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9/1/28 11:46:55 来源:[《财经》]
刘国恩:方案给改革实践,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成熟表现
【背景】医改方案终出台,确定五项改革重点。
1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医改方案。会议原则通过了两份文件,分别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是改革的总体框架,后者是近期的实施方略。
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分别为: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三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 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认为,新公布的医改方案只是确定了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并给实践留下较大空间。他呼吁,不能把医疗体制改革寄望于一纸公文,必须结合改革的具体实践,才能将改革不断推进。
刘国恩表示,总体上讲,医改方案的内容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它既是医疗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或者指南。从此意义来看,不应该把它看成是医疗体制改革一锤定音的事情。它是静态的东西,但改革本身是一个进程。在方案出台后,如何进行具体的改革,包括措施、路径,都需要所有的改革者、参与者去共同探索、探讨和试点,具体地把改革推进下去。因此,一方面需要重视它,另一方面,不能把它看成是改革的终结,或者改革的具体操作。
他说,“改革本来就是一件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要把漫长的、充满挑战的改革路程,当成是以一纸政府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事情。”
他指出,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原则,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但更多地,还是给各个地方的改革实践,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这可以说是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熟表现。退回去几十年,还可能会推出一个全国“一刀切”的政策。那样的话,“如果这个政策碰对了,是中国人民的幸运;要是没对,大家承担的后果和代价就很大。”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很多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没有通过实践的探索,却贸然推出,带来了严重后果,我们因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应吸取这一沉痛教训。
他说,改革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件事情。方案中提到的五点,更多地是作为未来改革要实现的目标,至于如何去达成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实践、试点来完成,不是在一纸方案里就能定下来的。如果强行让方案去解决现在条件尚不成熟的问题,既会给制定方案的人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增加犯错误的几率。
所以,他认为,这个改革方案写得比较“圆”,从这个意义去理解,也有正面的意义。它给实际的改革进程,留下了很大的参与和试点的空间。如果抱着这种平常心来看待此次出台的医疗改革方案,会更客观,也会使我们因为设计不周而承担的代价减到最小。
刘国恩举例说,此次方案提出要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但是,公立医院怎么改,这是一个还没有答案的事情,需要改革者在实践中去寻求答案。改革公立医院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过去既得利益集团的重新定位、重新洗牌,对过去的制度框架作彻底改造,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当中,有些地方可能条件不那么成熟,如果走得太快,可能会承担更大的制度成本;而有些地方可能条件比较成熟,领导比较得力,产业支持也较好,步子可以迈得快一些。
再比如,方案中提到的要建立国家的基本药物目录,刘国恩认为这个目标是不错的。中国的药品使用占整个医疗服务费用的一半左右,如果药品使用妥当,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公平性都会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如何建立这个国家的基本医疗目录,以什么原则确定基本药品,非常关键。如果不能把遴选的标准和机制掌握好,遴选的东西不是基本药物,那结果与目标就背道而驰了。
因此,刘国恩表示,看待医改方案,要本着开放的、进取的心态,不要把政府的一纸公文看成是一锤定音的事情,更不能把改革单纯寄望于这一个方案的出台。应该把它看成是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离开了改革的实践,是完不成其规定的或期望的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