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码事、别搅浑
2015-12-4
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不理性行为是将两码事搅浑了。所以,理性的声音常常是:大哥,这是两码事,好不好?!
第一搅浑的情况:严格执法与其带来的后果的防备。人们常常因为担心严格执法会带来不良后果以致影响自己的利益,于是,以后果不堪承受而拒绝执法或从轻发落。其实,即使执法后果如果确实应当预防而杜绝发生,但也不能凭此而否定严格执法。正确的理性的做法是:当严格执法是必须的,则当严格执法并做好预案以防后患。
第二搅浑的情况:消极怠工与对抗分配不公。人们常常因为分配不公---程序不公、结果不公、机会不公等,而消极怠工---以对抗不公。其实,这是两码事。可以觉得不公但不能拿工作撒气。正确理性的做法是:认真工作,同时,通过其他途径表达、反映对分配不公的抗议---例如找领导反映情况、在合法的舆论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申请合法的罢工,等等。
第三搅浑的情况:甲成绩与乙过错。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常常做好了甲事情就牺牲了乙事情的投入---导致其不作为的过错,但是,我们常常觉得应当将甲功劳抵偿乙过错。其实,这是两码事。如果你占据了应该做乙事情的岗位,但是,你却选择了做甲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可以获得硬性的报酬,这就是不正确的不理性的做法。
第四搅浑的情况:甲环境与乙环境。这个有点类似角色混乱,例如,拿机关的作风来管学院,拿办公室的作风管教研室,拿跑生产任务的作风来管科学研究,等等。“大哥,这是两码事,好不好?!”
上述4个搅浑中第二个最容易发生在群众身上。其他三个最容易发生在领导和管理干部身上。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激励考核机制错位,例如,领导利益不与其领导岗位挂钩而与其专业职称挂钩,执法的后果由执法者承担;
第二,心理习惯与认知错误,例如,盲目执行成为习惯,待机关机久了改不过来,且错误的认为提高执行力只要靠胡萝卜加大棒就行;
第三,制度漏洞,例如,制度没有提供走群众路线的绿色通道,因为领导担心权威丧失而杜绝言论自由;群众错位的认为消极怠工安全系数高---其实从长远看很是损人不利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