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42 0
2015-12-21

自然与人-16.3补   对太平洋锰结核及平顶山的补充解释

李开乐

       Backspace110先生对笔者的“自然与人-16.3”的跟帖,提供了不少以前尚未了解的海洋探测资料,因此增加本小节对太平洋锰结核及平顶山的形成进行补充解释。

    “自然与人-16.3”阐述了在地球喷走月球的过程中,太平洋里形成了许多锰结核和平顶山,而且说过平顶山的山顶应该差不多与当时的水面齐平,整个太平洋里的所有水下平顶山的山顶都几乎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但是,根据新的探测资料可知,“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而且“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同时还知道了“锰结核像树木年轮一样层层环绕的同心层结构”。对于这些情况又该做如何解释呢?

    太平洋里至今还有非常大量的活火山在不断喷发,其实这本身就是地球喷走月球过程的延续,而海底火山的喷发都同样产生平顶山(或圆顶山)和锰结核。

    在地球喷走月球的过程期间所形成的海底平顶山,由于时间跨度小,海水的深度就变化不大,因此所形成的平顶山也必然“山顶都几乎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当时太平洋的水很浅,所以现在2000米水深的那些平顶山应该多是那时形成的。

    在水面以下不深的火山喷出到空中的岩浆立柱回落之后也可以形成平顶山,其山顶肯定会与水面齐平。这一点完全可以用高温铁水从水平面下不深的地方往上喷进行实验而得到证明。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空中水汽就逐渐凝结下落,因而海平面也逐渐升高,所以这样子形成的平顶山的山顶就逐渐升高了,因此才会“平顶山有高有矮”。

    露出水面的火山喷出的岩浆立柱回落之后就只能形成圆顶山了。后来海平面逐渐升高又将那些圆顶山头淹没在水下,所以才使得“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

    在海平面之下很深的火山喷发,岩浆立柱就无法露出水面了,只能在水下“天女散花”,这便形成了很多锰结核。这种火山喷发所形成的锰结核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被散离到上升岩浆立柱的外围较远处才直接下沉到海底的岩浆颗粒,它们的内部结构将是一致均匀的。喷走月球过程所摔回来的熔液团撞到水面后所形成的锰结核,以及水面上或水面下的火山喷射出水面的岩浆,又从空中摔下来撞到水面而破碎后沉入海底所形成的锰结核,也都属于这一种锰结核。第二种是不管水下火山所喷出的岩浆能否露出水面的情况所形成的。由于流速大就压强小,所以被散播到水下的上升岩浆立柱附近外围不远的岩浆颗粒,会在下沉凝固变硬的过程中又不断被吸回到上升岩浆立柱之中,然后再度上升并加厚了新一层岩浆之后,因上升岩浆立柱受阻力而向外扩散开花的效应被推到外围后又下沉,如此反复多次便形成“锰结核像树木年轮一样层层环绕的同心层结构”了。这完全相同于在大气强对流系统中形成冰雹的原理

    有了Backspace110先生所提供的海洋探测新资料,使笔者增加了见识,可以对海底平顶山和锰结核解释得更加丰富些。谢谢Backspace110先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