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6.3 地球喷出月球的地方演变成太平洋的过程
李开乐
摘要:地球的突然大爆发将太平洋上的那一大块半软不硬的轻浮物冲飞了。雷雨大作使太平洋四周逐渐变硬而不能闭合就形成了大洋;缩回来的断丝脚部因浅水浸泡变硬而形成了平顶山;粘液团落回太平洋撞到了浅水面上被碰得粉碎便凝固成了锰结核层。
地球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模样,积聚了很多轻浮物的地方反而变成了大太平洋呢?这就要请读者继续听听下面才真正开始的精彩故事了。
婴儿期的地球尽管已经因为逐渐冷却而穿上了半软不硬的外衣,但它的内核温度还是高得惊人,那里的热核反应很激烈,只是由于外层太厚和太稠密造成了向内压力太大,能量一时发泄不出来而已。到了后来某一天,外部压力再也困不住内能了,积聚了许久的能量终于从地心附近朝着地球表面发泄了出来。地核里的巨大能量聚成了一个大气泡,逐渐往外挤就逐渐涨大,也逐渐加快速度冲了出来。这个快速上升的气泡来到靠近地表面时,已经涨大成为像海洋那么大的气团了。而且,后面又紧跟随着很多的气团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的大气泡从地核生了出来后接连猛烈地冲向地面,组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电磁输送通道,气势十分凶猛。结果,太平洋位置上的那一大块半软不硬的轻浮物,连同它底下粘在一起的一大团浆糊状物质,就毫无准备的被立即冲出了地面,顺着电磁输送通道飞上了太空,一去不回头,竟然变成了今天的月球(详见“自然与人-15.2~15.5”)。从“自然与人-11.9”的分析知道,月球并不是从地球赤道附近,而是从地球偏离赤道的某一纬度上被喷射出去的。我们分析一下地球具体的海陆分布情况,发现太平洋最北端约60ºN,最南端的南极洲海岸约80ºS,中点约在10ºS。由此可知,地球被冲跑的这一大块轻浮物的中心点位置应该在南半球一侧约10ºS的地方。当时只将南端的那一小段尾巴扯断留了下来,才保留了今天的南极洲,所以现在南半球的陆地也就显得比北半球少很多了。
从“自然与人-14.7”可知,核球大爆发而诞生天体的位置如果正处于熔液上升环流区,则喷射出来的物质就含水分极少或者几乎没有。正是由于太平洋原来就是核能上升热对流最强和聚集了最多轻浮物的地方,所以从这里喷射出去的月球就可能含水分不多了。而且,月球的一个白昼长达地球的十几天,尽管有水分也在太阳的连续暴晒之下早就蒸发掉了。当然,蒸发掉的水分依然无法避开月球的引力而离开月球。由于月球的“两极”几乎是太阳长期晒不到的地方,所以,如果月球上有少量水分,就必定会聚集到了那里去,但能找到的肯定是温度很低又很坚硬的冰。
地球自从喷走了月球之后,自己的肚子没有了皮,还被深挖走了一大块肉,怎么办?唯有自己救自己,于是地球将东西两边的皮拼命用力往肚子中间扯,想尽快将肚子缝合起来。可是,雷雨大作,东西两片破皮口子被大雨淋得直冒烟气,没过多久就完全变硬,再也拉不动了。对于大伤口的中间部分,等到那串来自靠近地心的核能气流冲跑完了之后,底下的浆液紧跟随着气流的尾巴赶快往上挤,四周的粘液当然也赶紧合拢起来。可是“伤口”那么大,底下的浆液往上挤得快慢不均,四周粘液也合拢得太急,便使得伤口面上的纹理高低不平,结果就形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很多山脉。尽管地球自己很想将伤口完全补平,但毕竟雨淋不止,又浅水浸泡,没能再往伤口填补了多少“肉”就上下左右都冷却变硬了。于是,近于圆形而往下凹陷的大伤口就只好留作终生纪念了。我们细看太平洋底部的周围都有很多的深海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概是由于四周的厚皮往中间拉,底下的粘液又往上挤压,这一拉一挤,两个力的方向不相同,雨和水又冷却得快,结果在底部四周的很多地方,便遗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沟痕了。
喷射出月球时,那些掉到了月球去的拉丝和熔液球,我们在“自然与人—15”已经说了不少,这里还要再说一说掉回地球来的那些部分。当月球跑远之后,地球的引力便将部分粘液团和断丝吸回了地球。在断丝缩回地球时,由于断丝的脚部就站在浅水里(大部分水都会因当时地球的高温而蒸发到天空中,所以当时的太平洋里只有很少水),便使得这些断丝一边缩回来却一边遇水变硬,于是泡在水里的断丝脚部就逐渐向四周涨大,所以断丝缩回到最后也就变成了圆台形的平顶山了。平顶山的山顶就应该差不多与当时的水面齐平,所以,相信整个太平洋里的所有水下平顶山的山顶都几乎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有关部门可以对此进行具体观测验证。如今环视太平洋的海底,大大小小的平顶山比比皆是,难道不是这样子形成的吗?
至于那些散开在空中的粘液团(其实是混合了多种金属的铁水),掉回太平洋伤口底部时却撞到了浅水面上,或者撞在已经被雨水泡打变硬了的海底山脉上,结果被碰得粉碎,真有如水银球落地的样子。被碰碎的铁水变成了小圆球,遇到雨、水又立即被凝固了,所以保持着小圆球的模样,铺成了一层锰结核矿层。互联网有资料说每平方米面积上就有100多公斤,一眼看去相信是只见圆球不见平底。据说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钛等20多种元素,真是天赐的宝矿。实际上,知道了过程底细之后,就知道所有的海底山脉、平顶山和平坦海底,都是任意挖掘而不见底的相同金属矿藏。不过水深压力大,就怕开采起来不太容易罢了。
不难想象得到,如果当时没有水,那么,尽管那些熔液球先被碰得粉碎,事后肯定又会马上聚合在一起,凝固之后一样会变成有如图15.4-1所示的月海那样平坦而光滑,绝无这么多的锰结核颗粒保存了下来。所以,锰结核矿层的存在,正是我们说地球当初就有水的有力依据。当然,太平洋里大量平顶山的存在,同样也是地球当初就有水的有力依据。同时,锰结核矿层和平顶山的存在,反过来又是月球从太平洋喷射出去的另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