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需要行动。本文作者李佐军对供给侧改革作广义理解,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改革,而且包括供给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作者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或加强供给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育主体,增加要素有效投入,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等七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36条对策。这些见解和建议是否切中要害?供参考。
——亚夫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发挥主体的作用。任何生产成果都是由各个主体创造出来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组织、ZF等。根据笔者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的“五人理论”中的依靠人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个人及由人组成的各种组织。
其次,要素投入乃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生产函数讨论产量或GDP由哪些因素决定,它就是供给侧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在生产函数公式中,决定产量的因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产要素投入;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环境投入、企业家管理投入、ZF管理投入等六个方面。其中,环境投入常常被人忽视,其实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是形成产出的必要条件。有的人将技术放在生产要素中,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技术属于要素升级的范畴,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再次,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是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供给侧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体现各个主体的效率,才能摆脱对需求管理政策的依赖,才能使要素投入成为有效投入,才能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笔者多年来依据人本发展理论中的“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从经济发展动力角度,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概括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以对应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其中,制度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
第四,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是近期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既要着眼长远,也要面对和解决短期急迫问题。解决短期急迫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ZF投资、释放流动性等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另一种是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用需求管理政策解决短期急迫问题的边际效益在递减,且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从供给侧寻找出路,那就是调整存量、培育增量。
六大主体对策
任何主体既可作为供给侧(或生产侧)的主体,也可作为需求侧(或消费侧)的主体。从供给侧来看,推进供给侧改革(或加强供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形成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具体可从如下六方面入手。
一是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是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重要主体。一国或地区的企业竞争力越高、企业活力越强,则其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越强。故要通过改革,简化审批,放宽管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打破垄断,保障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竞争力;减轻各种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二是个人——培育创客和专业人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绝大部分国民都能以不同方式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都能在供给侧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创客和专业人才凭借其创造能力和专业素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故要鼓励创业,大力培育各种创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财税金融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区域——培育创新型区域,提高区域竞争力。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在某一区域从事生产或创造财富的活动。在生产生活环境较好、分工协作发达、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进行投资,同样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即这些区域更利于企业和个人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故要大力培育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区、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园区、区域创新中心等,并努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四是科研院所——提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综合能力,激发其活力。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从事创新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供给管理、增加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扩大其自主权,提高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活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联盟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为企业和创客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五是平台——建立一些国家创新平台或组织,提高其运行效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除了要发挥好企业和科技专业人才的核心作用外,还要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组织和平台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投资巨大、风险较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具有基础作用的科技创新,更是离不开这些国家平台组织的独特作用。故要加快建立重要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并提高其运行效率。
六是ZF——建立服务型、创新型ZF,提高ZF管理和服务效率。
作为公共服务组织的ZF对供给侧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重大,精简、廉洁、高效的服务型ZF非常有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推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的发育、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ZF也有创新的问题,如公共服务外包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对ZF中的官员进行适当的激励也很重要,因为通过激励可以提高ZF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六大要素投入对策
首先要指出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升级”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要素“量的增加”,后者是指要素“质的提高”。这里侧重讨论要素投入,要素升级放在后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部分讨论。供给侧的要素投入不能只强调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还要强调要素的有效投入(指有需求、有回报的投入),就如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同于需要)一样,否则会造成要素过度投入,引发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
一是劳动——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劳动不同于劳动力但源于劳动力,前者是行为,后者是主体。影响劳动的主要因素有人口、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率、劳动时间、工资率、制度等。增加人口(如放开二胎)、提高生产性人口比重(如延迟退休年龄)、推迟“刘易斯拐点”、提高就业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率等皆可增加劳动的供给。而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劳动的实际效果。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权益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资本——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
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力量。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中,资本曾被看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包括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时可以将基础设施也包含进来。资本供给与投资需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投资需求是指需求侧的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需求,资本供给则范围更宽一些。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供应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基础设施等。为了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要鼓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适当发行国债和其他债券、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吸引外资等。
三是资源——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
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矿产等,是形成产出的重要条件。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增加资源产出率较高的土地、能源、水、矿产等投入。必须指出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多投入会带来资源的短缺等问题,故要供给有度。为此,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环境——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
很多人将环境从生产要素中剔除出去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好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好环境也是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也需要投入,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必定降低产出效果。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五是企业家管理——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
在生产函数公式中,企业家管理被省略了,其实企业家管理非常重要而关键,是不能省略的生产要素。因为企业家管理可通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协调矛盾、整合资源等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至于同样重要的企业家才能提升放在后面的要素升级中讨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放在后面的制度变革中讨论。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增加企业家的数量,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
六是ZF管理——增加ZF管理的有效供给。
ZF管理也是形成产出的一种必要投入,因为ZF可以提供产权保护、秩序维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当然,ZF的过度管理也会带来副作用,故要通过ZF改革、转变ZF职能等,促使ZF提供更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