。房贷市场,例有常规,起码10%的首期,外加额外的保险,这一切都将风险保得稳稳的。多少年的规矩,并无通融的余地,忽然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改变了,为的就是经济运行在美国遇到极大的困境。一方面生产萎缩,外国的廉价商品充斥市场,而美国的就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富人手中持有大把钱财,投不出去,于是降低条件,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怱忙将钱贷出去,条件是利息将因此而提高,并自圆其说地解释,如果产生坏账,多取的利息完全可以抵消坏账,次贷由此产生,富人的钱财由此而投出,转为穷人的消费,皆大欢喜,殊不知隐患就此埋下。在房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有坏账,在房价小幅下跌的情况下,多取的利息确实可以抵消坏账,但是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呢?如果贷款者继续保持供房,也无问题。但是贷款者无钱支付呢?断供就会出现,银行将因此而受损。如果还有衍生物,损失将传递下去,产生恶性循环。
所以我认为预测并不困难,预测这些事件和过程并不需要特殊的知识,在我而言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由此我深信不是不可预料,而是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因为获得的奖金是不会倒吐回去,只要奖金到手,那管日后金融风暴。
对于这次的风暴,日后大概有什么应对的措施?
选择一:用凯恩斯主义的老办法,加大政府的干预,也就是目前采用的办法。
目的是政府用财政手段增加消费,后果是潜在的通胀。
选择二:学习罗斯福,推行新政,重新采用高福利政策。
目的是将富人的钱财通过累进税收和平地转到穷人处,后果是资本因此而外流。
选择三:用社会主义的方法,将钱财强行收归国有。
目的地是强行将钱财从富人处转到国家那边,消除投资过剩,后果是经济失去活力。
选择四:国家组织科技创新,并由国家担保。或干脆国家发行科技创新国债。
目的是将剩余投资转到知识产权方面,变相将投资变成消费,后果是将来还会贫富两极分化,但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获增强。
这四个选择都有一定的经济历史作支承。有历史经验作参考,而当年的高科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选择四作参考,并加以改进,只要国家合理引导,并在法律方面加以健全,新的以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投资完全可行。当然要规划,切忌泡沫,因循渐进,在当前接近零利率的条件下,也许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