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法国达飞轮船(CMA CGM)和淡马锡控股独家洽购海皇轮船(NOL)股权的最后一天,到底达飞轮船将以多少钱接手海皇轮船,明天自有分晓。
自传出成为收购目标后,海皇轮船的股价在过去四个多月已经飙升50%,上周五收报1.225元,在逆市中创下三年来最高水平。
市场开始猜测达飞轮船对海皇轮船的出价,一般相信淡马锡不会接受任何低于每股1.50元的收购献议。海皇轮船截至9月底的每股账面值为1.38元。
分析师曾质疑,达飞轮船是否拥有收购海皇轮船的能力。海皇轮船的市值为21.46亿美元,加上26.24亿美元的净债务,这一交易总额将达到47.7亿美元。若使用全部现金收购海皇轮船,将使到达飞轮船现有的32.6亿美元负债额翻倍。随着上周四有报道指多家银行已承诺贷款给达飞轮船后,有关质疑才获得消除,并促使这项交易更跨前一步。
尽管达飞轮船明天才提出具体收购献议,市场已经认定海皇轮船迟早会落入外人手中,并相信不管花落谁家,海皇轮船始终会被送上花轿。
环球贸易增长持续放缓、运力严重过剩,加上运费回升乏力,导致航运业这些年来持续低迷不振。航运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再遭重创,大批航运公司交出了亏损累累的成绩单,就连航运业的龙头老大马士基航运(Maersk)最近交出的第三季财报,也显示净利大幅下滑超过60%。
海皇轮船第三季营收严重滑坡29%至12亿美元,而高达9600万美元的亏损额,更是压死海皇轮船的最后一根稻草。
海皇轮船的业绩显然比其同行更受重创,六年内有五年亏损。惨淡的业绩表现,不难理解为何持有67%海皇轮船股权的淡马锡会决定将这个烫手山芋易手。
“新加坡品牌”出售
引起关注
然而,将海皇轮船卖给外国人却引起关注,有部分新加坡人认为“NOL”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品牌不应落入外国人手中,毕竟这家公司是新加坡政府于1968年为贯彻海运立国的策略而成立的一家船运公司,也是代表新加坡的一个品牌。公司于1981年上市,是东南亚最大的航运公司,在全球也颇有名气。
实际上,新加坡标志性品牌落入外国人手中,海皇轮船并非首例。过去几年,多个家喻户晓的“新加坡品牌”也被卖给外国人,有些还几度转手。2003年,淡马锡将前身为公共工程局、具有179年历史的CPG集团卖给澳大利亚的道纳公司,2012年再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接手。CPG集团遭遇两度易主的命运。
具有殖民地时期特色的百年酒店莱佛士酒店于2005年7月,卖给美国富豪巴瑞克(Thomas Barrack)创办的投资公司Colony Capital。2012年,再度转手给卡塔尔国民酒店集团。
在商言商,有人愿意出高价,没有什么东西是非卖品。脱售资产套现,往往对股东有利。而且新加坡公司易主,不一定意味着新加坡品牌马上消失。莱佛士酒店和罗敏申百货公司虽然落入外国人手中,但它们的营运基地仍在新加坡,新加坡人还是可以照常光顾;新加坡人也照样可以喝到虎牌啤酒。
然而,以海皇轮船这个例子,如果新加坡没有了海皇轮船,会不会影响新加坡作为亚洲甚至国际海事中心的地位?从商业和经济效益考量,低迷的市场令越来越多航运公司难以支撑下去,只要海皇轮船可以卖个好价钱,对股东就是一个成功的交易。但若因此而导致停靠我国海港的船只总吨位减少,或者港务集团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减少,那就得三思。
对于这些顾虑,一名业者不以为然。他认为,即使海皇轮船不再属于新加坡,它属下的APL集装箱船若要到亚洲,新加坡海港还是必经之地,仍然是国际港务集团的客户,并可继续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枢纽的地位。
10年前,新加坡仍然致力于打造船运和贸易中心,因此当时海皇轮船属于战略资产。10年后的今天,情况已大不相同。新加坡海事业稳健发展,集装箱码头的吞吐量保持稳定,仍然稳坐全球最大中转港地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事公司也相继落户狮城开展业务,我国更被波罗的海及国际海事理事会(BIMCO)选为第三个国际海事仲裁地点,也是亚洲海事展举办地点。目前,本地有5000多家公司提供各类海事相关服务,在本地注册挂新加坡旗的各国船只在增加。在国际业者眼中,新加坡已是一个顶尖国际海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