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81 1
2016-01-11
一、货币的重要性
    货币为什么重要?
    其一是充当交换媒介,俗称流动性,一旦流动性缺乏,那么交易成本将大增。
    其二是提供利润空间,即企业要能赚钱。
    第一点非常容易理解,但第二点则被大部分人忽略了,尤其是以重农学派、供给主义、微观经济学为核心的新古典。
    它们认为货币仅仅是交换媒介,对产出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也就是货币中性,事实上,由于货币从自然经济的内生货币——包括金属货币和私人纸币转变为商品经济的外生货币——央行发行的现代纸币,货币在带来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债务性——即需要还本付息,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追求实物利润,转变为商品经济的货币利润为主导,实物利润为手段,库存并不是当然的财富,只有卖出变现才是,一旦无法获得货币利润,生产即被抑制,潜在产出无法发挥,这就是全要素理论的根本弊病所在,它忽视了货币利润的需求约束,因此,它不但影响短期,更影响长期,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发展,即货币非中性。
    货币学派的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他们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他们也区分了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但是,其标准并不是有无债务,因此,弗里德曼的均衡货币供给方案无法实现。
    二、宏观投资必然亏损与债务不可偿还
    自然经济的交换为消费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即不同业主之间就不同产品种类进行交换,剩余产品为自己享用,也就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为最终需求,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实物利润。
    商品经济的交换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投资的目的转变为追求货币利润,实物利润只是实现后者的手段之一, 投资需求转变为中间需求不再是最终需求。
    以封闭的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的,初始投资需求=中间加工级产业的利润与工资储蓄+工人与企业主的消费需求,故工人与企业主的消费需求<初始投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线是递减的,货币利润无法实现,初始投资必然亏损。
    可以这样设想:工人用自己的工资买回自己生产的产品,然后工人之间就剩余进行交换,这就是消费需求之间的交换,两者要成比例,甚至不需要货币的实物交换即可;但企业主剩余的产品则无法交换,因为企业主需要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货币增值。但企业内部只能生产实物利润,货币利润只有从市场得到。
    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必须要通过竞争打败对手,抢占其货币利润,形成僵尸淘汰,单调递减,直至最后一家,再无价值补偿,只有倒闭,这就是大萧条。
    现实的经济周期即是如此,而吴敬琏所反对的大规模投资的回报率下降,乃至亏损僵尸,就是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的证明。
    但由此反对投资却是因噎废食,因为没有投资,就没有消费,这是林毅夫所主张的,即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正确的做法是既不能继续扩大投资,也不能拒绝投资,更不能刺激消费,而是对投资进行价值补偿。
    中间投资需求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借贷给国家、企业、消费者,形成银行坏账与债务危机,且该债务不可偿还。
    而目前的债务危机解决方案是发展直接融,包括债转股、资产证券化、量化宽松等,但必然让债权人权益受到贬损,机理如下:
    居民将1万元储蓄存入银行,银行将该1万元借贷给企业主投资办厂,企业主将利润的一部分支付利息,储户获得1万元的本金与利息的权益。
    现在,企业主无力支付利息了,于是企业主实施债转股、银行借贷资产证券化,1万元的净资产作为原始股发行价为10万元,而购买者为储户,它将1万元取出购买股票,只能得十分之一的净资产,股息几乎为零,权益损失九成以上。
    量化宽松则是以长期通胀稀释原有权益。
    而中国的股市的涨跌又和外汇占款紧密相连,外汇占款增加,则上涨,反之,下跌。
    目前,中国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转变为经常项目平衡,资本项目逆差,外汇占款急剧减少,频频触发股灾。
    为了抑制资本外流,国家智囊们的算盘是快速贬值,休克式疗法,让国民没有反应就度过痛苦,但问题是底线是什么?
    他们说是经常项目顺差的弥补,然而,中国要重获顺差,恐怕不只是货币贬值能够完成的,更不是放开二胎获得的廉价劳动力,而是取决于房价的下降,因为正是高房价房租让生产生活的成本上涨,形成滞胀,进而失去国际竞争力。
    但降房价又必然导致银行坏账,而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同样会引发换汇、挤兑、债务危机,根源都指向了债务不可偿还。
    三、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与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的一致性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上两者争辩的非常激烈,前者认为由于流动性陷阱,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效;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前者无效。
    事实上,凯恩斯主义并非否定货币的无效,而是指此刻缺乏的不是货币流动性,而是货币利润,因为货币宽松带来流动性,更带来债务性,即谁来借贷负债的问题,在预期普遍亏损的情形下,是没人出来带头的,凯恩斯推出的是国家。
    结果是给社会企业带来了利润和就业,而国家亏损,债务持续积累。
    四、增长的必要条件与央行职能
    由上可以得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同步,而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充分就业,效率提高,币值稳定。而提供货币利润者却只有央行,因此,央行宗旨为求效率,保增长。
    五、对顺差拉动的优化
    战后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金砖五国等多个例子证明,后进国家内部实现实物利润,外部依靠出口顺差获得货币利润,就能长时间的保持快速增长。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本国通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国民福利损失;而逆差国通缩、产业空心化、债务负担日益加重,贸易争端愈演愈烈。
    因此,必须要扬长避短,对顺差拉动进行优化改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变革货币发行方式与数量
    在方式上要消除债务性,发行增长货币,即变央行借贷为购买,央行不再是最后贷款人,而是社会价值管理的代理机构,央行增发货币购买准公共品,相当于对社会增收了铸币税,也就是对社会负债,该负债的偿还不再是归还货币,而是将该准公共品返还社会使用。
    在发行数量上遵循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即货币利润与实物利润相匹配。
这样,央行增发带来的货币贬值,因为准公共品的免费使用而得到对冲,从而保持币值稳定。
    七、央行的独立性
    央行要实施该方案,必须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即为国家机构而非政府机构,对人大直接负责,每年的购买标的和数量由人大代表讨论决定。
    八、政府的经济绩效考核
    政府与居民、企业一样,在财务上都是自负盈亏,独立经营,不得向央行透支,要保持收支平衡,严格预算约束与绩效考核,政府保增长的经济义务转由央行完成,不再发行建设国债。
    九、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主要精力是提供外交、军事等公共品,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累进所得税来防止两极分化,寻求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3 22:27:39
(六)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倡导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科技工作者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勇于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开辟新途径、建立新学派。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六分之五。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不能以各类学术排名代替学术评价,避免学术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