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74 0
2005-08-30
为了“民富”和“《一》      为了“民富”和“国强”,中国必须转而以内需为主。“内需”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商品流向意义上的,即“中国普通消费群体”。另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即“中国境内的需求”。      说到消费群体,将身边的十几亿的可能的消费者视而不见,而是远渡重洋与别人大打什么“贸易战”,弄得头破血流,实在是事倍功半。失之甚多,得之甚少。如果说不得不经历几十年的痛苦谈判才“入世”,那是为了打破对我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壁垒并保护民族工业而不得而为之的话,今天我们的经济活动重点确确实实应该转入国内。试想想看,如果将最近积累的财富还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大家都买得起房子,甚至汽车,那么,这将推动水泥的消费,家具的消费,家电的消费,钢铁的消费,化工产品的消费,等等,这将会促发这些产业不断扩大,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扩大了的就业又促进了更多的消费,而更多的消费又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如此滚雪球,国力能不强盛吗?人民能不富有吗?欧洲过去二百多年的工业革命不过如此!这比天天开会绞尽脑汁的去“发展”经济要好的多。实际上,我们不要去“发展”经济,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培养更大的市场,经济就会自己“发展”起来。“消费”为经济发展之母,这是永恒的真理。在国外电视上你很少看见工业国家的领导人为“发展”经济而苦恼,从而天天开会,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更多的是去鼓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放心的将菜园子底下埋着的钱罐子拿出来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只要有“需求”就会有“生产”,需求只要“扩大”就会有“发展”。这就像种一棵树,只要给它提供适合的水份、肥料、温度、光照,或许适当的修剪,果树就会自然而然的迅速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不用整天围着它,一会儿看着它长得慢而着急,一会儿往上拔一下,一会儿又剪一下叶子,不行了又怀疑是树枝太多了,又修修树枝。这样反而有可能弄死它。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一种具有很强规律性的人类活动,只要让人们的“消费-生产-消费”最大程度的符合这些规律,经济就发展。诚然,“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只是一种“结果”,取得这种结果的必要条件应该是“消费”。试问,没有人们的“消费”,会有人去“生产”吗?“发展”又从何谈起?应该加上一句“消费就是硬道理”,因为消费不但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且就是发展的目标。古今中外,努力干活除了想富起来,过得好一些,还为了什么?不培养巨大的国内市场,而是舍近求远只重视国外市场,仓库里存着一大堆“绿纸张”(美钞),外面的搬运工却饿着肚子,这又有何用处?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如果不好好思考,后果真不可预料。《下续...》      《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外贸辛辛苦苦挣到的(也有外国的投资,但实质还是一样)将近8000亿美元的外汇存底真像一场恶梦。从300亿美元到近2000亿的外汇积累这段时间,这应该是中国人做美梦的时期。但是外汇存底不断增多,超过了香港!又超过了台湾!直逼日本,而且不加限制将很快超过他。外汇存底的这种好处就慢慢变了味儿。这几乎是工业国家(具体来说是美国)设计的一个大骗局。明眼人都清楚,“外汇”只不过是一堆纸,或是一堆用处并不很大的金属,它本来就是一大堆与工业国家老板们签订的“合同”而已,更恰当地说只是一大堆“欠条”,或者干脆就是“白条”。能否兑现得看对方的信用。为了给大家说清这个问题,先打个比方。山里面有两家子人都从事生产,一个家庭擅长种植水稻,喂养猪羊,另一个家庭擅长打制刀具,浇注铁犁。为了维持吃饱穿暖和正常生产,两家人都需要互相交换,而且同意用农业家庭的贝壳和工匠家庭的海螺来当支付工具。因为农业家庭已具有很多贝壳,工匠家也有很多海螺。他们商量的结果是,农业家庭的10个贝壳可换取工匠家庭的一把铁犁,工匠家庭今后可用同量的贝壳换取农业家庭的一头猪;同时,工匠家庭的5个海螺可以换取农业家庭的一头猪,农业家庭今后也可用同量的海螺换取工匠家庭的一把犁,等等。就是说,10个贝壳提取物品的权力相当于5个海螺提取物品的权力。因为一时用不了这么多东西,于是大家先积累贝壳或海螺,在需要的时候可拿来换取实物。他们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积攒的这些海螺和贝壳,因为大家是有“协议”的,今后绝对可以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农业家庭尤其努力的工作,除了生产大量的粮食以外还生产大量的猪,用很多粮食和猪来换取工匠家庭的海螺。最后竟然达到亢奋的程度,多年的勤劳换取了成千上万的海螺,堆满了山洞,认为从此子子孙孙不用担心了,因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自然不用担心,堆积如山的海螺今后更可以换取大量的刀具啊铁犁啊的。海螺本身并没有多少用处,但它们代表了一大堆“权力”。就在农业家庭为自己的成绩乐不拢嘴的时候,有一天工匠家庭说,今后改用50个海螺换一把铁犁。农业家庭换取物品的强劲的权力马上只相当于原来的10%了!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很像这种关系。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力印制大量的钞票,别的国家也不怕多多益善的收取他的这些不论多少的“纸张”,因为今后用这些你签了字的纸张可以换取你的东西,哈哈,没得商量的。心想,别以为你今天无所顾忌的大量吃我的喝我的,但是,你给我留下了一大堆欠单啊,跑不掉的。结果呢?人家开始强迫你同意你手上的一大堆欠条只能在人家那里吃一个星期的饭,尽管人家原来在你这里吃了一个月的饭。而他手上攥着的你的欠条却可以得到加倍偿还。此所谓“美元贬值战略”,或叫“人民币升值战略”,随你怎么叫都一样。简直就是阴谋!如果在家里跟亲戚朋友互打欠条,就较少出现这种赖帐情况。“内贸”是也。尤其是现在又将很多“欠条”叫人家代为管理,借给他先用着,用它们再来家里吃东西!即大量购买人家的国债。这叫双重风险!《下续...》      《三》      不要以为外贸是万能的,而忽视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内需。这是因为,何为“外贸”又何为“内贸”,这完全是相对的,跨过海关的交换称为“外贸”,海关内的贸易定义为“内贸”。就是说“外贸”不一定就“大”, “内贸”也不一定就“小”。请想想看,中国国土辽阔,纵横三十几个省市,整个欧洲--或者再加上整个东南亚--不过如此!要说到“差异互补”的话,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类型、文化类型、技术基础,等等,其差异亦巨甚。在经济类型方面,广袤的中国国土有重工业型、轻工业型、农耕型、畜牧型、矿物资源型、旅游资源型,等等,欧洲各国内部差异亦不过如此,甚至还小。在能够触发创造性的“文化多样性”方面,拿今天的欧盟“十五国”来举例,比之于中国,其文化差异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比利时说德语、法语、荷兰语;瑞士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几乎相互通话没有困难!中国的八大“方言”之间却不能通话!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千差万别。就是说毫不缺乏多样性。在技术基础方面,整个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显示了很强的地区互补性。所谓的“支边”、“参观学习”等等正是这方面交流的具体体现。《Fine》是这方面交流的具体体现。《Fine》 国强”,中国必须转而以内需为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