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4.6 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就密度越小的原因
李开乐
摘要:离太阳较远的行星是较早诞生又密度较小的原因是,热核反应能量只通过气体向外排放而很少能喷出内部物质。更甚者是电磁输送通道就“像大吸尘器一样”将太阳表面的轻浮物大量地吸过来一起喷出去,所以早诞生的行星就密度小得多了。
从表14.5中,显见离太阳比较远的行星,其密度多数都比较小。在“自然与人-14.5”中已经说过,离太阳比较远的行星一般就表示诞生得比较早。其实,虽然太阳强烈的热核反应发生在日核部位,但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只能通过气体向外排放而释放出来,日心附近的物质很少能直接来到太阳表面。气体从内向外排放的过程主要只是将周围的熔液挤开而已,很难将深层的液体带上表面来并喷射出去。然而,上升气体由里向外不断加速,还未完全到达太阳表面就激烈地爆发出来了,这就会将大量的表面熔液一起喷了出来。所以,能被太阳的热核反应大爆发所喷射出来的物质,主要是太阳原来就比较表面层的东西,而浮在热腾腾的太阳熔液球表面的肯定是比较轻的物质。表面的轻浮物被逐渐喷走之后,较慢喷射出来的就会是比较重的东西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介绍太阳风的时候已经知道,太阳爆发时会首先生成了电磁输送通道。我们在“自然与人-12.1(2)”中就曾经形容这种强烈的电磁输送通道就“像大吸尘器一样”。电磁输送通道是一种强烈辐合旋转上升的环流结构,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太阳表面的轻浮物大量而迅速地吸集到环流中心来,然后跟随在首先被爆开出去的大团熔液后面将它们狂送出去,最后又与大团熔液碰撞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球状天体。所以,诞生时间先后差异太大的行星,密度的差异就会是很大的,早诞生的行星会比晚诞生的行星密度小很多。
通过具体计算,可以得到行星对太阳距离与行星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等于-67.7%。虽然不是100%,但混杂了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能有60~70%的关系,就已经足够说明行星的密度与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之间,进而与行星的诞生早晚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相关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