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抵制日货和我国的外贸和开放
在全国大多数人同仇敌忾,抵制日货的时候,许多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站出来,说不能抵制日货,那是两败俱伤,我们要发展,但是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是否在对日贸易中获得了利益呢?的确是存在一些短期的、狭隘的利益,可以购买优质价廉的商品。但是这是没有考虑未来、军事、科技、政治、子孙以及我们的祖辈受到的灾难。其实上面的全球化谬论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日本在贸易中集聚资源和高科技,还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来为它们开发技术,教育是公认的高科技专业,但是如果让我们的知识分子都去给外企打工,实际上这些利润绝大多数都是让给外企了。等它申请了专利,我们自己民族产业就无法发展了,它越是积累越是先进,我们相对而言越落后,而且想追击的时候,它能够轻易将我们挤垮。但是我们国家卖了资源、出卖市场和人力资源外没有什么好卖的。
外企引入给今后的民族产业发展带来了隐患,我国人力资源廉价,我们引进外资企业我们仅仅得到的是一点就业机会、工资和税收,以及企业最初投入建厂的时候带来的需求扩大。但是外资企业对民族产业是有挤出效应的,因此它们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带来民族产业的失业。如果外资企业是对内销售的,其实它并不给全国带来利润,反而是从我国攫取利润。如果是对外销售,则短期可以增加一些工资和税收,但是长期而言,它从实力上限制我们的企业对外销售,在外贸中我们不能长期是顺差,长期而言,最终进口出口要平衡。出口总量有限,外资企业的出口将从出口量上限制民族企业出口。可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没有进出口,出口的商品销售在国内弥补进口的那一部分,同样这是占有了民族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外资企业给的工资和税收等等远远是小于它们销售商品的所得的,也就是说它们最终有企业的纯利润被企业主拿到国外去了,造成国家亏空。即使采用其他的方法来弥补由于外资企业主利润,但是我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比如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本来是可以造福本国人民的。我们现在是外贸顺差,不符合上述的研究,但是长期巨额顺差对于我们国家是有害无益的,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外贸中用高科技产品来交换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是非常得益的,因为科技是可以长期作用的,不存在损耗,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期来出卖资源,而且资源和掌握的高科技是可以积累的,科技强国它们现在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利用技术更上一层楼,现在购买了资源,今后可以利用资源来开发更加有价值的商品,对经济长远发展有好处。而其他许多产品是不可能积累的,只能发挥一次作用,对于经济长远发展没有持续作用。在贸易时候强国正是在积累资源和科技。我们一开始购买便宜的日货,实际上因为它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成本低廉,我们非常高兴,节约了多少钱了,真好!岂不知道它们又用这些钱投入研究开发,越来越先进,我们自己的产业被挤垮以后,日本人有可以利用相对垄断的价格来压榨我们了。引进外资以后都在沾沾自喜,带来了多少就业,带来了多少效益,税收和投资,但是如果它们挤垮自己产业的时候,带来巨大失业的时候,都无语,这样的好处往往都是短期的,越是到后来,越会发现害处多了,好处少了,好比贷高利贷一样,可以挥霍一时,却利滚利地负债一生。我们没有计算因为外贸我们的技术又因此减少了多少的进步。我们购买国外产品,自己的民族产业无法投入研究开发,而且国外因此盈利投入研究开发,申请的专利,几乎可以封锁我们的技术,我们现在许多产业都是面临封锁,可以开发的专利都已经被申请了,发展非常困难,而且技术发展上本来就有马太效应。军事科技发展来看,购买他们产品给他们军事,科技发展的乳汁。日本是一个小国,它依赖高科技控制下的外贸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和科技,没有外贸它一个岛国非常不利。抵制日货可以促进国内的产业,如果没有民族产业,就永远是打工,出卖资源,卖技术,接受高利贷,长远来看没有好处,同时抵制日货也打击了它的军事科技研究开发来源。西方经济学中定义的商业和经济利益不是唯一利益,好比地大物博,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的话好比猪越肥越是受人宰割。人在世界上不是唯一追求金钱的,安全感和民族尊严很重要,日本是迟早要发动战争的,它一个岛国加上军国思想总是想扩张,中国是一个目标,一旦打仗不仅是经济损失,而且或许一切都没有了。
所谓的以技术换资源本质上是以空换有,而且这些技术并不一定是在付出资源代价后就可以掌握的,而是使用别人的高科技产品。即使我们所谓的引进先进技术,未必是自主产权,也未必是真正引进了核心的技术,而可能只是引进了设备或者部分技术,这些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掌握引进的技术。同时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一些地方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引进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多的企业,因为国外对环境污染的限制和对资源消耗的价格等方面的遏制,我们没有技术,只能挑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这些引进的企业和技术的产权不是我国的,因此中国的经济反倒被国外企业控制,冲垮了自己的民族产业。
我们以劳动力密集性产业为自己的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优势,而是在这些低端的产业上,发达国家的优势不是很明显,它们不愿意在不具有很高优势的产业上进行大投入,这好比在打仗中,如果一个国家有枪支大炮的话,它们是不愿意和一个没有先进武器的国家进行一对一的肉搏战的,它们只需要用人操纵先进武器就行了,战争损失又少,制胜的把握又大。
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有进行自由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冲动呢?这是因为短视,好比一人本来就落后,又不愿意笨鸟先飞,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希望一步升天,最终往往没有找到升天捷径,往往接受饮鸩止渴的陷阱处方。其实这些后果还没有严重暴露出来,在今后所有的后果都会转移到大部分人的身上,并且是长期的,难于摆脱的,好比上贼船了就难下了。本届政府难,下届政府将会更难,除了GDP数字节节攀升外。
我国现在几乎大部分地方政府都还在大力引进外资,为此不惜代价,甚至给一些官员下定了指标。但是在我们一个外汇筹备那么多的国家还需要吗?真正引进先进的技术是不可能的,已经为众多国家,包括中国的惨痛教训证明,而且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振,外贸顺差不断在增加,这些产品对内销售不行,对外销售造成的外贸顺差更大,上面论述过,外贸顺逆差最终是要平衡的。岂不知引进外资,一时受益,后患无穷,一地受益,全国受损。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过程中,还存在引进污染企业,引进被淘汰的设备,甚至为了吸引外资,还不惜签订不平等条约。
面对国外的知名企业在本土扎根,我们的民族产业将更加步履维艰地应对它们的近距离挑战。如果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不扶持民族产业,即使我们的产业能够在自主创新上迈出一步,产品能够推向市场也可以很轻易就被外企轻而易举地将它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在自主创新上,不能以没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主体,更不能任由市场为导向,否则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封杀民族产业。
参加过加入WTO谈判的龙永图,居然说出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我不太相信什么自主品牌,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花过多精力”。理由是:全球化后,只有一个全球生产的企业,你不能说这家汽车厂是美国的,那家厂是日本的;不可能有一个美国的品牌,也不可能有一个日本的品牌,当然不可能有一个完全中国的品牌。但是外国的企业主凭借技术的优势,拿走了绝大多数的利润,而且还要向本国上缴税款,余下的钱大多数也是带回本国,即使在中国消费,而是消耗自己的资源和人力的。这些钱并不有效均衡地分配给中国人,除非有一天中国有超强的魅力能够让这些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但是中国不发展自主的技术,无论科技和军事上都落后于人,想吸引这些我国人加入中国国籍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些企业带来了高的GDP,但是由于低工资,低税收,资源和能源低价,生产资料和物价低,因此我们国家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倒是成了别人的盈利工具,国外企业凭借它的一点投资和技术就可以空手获得大量利润。龙永图如果不是智商低下,不是卖国贼,不是受西方经济学毒害,我们如何来解释他的荒唐言论呢?当年运十下马就是因为有人被美国企业贿赂导致所谓引进技术,让自主产权技术被废弃,政府应当严查一些卖国言论后面的受国外贿赂的行为。
我们的科技落后,我们依靠苦干赢得了一些GDP,但是这对于子孙后代没有用,他们还要继续苦干。没有技术的积累的民族将是可悲的,如果我们的科技军事不能追上去,屈辱的历史将会再现。我们相对落后现在在外贸中吃一点亏不要紧,问题是不能持续吃亏,不能越来越落后,越来越吃亏,而这种优胜劣汰的外贸正是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许多人看到外资企业给中国带来工资、就业岗位、税收,但是这是只看到了好处,没有看到挤出效应,其实我们付出的代价更多,比如民族产业的挤出,资源的消耗等。从超广义资源理论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以及在外贸中,我们的超广义资源被掠夺,从而导致了利润空间的缩小和利益被无形剥夺。我们在一个多数人养活少数人的年代都是如此,当进入人口老龄阶段,我们的发展将国家不如人。我们的廉价劳动力给别人去做低级的事情,别人却把它们要做这些低级事情的人力投入到科技开发中,为它们未来更加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堡垒,这样我们永远是别人的打工者,这样如何谈今后在世界上立足。
关于加入WTO可以起到鲇鱼效应,来激活国内企业的活力,纯粹是采用错误的比喻。鲇鱼效应中的鲇鱼并没有攻击力和致命性,但是国外企业却对于国内企业具有攻击力,并且是使得国内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风险更大,民族企业更加短视,并且为国外跨国公司控制。
由于我们利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出口为国外腾出大量人力,他们又将这些人力投入高科技开发,并且利用高科技产品的高利润吸引我国的高科技和高智商的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科技能够发展快,而且人还很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