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451 0
2015-12-09

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哲学的基本争论之一是关于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个非常理论化的问题,似乎与大家的日常生活颇为遥远。而且一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总是用上了很多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术语,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等,总而言之,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觉的这是个十分深奥的问题,是个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涉及的领域。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所有哲学的讨论都是源出于日常生活,关于唯物与唯心的争论贯穿了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始终。

唯物主义第一个阶段:原始唯物主义

一般来说,一个人从诞生那一刻起直到长到幼儿园阶段阶段,他都会是一个原始唯物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婴儿和动物一样,他们的内心会把直觉地把外界判断为唯物主义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少儿的最大特点,就是相信我们周围的世界是自在的,独立的;我会把与我相对的,外在的东西当做真实自存的东西,当做确实无疑的东西。 那时的我们会以为,周围的这些东西在我出生前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而如果某一天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些东西依然在那里。我的存在与否与他们存在与否毫不相干。他们只是与我们的存在毫不相关的另外一些存在物。

   举一个日常的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一个幼儿学习走路,不小心碰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起来。母亲看到了急忙地赶过来,然后一边煞有其事地拍打桌子,一边教训它道:叫你欺负我们家小宝!听了这话,孩子才慢慢平复起来,止住了哭声。在大人看来,孩子因为撞到了桌子而哭泣,妈妈不去教育孩子而是去责怪桌子。这似乎是妈妈在溺爱孩子。实际上,这个现象中体现的正是上面所说的道理:幼儿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所谓唯物主义最大的特点,是认外物为客观的,为必然的,是不为自己的意识所左右的东西。而在幼儿眼中,桌子恰恰是这样一种东西。在他看来,我撞上了桌子不是因为自己选择行走路线的错误,不是因为自己的意识错误的控制了自己的肢体。简单点说,在幼儿看来,我撞上桌子这件事绝不是我能够控制的,而是必然的,客观的。其根本原因是,桌子的位置恰好位于我的行动路线上,而我的行动路线则必然地要通过桌子,舍此别无他法能让我继续前进。说到底,在幼儿的想法中,那张该死的桌子必然地存在于那个恰好能阻止我前进的位置。桌子存在于那个位置这件事本身根本无法改变,这件事情是客观的,必然的。他不会想到,其实桌子并非必然地要处于那样一个必然的,客观的,不可更改的位置上的。他不会想到,我只需要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调整自己肢体的运动方向,就可以相对地改变桌子与自己的位置了。换句话说,桌子存在于那个阻碍自己前进的位置这件事本身是可以被自由意识控制的。说得理论化一点,如果把桌子的位置当作其属性之一,那么桌子本身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必然的,而是主观的、可控的。对于成人来说,这个道理太浅显了,早已经成了成年人的潜意识。然而对于来到世界时日不长的幼儿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革命性的真理。想要熟练地理解与掌握它是需要大量练习的。在那之前,他们还是会认为,如果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失败了、犯错了,那么原因并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世界本身。在于客观性的,必然性的存在于这里和那里的种种原因。

   显然,这种唯物主义只是粗陋的、原始的唯物主义。如果一个成年人仍旧带着这种唯物主义的信念去行事,他总是会自己的错误归结到某种外物或外界因素上去。在他看来,这种外物或因素是必然的、客观的、不可改变的。所以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就是客观的、必然的。对于这种思想,我们一般会斥为“没长大”。

   第二个阶段:主观唯心主义  伊壁鸠鲁派

   长大是一个犯错并且改正错误的过程。比如说走路吧,只要我认真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小心的选择行动的方向与速度,就可以顺利地抵达目的地。这样的经历不断积累,最终使得我们认识到上述革命性的道理:外物并非纯粹客观,必然的存在于那里。他们其实可以被我的主观意愿所控制。当成功的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从最初的原始唯物主义上升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阶段。

    比较低级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享乐,纵欲,是对天然的感官感觉、对肉欲的无以复加的追求。他们把自己生活的意义完全建立在对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的追求上。

    较高一层的主观唯心主义尤其体现在那些少年得志者的身上。他们或是智力超群,或是位高权重者的后代。总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获取外物、掌控外物。他们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在他们看来,规律是由自己创造的,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的。总之,我的意志就是我周围外物的最终理由。

   与主观唯心主义紧密相连的是机械唯物主义,是科学主义,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是一体两面,主观唯心主义是人的实践态度,是生活态度;而机械唯物主义是人的认识论态度,是对外物的态度。一般而言,这些处于主观唯心主义阶段的成功者们是不相信有所谓头上三尺有神明之类的荒诞说法的,因此他们对于外物,对于自然的根本看法就是:他们都是为我所用,为我利用的。当然高明一点的唯心主义者并不排斥这种利用要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第三个阶段:怀疑主义——道家态度与斯多葛主义的态度

毫无疑问,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这种目空一切的主观唯心主义很快就会遇到困境,遭遇到失败。失败是客观世界对个体之自由意志的否定,如果这种否定在程度和广度上的不断积累深化,最终个体就陷入了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者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言语中总是带着一个否定词,或是“不”“非”“没”“错”等等。

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消极的怀疑论者。持这种怀疑论态度的人多是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没有过多地经历过上述的主观唯心主义阶段的人。年龄一般是中老年。 他们在自己往昔的经历里并没有太多机会去随心所欲的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从根本上讲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当他们进入中老年时,往日的经历似乎也让他们知识丰富,但一般而论这些知识总是极端空洞的。这种空洞首先体现在他们的见解中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也没有多少合乎事实逻辑的推论。 他们的见解中充斥着私人的意见,由此缺乏客观公正与普遍性的判断。若把他们的知识分解下去,只能得到彻底的否定、怀疑、解构与取消。这也是这令人带给我们的印象——他们已经“看破红尘”了,他们总是在“笑谈滚滚长江东逝水”。

另一种怀疑论是积极的怀疑论。他们对外界采取合理的怀疑态度,不盲目相信权威,他们怀疑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发现个体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我怀疑则我存在,积极的怀疑论是哲学思维的开端。

第四阶段: 客观唯心主义——佛家态度

在经历了怀疑论的洗礼后,个体会必然地进入客观唯心主义的阶段。这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所以一般出现于中老年。这时,我们已经没有了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年少轻狂。既认识到世事的无常与莫测,也了解到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律。只有顺着这些规律行事才多少有可能获得成功,任意而为的话失败就是必然。成功与失败很多时候并不由自己所掌控,而是由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命运所掌控。

客观唯心主义使我们比较理智,不会盲目地乱干。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但客观唯心主义的另一个消极结果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是宿命论和命定论。

最后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儒家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并不否认世界的精神性,对象是由我的心参与而构建起来的,这正是所谓“境由心生”。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我的心并不仅仅是私人的、个体的,它是大心,是众人之心,是宇宙之心。

但  历史唯物主义也区别于客观唯心主义,也就是说,这大心、宇宙心并不是彻底脱离了感性个体的,彻底不生不灭的、理性化的心。历史唯物主义的心一定程度上又是感性的、是生灭的。

   这样的心不可能在单纯的静观中,在学者的书房中被构建出来的,它一定来自实践活动,来自具体的生产生活过程。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前面的四个阶段,才能终于进入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时,我们不会向主观唯心主义那般的随心所欲,我们知道只有按照某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才能获取持久的成功;不是怀疑主义那般的否定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坚信某些东西本身是不能被怀疑的,是确信不疑的。同时也不是像客观唯心主义那般地过渡忽视自我的力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