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6.2 地球变得高低不平的原因
李开乐
摘要:陆地主要由热熔岩浆上面的轻浮物所组成。轻浮物从赤道往两极漂移,逐渐使中纬度的急流屏障堆积如山。北半球北侧的小块轻浮物漂移到北极圈却被大型下沉旋涡吸回了球体内。南半球则有一大块轻浮物漂移到了南极而成了南极洲……。
地球在被诞生过程既然是全流体,就应该有个平坦的液面,为什么现在变得高低不平,既有高山又有海洋呢?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当初那个全流体性质的地球并不是一团清水。上百种化学元素所生成的各种物质熔合在一起当然就形成了一种很浓密的浑浊流体,表面漂浮着很多的轻浮物。笔者小时候在乡下见过农民土法压榨甘蔗煮糖浆时,糖锅里浮起了很多杂质漂浮在表面,大师傅总是捞不干净。初诞生地球表面的杂质轻浮物就更加多得不可相比了,那才是真正的堆积成山。其实,现在的陆地主要就是轻浮物所组成的。随着轻浮物下面的承托液体所给予的,从赤道往两极廻流推动力的作用,初期地球那些大堆小堆的轻浮物也往两极方向漂移着。可是,当轻浮物漂移来到了中纬度附近时,急流就好像是一道屏障,使它们很难再继续向两极方向前进,只好随着承托液体的纬向环流,也在中纬度地带围绕着地轴旋转起来。转呀转呀,不断汇聚着从低纬度新漂移来的轻浮物都加入了转动行列。于是,轻浮物越积越多,中纬度地带终于整圈都挤满了厚厚的轻浮物,几乎无法彼此活动,而是整圈轻浮物挤在一起,同步随着下面熔液急流快速地旋转着,就好像在转呼拉圈。后来因逐渐冷却,轻浮物便被互相凝结在一起了。可是,最终结果又会怎样呢?
先看看北半球,当时在中纬度地带的整圈轻浮物的高纬度一侧,由于受到下面承托液体的流动撕拉作用和轻浮物本身遭受朝向北极的倾向应力的作用,就经常会有一些小块轻浮物崩裂开来。这些小块的轻浮物,跟随着向极地方向廻流的地球表面液体漂移来到了北极附近,却碰上了大型的下沉旋涡,又都被先后吸回了球体内。随着后期地表浆液的逐渐冷却而变稠,那些崩裂开来的小块轻浮物,在向北极漂移的过程中越走越慢,最后很多就都被凝固在半路上,这也许就是北冰洋岛屿较多的原因吧!
再来看南半球,当时在南纬中纬度急流圈的整圈轻浮物中,偏向高纬度一侧恰好有一大块已经基本凝固了的轻浮物被崩裂了下来而一直漂移到了南极。可是,这块轻浮物实在太大了,下沉旋涡并无足够力量将它再吸回地下岩浆里去,它后来就成了南极洲。
在地球热带,会经常有一些轻浮物小块,随着球内液体环流从高纬度潜游而来并上浮了起来。因地表浆液的逐渐冷却变稠,热带的轻浮物小块也逐渐放慢了向较高纬度方向漂移的速度而被逐渐凝结住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一带有很多岛屿就可能原于此因。
到了后期,不仅南、北中纬度急流圈挤满了轻浮物而彼此难于活动,低纬度的轻浮物也越积越多而造成了在某些经度上南北半球的轻浮物连成了一片。从后面将会说到的原因,可知太平洋区域就是地球核能上升热对流最强烈的一侧,所以当时的太平洋热带区域可能就上浮了最多轻浮物。在那里被挤得又高,面积又大的轻浮物,向北与中纬度急流圈的轻浮物紧密相连接,向南一直伸展到南极附近,与南极的那块没有再被旋涡吸沉下去的大型轻浮块连接在一起,正好将它变成了自己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