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16.7 对地壳板块构造学说的看法
李开乐
摘要:硬地壳由早期地球表面岩浆逐渐凝结而成,陆地原是轻浮物,太平洋和大西洋则因后来喷射出月球而形成。地球外观虽可分成几个地块,却被牢牢固定在完整的岩石圈层上再也无法相互剥离,球壳是完整而无法轻易切开的,地壳板块学说是错误的。
人们以往对地壳构造有过各种假说。原来是“固定论”占统治地位,它认为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各地块位置基本固定不变。后来提出“活动论”,认为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海陆位置并非固定不变。“活动论”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总的认为地球表面由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镶嵌而成。新的板块在洋脊附近被不断增生。板块在地球表面发生不变形位移,直到海沟处被俯冲吞噬……。板块构造学说目前已经成为地学的主导理论。
笔者认为,原先的“固定论”还比较接近于现实的地球。但是,为什么又发展出了“活动论”呢?这可能由于动力学的应用,甚至还有主张用流体力学的方法去研究的。实际上,由于地壳是原始液态地球的熔液在流动中被缓慢凝固下来的,情况有点儿像北方江河里的结冰过程一样,所以就有着动态的纹理。虽然我们必须用流体的、动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它的历史,却绝不能再用流体的、动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它现在的行为了。目前那几十公里厚度的硬地壳已经硬梆梆地躺着,而且是从紧贴陆地下面的岩浆朝着下面一层一层的整层逐渐冷却凝固而增厚的,根本没什么力量可以将它重新切割成为六个板块,也没有理由再用流体力学或者动力学来进行研究。
从外观上看,地壳确实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地块进行研究,但这些地块景观的现状是,全都已经被“万能胶”牢牢地固定在逐渐由岩浆凝固和增厚而成的完整球壳岩石圈层上,再也无法相互剥离或错开,而且这个地壳岩石圈层的平均厚度竟然已经约有33公里,下层还以金属为主。不同的地壳表面景观,就有如几张不同的画纸牢固地粘贴在同一块厚钢板上,绝不可能还在“不停止地相互位移”。
如果地壳板块真的是从地壳里的岩浆往上增生出来,而且现在还有“新的板块在洋脊附近被不断增生”出来的话,那么山体里的岩石为什么都是与山坡或地面基本平行成为片状的,而不是成为竖立的柱状体呢?尤其像贵州一带的岩石还可以当成瓦片用来盖屋顶哩!而且为什么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物质组成和构造上又差异那么大,究竟是根据什么不同的原理,才能由同一种岩浆形成了不同的板块呀?为什么新的板块只能在洋脊附近被不断增生,而不能在洋脊之外的陆地或海岸的板块相接壤处增生出来呢?如果各地壳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还真能不断发生位移和碰撞,那又是借助了什么力量,去把几十公里厚的地壳岩石圈层,先彼此互相错开来呢?既然作为学说,起码应该把上述各种关键原理解释清楚吧!不应该把已经凝固的历史景观就似是而非地当成了现行的动态原理看待。笔者认为地壳板块构造学说是不能成立的。
既然说地壳板块构造学说不能成立,又为什么外观上会有不同的地壳板块差异呢?我们用核球喷射论就可以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先看陆地,当地球还处于整体液态的时候,目前的陆地(包括大陆架)是漂浮在岩浆上的轻浮物。除去了所有轻浮层之外,包括现在海洋和陆地底下的整个地壳层,都是由相对于全地球比较轻的,远古的表层岩浆物质所凝固而成,地壳的密度只占全地球密度的1/2就是最好证据。当然,比一般海洋壳层高出来的这些陆地壳层的密度是最小的,所以才会往上突起而成为古代岩浆上面的轻浮物。
在岩浆硬化过程的前期,由于地下的液体环流也像大气环流或海洋环流一样,有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大型高、低压环流中心存在着,所以,在这些环流中心的上部各自形成的轻浮硬壳,当然就会有各自的纹理特征了。后来因月球喷射了出去,更造成了海洋和大陆各自的表面有了绝然不同的组成成份和纹理特点。因此,从外观上看,虽然地壳表层可以划分为不同景观差异的若干地块,但这些表层地块现在并不能直接与地下岩浆相接触了,两者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很坚固而厚实的,由同样的历史岩浆逐渐凝固而成的,完整而连续的球面岩石壳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地球的温度还会不断缓慢降低,这个完整的球面硬壳层,还会逐渐从里面增加了含重金属更多的层次而继续不断向里面增厚。所以,尽管地壳外观上有不同景观的地块差异,但地壳的深厚里层完整地连成一体,因此,大陆既无法再漂移,海底也无法再扩张,“板块”之间同样无法再相互碰撞而造成地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