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5.5 认为月球不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两种看法有错
李开乐
摘要: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但太平洋底也是缺失硅铝层的玄武岩,这正说明月球正面与太平洋底面本来就是一个葫芦切开的两面;虽然太平洋的容积远比月球小,但从稀岩浆地球大坑喷出月球就像从烂泥湖里挖泥一样,与从硬地面挖泥没有可比性。
⑴ 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所以月球不是从地球地壳的某个部分分离出去的
有人就持有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对月球表面地质的分析研究,是否只限于在面朝地球的月球正面进行,如果是,那就反而更加说明月球是从地球爆发诞生出去的,因为太平洋盆底也是缺失硅铝层的玄武岩。
另外,通过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进行分析,知道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很接近于地球玄武岩的化学元素的丰度,月壤的年龄也与地球年龄相同。显然,月球的正面与太平洋盆底,两者遥相面对,而岩层的性质、成分、年龄完全相合,这正有力说明月球朝向地球的正面与太平洋底面,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而硬是被撕开之后的两个创伤面,是同一个葫芦被切开的两边面。
如果想要在月球上寻找到与地球陆地表面相同的岩石成份,就只能到月球背后去找了。而且,还必须挖开光滑的表面层,才能取回所要的样本,因为月球的背面也会由于熔液团的回头撞击而批上了一层薄薄的,含金属较多的地球深层岩浆。从图15.4-3就可明显地见到了月球背面的地形确实是披了一层浆液之后所形成的。
⑵ 太平洋那么浅,所以月球不可能是从太平洋诞生出去的
这又是一种错误认识。太平洋虽浅,但太平洋的直径比月球的直径还大得多。请看:
月球:直径3476千米,体积V月≈2.2×1010【千米】3,表面积S月≈3.8×107【千米】2。
太平洋:直径(主要以海沟为界计算)约12000千米,面积S太≈11.3×107【千米】2。
S太÷S月≈3; V月÷S太=2.2×1010÷11.3×107≈195(千米)。
从计算结果显见,原始地球在太平洋上面的那一大张半软不硬的厚皮被揭开出去之后,虽然可以包裹住三个月球,但是必须将太平洋深挖195千米,才能足以构成现在这么大的月球体积。目前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只有4千多米,远不能与应该被挖出的深度相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从一个深不探底的烂泥巴的大湖里某一固定位置挖出了100桶烂泥巴之后,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相应为100桶容积的大坑。必须明白,从烂泥巴大湖里挖稀泥与从硬地面挖泥,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在喷射出月球时所被挖出去的岩浆,其实比稀泥可能还更稀得多,如果当时没有水在不断地起着冷却凝固作用的话,说不定太平洋的位置还会被很快涌上来的岩浆补填成了平地哩!
在后面将会介绍到太平洋里大量的平顶山和锰结核矿层的形成原因等更多的证据,那将更进一步证明有关太平洋底面就是诞生出月球之后所留下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