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问题——学与思(3)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枢纽
马克思自豪地说:“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3,54—55]。流行观点正是在这个枢纽问题上出了问题!从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马克思上述那句话说的是“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流行观点从来就不重视“表现为”三个字,而专注于“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中的“创造”一词,但又忽视创造的只是使用价值,却把“创造”使用价值扩展为也“创造”了“价值”。特别是关于劳动二重性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流行观点都把它看成是逻辑思维中的“抽象”,看成是现成的出发点,而不是把它看成是社会过程中的“抽象”,是具体有用劳动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转化变成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市场交换的作用:
1、马克思说的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而不是产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大家知道,只有经过成功交换过程的产品才会转化为商品,从而生产产品的劳动也同时经过交换过程的相互评价才“转化”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
2、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而不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在生产领域中的作为出发点的各个个人劳动都是不同质的,都有在交换中“化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过程。“这种简化看来是一个抽象,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13,19]即这个抽象绝不是在人类大脑中进行逻辑思维的抽象。马克思把这种经由交换的社会过程而抽象出来的等质的劳动称为抽象的人类劳动。
3、流行观点所说的生产领域中生产劳动产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则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网上对抽象劳动进行的诸多批评与辩护在我看来是和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无关的。
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概念有其独有的两个特征:1、抽象人类劳动不是在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中抽象出来,而是在客观商品交换的经济过程中抽象出来的;2、它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人劳动。它不是生产领域中的现成的出发点的劳动,它是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者的出发点的个人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转化变成的有效社会劳动。
本来,各个不同质的私人劳动都既创造使用价值,又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只不过在社会分工,以及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就要使各个不同质的私人的具体的劳动都转化为同一的可以进行比较与交换的劳动。也就是在计量价值量的大小时,各种不同质的具体的劳动在交换过程中都有一个转化为同质的统一计量的有效社会劳动量(马克思意义的抽象人类劳动)的问题,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经过马克思的“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的“劳动二重性”表达后,许多经济学大师(包括马克思理论的追随者和捍卫者以及反对者)也犯迷糊了,才出现误解与曲解。
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资本论》人民出版社75版104页)(同上)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这个社会过程是商品交换吧。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同上106页)交换的不断重复使交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同上100页)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也就是说,只能在一中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我想请问一下,您能说明一下,“马克思说过“社会过程”,但他什么时候说过他说的社会过程是“市场交换的过程”了?”他什么时候说过交换不是社会过程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