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期间,鞠建东老师提出,经济学即将迎来第五次革命。这是一场以经济结构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而新结构经济学将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结构:物理学和经济学的一个比较
什么是经济结构?可以用物理学和经济学的比较来说明。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原子,原子按某种结构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体。物质世界并不是一堆原子的随机游动,物体不能等同于“相同原子”或“代表性原子”的堆积。然而在经济学里, 微观和宏观的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区别,都是“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厂商,只不过宏观模型会在前面加一个“代表性”。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讨论不同的问题,但二者在建立模型上区别不大。不讨论消费者和厂商异质性的宏观经济学,就相当于只讨论“代表性原子”的物理学。
结果是,宏观模型和真实经济有很大的差距。真实经济应该是有结构的。异质的经济行为主体(agents)组成了经济系统的组织,比如说家庭、企业、行业、产业等等,这些组织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离开结构,我们对经济系统的理解就还处于思辨阶段。只有讨论结构,经济学才真正成为科学。
结构分析的时代终于到来
分析经济结构就是分析经济行为的个体(原子)如何加总为经济系统(物体)。有结构分析的当代经济学会变成有结构的物理学。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结构分析需要一直等到当代?
传统经济学是讲故事,例如斯密讲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讲资本家剥削工人,这都是故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萨缪尔森开始将数学模型引入经济学。建模是制定一个逻辑框架,但还是讲故事。慢慢地,经济学用最优化理论来讲微观和宏观世界里的故事,消费者和厂商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做最优选择。八十年代以前的经济学主要是思辨经济学,数学模型帮助逻辑思辨,但数学模型并不像物理学那样将理论紧密地联系到实际数据。
一个原因在于,异质经济行为主体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太复杂,此前的计算能力不足以解这样的模型。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才逐渐可能解出宏观模型的一个模拟值。另一个原因是,此前没有概念的创新。科学家在讨论物理世界时会创造概念,例如能量(energy)。经济学一样也需要创造概念。例如,全要素生产力(TFP)这个概念就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作了准备。没有概念的创新,经济学家没有好的方法给企业排序。
因此,经济结构分析之所以在当代才诞生,是因为它有技术和学科发展上的限制。马克思讲过两句话:经济学要用数学,经济学要讲结构。我认为,真正讨论经济结构是从马克思开始的。但在马克思那个年代,结构分析走不远,因为没有足够的概念,也没有计算能力,经济理论没法像物理学一样可以检验和证伪。
经济学的第五次革命
经济学有五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建立了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第二次是马克思发起的。人们通常只讨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却忽略了他对经济结构的探讨。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建立了经典宏观经济学。第四次是理性预期的革命,这次革命创造了工具,即全要素生产率,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为DSGE模型作了准备。
经济学即将迎来第五次革命,这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革命。经济学终于有可能将真实经济模型化,让所有企业和消费者的数据能在模型中得到有科学意义的反映和分析。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未来二十到五十年间,可以实现经济模型和实际数据对接,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在经济模型中得到模拟、刻划和分析,经济政策的作用也可以直接识别。
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结构,才有第五次革命。经济结构是异质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和分布。虽然个人或企业在时间维度上(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人群或企业群的分布是稳定的,基本上服从Pareto分布(二八定律)。这种分布的稳定性使得宏观经济学具有自然属性。一个例子是,尽管个人的生死不确定,但一个人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却具有自然属性,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也可以做相当准确的预测。正是由于人群、企业分布的相对稳定性,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有规律可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预测。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根据分布将个体加总到宏观。例如,所有消费者的偏好或收入服从Pareto 分布,将其加总成宏观需求;所有厂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服从Pareto 分布,加总成总供给。但经济结构不仅有单层结构,还有多层结构。除了有异质的消费者和厂商,还有异质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等等,如何将这些异质的经济行为主体加总到总体经济,是经济结构分析的核心内容。
经济结构就像人们看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林毅夫老师强调要素禀赋的结构。除此之外,行业还可以根据产品功能、 技术比较优势、技术密接度、制度依赖度、政策依赖度、生产环节和上游度(GVC)来进行排序,形成不同的行业结构。但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间,经济学家会达成共识:哪些结构对我们理解社会是最重要的。
经济学的第五次革命是以经济结构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如果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模型将跃向具有实质意义的统一;可以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像今天的全球生产链一样做到市场中有计划,计划中有市场;通过在数据基础上建立社会福利函数,能够取得社会进步的评价的突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可以评估的方向;还可以实现经济政策的模拟;揭示宏观波动自然属性。只有在第五次革命之后,经济学才真正成为科学,不仅仅是思辨的学问。
经济学的第五次革命将会发生在中国,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个省、市、区都想做经济结构的调整,都需要动态结构分析的方法。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结构分析的一个分支,起步比其他人都早,很有可能会成为经济学第五次革命的领导者。
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