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3939 0
2016-01-09

自然与人-20.8   丹霞山的阴元石的更加特殊的形成原因

李开乐

    摘要:在山坡小平台上有一朝上小孔喷气不停,少量熔液随气顺边流出铺摊成几米宽的圆面。时喷时停使熔液干硬令圆堆层层加高,孔渐小最后使上部收成尖顶形。没了喷孔的内气就从下半部击破成竖长缺口使气体横喷熔液沾边就塑成阴元石了

     

    彩图20.8-1景观的形成更加典型地体现了多种成山方式的相互结合。一般游客都只注意观赏了岩石的裂开部位,却忽略了岩石的整体。其实,整块岩石的高度只有10.3米,宽4.8米,就像一个尖顶的“窝窝头”,比起阳元石的尺寸还小得多,但它却集中表现了多种成山方式的共同结晶。

    首先,这个“窝窝头”并不是出现在原始平坦的地面上,而是随着整个山体被顶托升高而出现在离坑底上百米高的陡峭山坡上。再者,细看彩图20.8-2可知它也有层状结构,却又不同于其它地貌的层状结构。这种层状结构完全是由自己堆积而成,与整个地层的破裂后被单独顶托出地面的方式无关。

    具体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在这面山坡的一小片平台上原来有一个朝上的小孔,它不断将地下的气体竖直向上排出孔外。在小孔下面与岩浆之间一般都有一个空腔,岩浆里不断上升的气体将岩浆吹成很多泡泡充满了整个空腔,所以每一次孔内压力加大将气体向上吹出小孔的时候,都有少量的熔液随着气体顺孔边流了出来,铺摊在以小孔为中心约4.8米宽的圆面积上。内气压力减弱使外喷气体缓慢时,则熔液就不会流出来,而已经流出来的那一层熔液便硬化后使这个只有下半截的“窝窝头”长高了一层。由于每次喷流出来的岩浆不太多,正好铺满整个圆面又不会往四周流走,于是“窝窝头”不断长高(开头的若干层当然有溢流到边缘外而下垂的明显遗迹)。到后来,气体向上喷的力量逐渐减弱,或者是由于小孔周围被一层层地糊上了岩浆并凝固而使孔径逐渐变小,流出来的岩浆就少了,于是“窝窝头”就逐渐向上收缩成了尖顶形,而且最后干脆就堵住了垂直向上的孔口不再喷出气体了。但是,不再喷出气体只说明了内部压力偏小或者小孔堵塞而已,其实“窝窝头”内还是充满了很多高压气体,整个窝窝头是空心的。当没了喷孔的“窝窝头”腔内的气体压力,由于地下各种反应而突然增大到硬化了的外壳抵抗不住的时候,外壳下半截的脆弱方向便被击破了一个长型竖直缺口,从此,气体又朝着水平方向往外喷个不停了。孔内由气体吹成的岩浆泡泡,垂直往上升到顶部而破裂,气体便折向水平方向对着长型竖直缺口往外喷,所夹带的少量熔液沾到了边上便顺着长型缺口的边缘缓流而下和逐渐凝固,最后就塑成了光滑美妙而抢眼的景观了。

    其实,外壳下半截被击破一个长型竖直缺口的这个“窝窝头”仅是一个特例而已,稍为注意一下就可发现附近还有不少没被击破而完好的“窝窝头”。将它们放在一起看,就会更加觉得上面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

彩图20.8-1.JPG

彩图20.8-1: 粤北丹霞山景区内天下奇景阴元石


彩图20.8-2.JPG

彩图20.8-2: 阴元石的横向层状纹理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