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自然与人-28.36 春秋天气差异大的原因
李开乐
摘要:以北半球为例,秋天是太阳光直射点从北往南横移过赤道,流体软弹力促使上下层空气在南移过程都下沉,于是就晴空万里。至于春天,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越过赤道,北半球的冷势力占据低层,暖空气只能从高空缓慢往北渗透,下冷上暖,就阴雨连绵了。
尽管不论春天和秋天,太阳光都同样直射在赤道附近,但以动的观点看问题,从北向南的动和从南向北的动是结果完全不同的。
对于北半球来说,秋天期间是太阳光的直射点从北往南横移过赤道的过程。北半球的地面受太阳的强烈照射之后,当热力由北向南移动过赤道而逐渐远去的时候,就好像打仗的败兵一样,有点儿全线溃败的态势,暖势力从低层到高层都全面撤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整个北半球的空气在由北向南的移动所形成的流体软弹力促使着空气自动下沉所造成的(参见“自然与人-28.5”和图28.36)。既然上下层的空气都是南移而下沉的,这就促成了北半球大气层的稳定性,于是也就出现了晴空万里的天气。而且,既然大气是下沉的,那么地面空气就来源于高空,它们基本上未受过人类任何污染,因此人们当然就感到空气清新舒适,个个都喜欢到野外去多与大自然亲吻了。
至于北半球的春天,那正是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点从南向北逐渐越过赤道的过程。在太阳的辐射威力从南半球逐渐移向北半球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冷势力并不是马上示弱而全面败退。由于冷势力较稳固地占据着低层,暖空气只能从高空缓慢往北渗透,这就形成了下冷上暖的态势(可参见图28.36中右半边的南半球一侧,在天气形势上北半球的春天与南半球的春天是原理相同的),于是就经常出现阴雨连绵的状况。从机理上讲,是由于北半球的春天还有较弱的冷空气影响,冷空气向南则下沉,故趴紧了地面匍匐前进;这时暖空气虽已逐渐加强,但自南向北移动却因流体软弹力作用会促其自觉上升,因此只能沿着冷空气的上面逐渐向北推进(参见“自然与人-28.5”、“自然与人-28.28”)。于是,便形成了下层冷空气的南侵势力虽趋减弱,却还保持了不断向南切入的态势,暖湿空气又是在上层徐徐地自南向北缓慢漂移,所以便阴雨连绵,空气潮湿了。
上面以北半球为例分析了春天和秋天的情况,南半球的情况道理是一样的。
图28.36:春天与秋天的低空流场差异示意图
附件列表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