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81 2
2015-12-18

自然与人-16.3  地球喷出月球的地方演变成太平洋的过程

李开乐

    摘要:地球的突然大爆发将太平洋上的那一大块半软不硬的轻浮物冲飞了。雷雨大作使太平洋四周逐渐变硬而不能闭合就形成了大洋;缩回来的断丝脚部因浅水浸泡变硬而形成了平顶山;粘液团落回太平洋撞到了浅水面上被碰得粉碎便凝固成了锰结核层。

     

    地球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模样,积聚了很多轻浮物的地方反而变成了大太平洋呢?这就要请读者继续听听下面才真正开始的精彩故事了。

    婴儿期的地球尽管已经因为逐渐冷却而穿上了半软不硬的外衣,但它的内核温度还是高得惊人,那里的热核反应很激烈,只是由于外层太厚和太稠密造成了向内压力太大,能量一时发泄不出来而已。到了后来某一天,外部压力再也困不住内能了,积聚了许久的能量终于从地心附近朝着地球表面发泄了出来。地核里的巨大能量聚成了一个大气泡,逐渐往外挤就逐渐涨大,也逐渐加快速度冲了出来。这个快速上升的气泡来到靠近地表面时,已经涨大成为像海洋那么大的气团了。而且,后面又紧跟随着很多的气团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的大气泡从地核生了出来后接连猛烈地冲向地面,组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电磁输送通道,气势十分凶猛。结果,太平洋位置上的那一大块半软不硬的轻浮物,连同它底下粘在一起的一大团浆糊状物质,就毫无准备的被立即冲出了地面,顺着电磁输送通道飞上了太空,一去不回头,竟然变成了今天的月球(详见“自然与人-15.2~15.5”)。从“自然与人-11.9”的分析知道,月球并不是从地球赤道附近,而是从地球偏离赤道的某一纬度上被喷射出去的。我们分析一下地球具体的海陆分布情况,发现太平洋最北端约60ºN,最南端的南极洲海岸约80ºS,中点约在10ºS。由此可知,地球被冲跑的这一大块轻浮物的中心点位置应该在南半球一侧约10ºS的地方。当时只将南端的那一小段尾巴扯断留了下来,才保留了今天的南极洲,所以现在南半球的陆地也就显得比北半球少很多了。

    从“自然与人-14.7”可知,核球大爆发而诞生天体的位置如果正处于熔液上升环流区,则喷射出来的物质就含水分极少或者几乎没有。正是由于太平洋原来就是核能上升热对流最强和聚集了最多轻浮物的地方,所以从这里喷射出去的月球就可能含水分不多了。而且,月球的一个白昼长达地球的十几天,尽管有水分也在太阳的连续暴晒之下早就蒸发掉了。当然,蒸发掉的水分依然无法避开月球的引力而离开月球。由于月球的“两极”几乎是太阳长期晒不到的地方,所以,如果月球上有少量水分,就必定会聚集到了那里去,但能找到的肯定是温度很低又很坚硬的冰。

    地球自从喷走了月球之后,自己的肚子没有了皮,还被深挖走了一大块肉,怎么办?唯有自己救自己,于是地球将东西两边的皮拼命用力往肚子中间扯,想尽快将肚子缝合起来。可是,雷雨大作,东西两片破皮口子被大雨淋得直冒烟气,没过多久就完全变硬,再也拉不动了。对于大伤口的中间部分,等到那串来自靠近地心的核能气流冲跑完了之后,底下的浆液紧跟随着气流的尾巴赶快往上挤,四周的粘液当然也赶紧合拢起来。可是“伤口”那么大,底下的浆液往上挤得快慢不均,四周粘液也合拢得太急,便使得伤口面上的纹理高低不平,结果就形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很多山脉。尽管地球自己很想将伤口完全补平,但毕竟雨淋不止,又浅水浸泡,没能再往伤口填补了多少“肉”就上下左右都冷却变硬了。于是,近于圆形而往下凹陷的大伤口就只好留作终生纪念了。我们细看太平洋底部的周围都有很多的深海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概是由于四周的厚皮往中间拉,底下的粘液又往上挤压,这一拉一挤,两个力的方向不相同,雨和水又冷却得快,结果在底部四周的很多地方,便遗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沟痕了。

    喷射出月球时,那些掉到了月球去的拉丝和熔液球,我们在“自然与人—15”已经说了不少,这里还要再说一说掉回地球来的那些部分。当月球跑远之后,地球的引力便将部分粘液团和断丝吸回了地球。在断丝缩回地球时,由于断丝的脚部就站在浅水里(大部分水都会因当时地球的高温而蒸发到天空中,所以当时的太平洋里只有很少水),便使得这些断丝一边缩回来却一边遇水变硬,于是泡在水里的断丝脚部就逐渐向四周涨大,所以断丝缩回到最后也就变成了圆台形的平顶山了。平顶山的山顶就应该差不多与当时的水面齐平,所以,相信整个太平洋里的所有水下平顶山的山顶都几乎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有关部门可以对此进行具体观测验证。如今环视太平洋的海底,大大小小的平顶山比比皆是,难道不是这样子形成的吗?

    至于那些散开在空中的粘液团(其实是混合了多种金属的铁水),掉回太平洋伤口底部时却撞到了浅水面上,或者撞在已经被雨水泡打变硬了的海底山脉上,结果被碰得粉碎,真有如水银球落地的样子。被碰碎的铁水变成了小圆球,遇到雨、水又立即被凝固了,所以保持着小圆球的模样,铺成了一层锰结核矿层。互联网有资料说每平方米面积上就有100多公斤,一眼看去相信是只见圆球不见平底。据说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钛等20多种元素,真是天赐的宝矿。实际上,知道了过程底细之后,就知道所有的海底山脉、平顶山和平坦海底,都是任意挖掘而不见底的相同金属矿藏。不过水深压力大,就怕开采起来不太容易罢了。

    不难想象得到,如果当时没有水,那么,尽管那些熔液球先被碰得粉碎,事后肯定又会马上聚合在一起,凝固之后一样会变成有如图15.4-1所示的月海那样平坦而光滑,绝无这么多的锰结核颗粒保存了下来。所以,锰结核矿层的存在,正是我们说地球当初就有水的有力依据。当然,太平洋里大量平顶山的存在,同样也是地球当初就有水的有力依据。同时,锰结核矿层和平顶山的存在,反过来又是月球从太平洋喷射出去的另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8 12:44:46
锰结核主要蕴藏于各个大洋4~5千米的深海中,而现今的洋壳形成的年代最晚不到2亿年。而大洋的生长已经用海底磁异常条带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在最近的蛟龙号深潜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洋底“黑烟囱”喷发的情况。海底火山活动提供了锰结核的绝大多数来源。锰结核像树木年轮一样层层环绕的同心层结构,究其原因是,许多海底火山爆发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过程,熔岩喷发时,受正在向上喷发岩浆的涌升力推动,又被喷发上去,同时外层粘上一层岩浆,这样在海水中反复上下翻滚对流,当达到一定重量时熔岩喷发的顶托作用减弱,结晶颗粒便落在海底,于是形成了一层包裹一层的同心层结构。

至于海底平顶山:
       1963年11月15日,在北大西洋冰岛以南32公里处,海面下130米的海底火山突然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和水汽柱高达数百米,在喷发高潮时,火山灰烟尘被冲到几千米的高空。
夏威夷火山喷发流淌的岩浆十分壮观
       经过一天一夜,到11月16日,人们突然发现从海里长出一个小岛。人们目测了小岛的大小,高约40米,长约550米。海面的波浪不能容忍新出现的小岛,拍打冲走了许多堆积在小岛附近的火山灰和多孔的泡沫石,人们担心年轻的小岛会被海浪吞掉。但火山在不停地喷发,熔岩如注般地涌出,小岛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地扩大长高,经过1年的时间,到1964年11月底,新生的火山岛已经长到海拔170米高,1700米长了,这就是苏尔特塞岛。经过海浪和大自然的洗礼,小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巍然屹立于万顷波涛的洋面上,而且岛上居然长出了一些小树和青草。
       赫斯在思索着: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
   两年之后,1966年8月19日,这座火山再度喷发,水汽柱、熔岩沿火山口冲出,高达数百米,喷发断断续续,直到1967年5月5日才告一段落。这期间,小岛也趁机发育成长,快时每昼夜竟增加面积0.4公顷,火山每小时喷出熔岩约18万吨。
   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大洋底散布的许多圆锥山都是它们的杰作,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山体都是圆锥形状。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约2万多座,太平洋就拥有一半以上。这些火山中有的已经衰老死亡,有的正处在年轻活跃时期,有的则在休眠,不定什么时候苏醒又"东山再起"。现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在大洋盆外,绝大部分在岛弧、中央海岭的断裂带上,呈带状分布,统称海底火山带。太平洋周围的地震火山,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80%。海底火山,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统称为海山。海山的个头有大有小,一二公里高的小海山最多,超过5公里高的海山就少得多了,露出海面的海山(海岛)更是屈指可数了。美国的夏威夷岛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劳。它拥有面积l万多平方公里,上有居民10万余众,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产甘蔗与咖啡,山青水秀,有良港与机场,是旅游的胜地。夏威夷岛上至今还留有5个盾状火山,其中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喷火口直径达5000米,常有红色熔岩流出。1950年曾经大规模地喷发过,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
        对于海底有的山顶为什么是平的,专家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海底平顶山
   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约翰逊"号任船长,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队列式排列着。这是由于裂谷缝隙中喷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底平顶山。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
        平顶山一边侧移远离洋脊,一边垂直下沉
   赫斯发现海底平顶山之后,当时非常纳闷,他苦苦思索着: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滚圆的山头到哪儿去了?后来,经过科学家门潜心地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海底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山体,山头当时的确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头高出海面很多,任凭海浪怎样拍打冲刷,都无法动摇它,因为海山站稳了脚跟,变成了真正的海岛,夏威夷岛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开始就比较小,处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达不到,山头也安然无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头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稳,拼命地进行拍打冲刷,经历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头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顶部平坦的平顶山。
http://www.kepu.net.cn/gb/earth/ocean/abc/abc309.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9 12:07:20
    Backspace110先生是海洋探测部门的吧?难得,很感谢您提供了不少以前尚未了解的探测资料,看来我的书稿有关此问题的阐述是有必要做些补充了。从喷出月球后期至今的海底火山的喷发确实也应该是锰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喷出月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锰结核是主要的。其实,海底火山的喷发也是喷出月球过程的延续,但所形成的锰结核,在构造上就既可以相同,也有不同了。另外,既然“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也一样说明了这些小山头既有形成条件的差异,形成时间也有早晚的不同。总之,在我对锰结核和海底平顶山进行补充阐述的章节中,必将注明是参考了您提供的资料。谢谢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