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lus 发表于 2016-1-10 01:12 
有没有人上传下这位年轻教师的简历,看看发表怎么样。
李思涯发布时间:2015-09-29 | 作者:博雅学院

一、教育及研究经历
2008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获人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任研究助理。2010-2012在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起担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
二、研究方向
中国诗学、明清文学。
三、讲授课程
1、楚辞,36学时,必修。
2、中国诗学,36学时,必修。
3、汤显祖与牡丹亭,36学时,通修。
4,中国诗史,36学时,通修。
5,中国文史经典中的叙事,36学时,通修。
6,科幻电影与后现代,36学时,通修。
四、学术专著、论文
《胡应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红颜祸水》(与陈建华教授合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文学评论》,2015.3
2,《牡丹亭》内外的腐儒世界,《中国文化》,2015春季号
3,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现代转型原因初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9
4,明代复古派文章论与文道关系的新变,《中山大学学报》,2013.3
5,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自觉意识及其意义,《北方论丛》,2013.3
6,《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文学评论丛刊》,2012.12
7,明代复古派论格调与诗体的关系,《北方论丛》,2012.3
8,从文征明看“送别诗”与“送别图”的界限,《中国文化》,2012.1
9,胡应麟“格调”选择的思想史意义,《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香港)
10,论明代复古派对杜甫的态度,《文学遗产》,2010.3
11,明代文学思想研究浅议,《苏州大学学报》,2009.6
12,从《西厢》《琵琶》比较看胡应麟的论曲立场,《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9.6(台湾)
13,王维七律的历史论述,《中国诗学》第14辑,2009.3
14,重释《牡丹亭记题词》,《淡江中文学报》第18期,2008.6(台湾)
15,大众窥视、规则建构与模写真实——从“八卦新闻”的角度看《莺莺传》,《中国文化研究》,2008.6
16,不见:<汉书·李夫人传>的另一种读法,《中国文化》,2007.6
17,“以物”如何“观物”,《江苏大学学报》,2007.1
五、科研项目
主持研究:
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的现代转型”(2011);
2,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中晚明的文道分离与博学思潮”(2012);
合作研究:
1,国家人文社科基金“南明诗史”项目(2011)
六、联系方式
Email:lisiya0208@163.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241栋博雅学院(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