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232 6
2015-12-16

自然与人-15.5   认为月球不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两种看法有错

李开乐

    摘要: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但太平洋底也是缺失硅铝层的玄武岩,这正说明月球正面与太平洋底面本来就是一个葫芦切开的两面;虽然太平洋的容积远比月球小,但从稀岩浆地球大坑喷出月球就像从烂泥湖里挖泥一样,与从硬地面挖泥没有可比性。


    ⑴ 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所以月球不是从地球地壳的某个部分分离出去的

    有人就持有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对月球表面地质的分析研究,是否只限于在面朝地球的月球正面进行,如果是,那就反而更加说明月球是从地球爆发诞生出去的,因为太平洋盆底也是缺失硅铝层的玄武岩。

    另外,通过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进行分析,知道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很接近于地球玄武岩的化学元素的丰度,月壤的年龄也与地球年龄相同。显然,月球的正面与太平洋盆底,两者遥相面对,而岩层的性质、成分、年龄完全相合,这正有力说明月球朝向地球的正面与太平洋底面,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而硬是被撕开之后的两个创伤面,是同一个葫芦被切开的两边面。

    如果想要在月球上寻找到与地球陆地表面相同的岩石成份,就只能到月球背后去找了。而且,还必须挖开光滑的表面层,才能取回所要的样本,因为月球的背面也会由于熔液团的回头撞击而批上了一层薄薄的,含金属较多的地球深层岩浆。从图15.4-3就可明显地见到了月球背面的地形确实是披了一层浆液之后所形成的。

    ⑵ 太平洋那么浅,所以月球不可能是从太平洋诞生出去的

    这又是一种错误认识。太平洋虽浅,但太平洋的直径比月球的直径还大得多。请看:

月球:直径3476千米,体积V月≈2.2×1010【千米】3,表面积S月≈3.8×107【千米】2。

太平洋:直径(主要以海沟为界计算)约12000千米,面积S太≈11.3×107【千米】2。

    S太÷S月≈3;  V月÷S太=2.2×1010÷11.3×107≈195(千米)。

    从计算结果显见,原始地球在太平洋上面的那一大张半软不硬的厚皮被揭开出去之后,虽然可以包裹住三个月球,但是必须将太平洋深挖195千米,才能足以构成现在这么大的月球体积。目前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只有4千多米,远不能与应该被挖出的深度相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从一个深不探底的烂泥巴的大湖里某一固定位置挖出了100桶烂泥巴之后,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相应为100桶容积的大坑。必须明白,从烂泥巴大湖里挖稀泥与从硬地面挖泥,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在喷射出月球时所被挖出去的岩浆,其实比稀泥可能还更稀得多,如果当时没有水在不断地起着冷却凝固作用的话,说不定太平洋的位置还会被很快涌上来的岩浆补填成了平地哩!

    在后面将会介绍到太平洋里大量的平顶山和锰结核矿层的形成原因等更多的证据,那将更进一步证明有关太平洋底面就是诞生出月球之后所留下的遗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7 11:11:49
有点儿意思 请问太平洋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啊 是不是从地球诞生的时候就有啊 好像现在的太平洋中岩石的最老年龄是2亿年呢 是不是月亮上最老的年龄也是2亿年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7 12:36:13
请贵先生连续关注下去,今后就逐渐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00:16:08
关于李开乐先生对于上述第一问的疑惑:
目前对月岩和月球陨石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发现月球高地岩石主要形成于45~38亿年,月海玄武岩相对年前,大致形成于38~31亿年。这些研究结果认为月球大致形成于45亿年[1]。并且,在月球形成之后,其也会进行核-幔-壳的分异。
        关于月球的起源,有捕获说、共振潮汐分裂说、双星说、大碰撞分裂说[2]等,其中大碰撞假说被广泛接受[3]。根据这一假说,大碰撞的能量使月球形成一个相当深的全球性的岩浆洋,月球则在早期迅速发生核幔分离。

[1]周琴、吴福元、刘传周.月球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月球演化[J].地球化学,2010,39(1),37~49.
[2] Robin M. Canup and Erik Asphaug, Origin of the Moon in a giant impact near the end of the Earth's formation[J]. nature,2001, 412(6848):708-712.
[3]欧阳自远.月球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241~247.

关于李开乐先生对于上述第二问的疑惑:太平洋底面就是诞生出月球之后所留下的遗迹?
现在地球上的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最老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也就是说太平洋的洋壳最老年龄也是2亿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3:51:42
    用“同位素年代学”测算月球和地球的岩石年龄,方法本来是科学的,但必须用历史观点去充分考虑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结论。月球高地岩石、月海玄武岩、地球上的洋壳形成年代……,彼此间的年龄结论差异也就是这样子形成的。这个观点其实在“自然与人-9.5”已经阐述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8 14:22:45
        当使用放射性衰变来测定岩石的年龄时,我们必须应用均一性的经典原理,即假定母体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在地球历史中保持恒定。因此,重要的是总结一些证据来说明该假设是恰当的。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取决于核常数。Shlyakhter(1976)认为,一个核素的中子捕获界面非常灵敏地依赖核常数。因为,中子吸收剂在18亿年老的Oklo天然反应堆中、在产物同位素中产生了预期的丰度增加。因此,这也或多或少地限定了核常数在最近20亿年内保持恒定。
        物理条件(压力和温度)影响放射性核素衰变常数的可能性也必须考虑。由于放射性衰变是核的性质,它不受外部轨道电子的影响,物理条件要影响α和β衰变是极不可能的,但是电子捕获衰变可能受到影响。Hensley等(1973)证明7Be到7Li的电子捕获衰变,当BeO置于(270±10)×10^8Pa压力的金刚石砧中时,衰变增加0.59%。这便引发了40K到40Ar的电子捕获衰变是否影响K-Ar定年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在地球深部的高压-高温下,K-Ar系统化学上是开放的,并根本就不能定年。而在地壳深度,λ对压力的依赖性与实验误差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对于岩石(其化学系统保持封闭)一致性的K-Ar、Rb-Sr、U-Pb定年的成功证明了衰变常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因为如果衰变常数发生变化,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应有不同的相应。对于衰变常数的不变性的最后一个证据来自于放射性定年与其他时间变质(沉积作用与演化速率、海底扩张磁异常、放射性碳定年与树轮年龄的对应性、铀系定年与珊瑚增长带的对应性)相吻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