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7 2
2009-12-01
 从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来看,在目前阶段的中国,保增长与调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会发生冲突。可以肯定的是,调结构目前已经全面为保增长让位,并将日益“虚化”。在“保增长”变成“保增长压倒一切”时,很多仍需推进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会因此放缓,甚至出现倒退,并在今后制造更大的改革成本。
  期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刺激消费的人们,可能将再次失望了。此前政府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从目前已出台和将要推出的政策来看,刺激消费的政策支持仍将是“雷声大、雨点小”。
  现在政策面的主流看法认为,目前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保增长”,而保增长就是要保GDP增速。加大基建投资、为企业投资减税等措施因此会立竿见影,但提升消费的措施则不会。这涉及长期和短期的权衡取舍的问题。没错,政府和国企投资对经济刺激的确会有短期效果,但很可能是以牺牲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来追求两三年内的短期“快感”——在外需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一旦政府和国企的当期投资在几年后转变为生产能力,并相应缺少内外消费能力的支撑,中国可能将陷入产能过剩的状况,调整需要时间,而这实际上是政府人为创造了一个经济周期。这种传导链条正是在1997~2002年的上一轮经济紧缩期中所发生的情况。
  从根本上说,投资抑或消费涉及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增长难道就是为了不断修建那些本已过剩的港口、机场和那些无人跑的高速公路,抑或是建造豆腐渣工程?还是为了让13亿民众多吃一些、多穿一些、多消费一些?权力不是目的,生产不是目的,国家也不是目的;人民,每一个人的自由、自主和幸福,才是生产的目的,国家的目的,领导人行使权力的目的。
  历史发展都是有路径依赖的,令人有些担心的是,在现有经济激励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市场不应对政府刺激消费的力度寄予过多期望。中国政府目前实行凯恩斯主义积极财政的出发点是,现在先将数万亿花出去,无论如何要将经济大幅下滑的趋势给顶住,不能形成一个负反馈系统。然后等到国际金融紧缩过去,外需再次旺盛,那时就天下太平了。所以说,现在这些手法都是救急。长远来说,政府仍没有开放垄断行业的考虑,而更多的是从补贴国有企业刺激产出的角度提振经济。国有部门在经济危机中放声大笑,民营部门却已经被逼到了“死角”。而民企被边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给就业市场带来冲击。在目前国内缺少完善的社保体系的时候,政府“维稳”的工作显然要面临巨大的挑战。显然,如果政府资源过度倾斜到国有部门,也许在这场对抗经济危机的战斗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1 13:20:06
呵呵,有点偏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3:34:09
增长是必须保的。不保会有更大的问题。
但是大量的资金注入必然是投资通货膨胀——在目前cpi严格管理下,cpi篮子并没有上涨。
但是资产价格却在大幅上升。
按照货币学说,现在已经通货膨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