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克强经济学几年来的路数,比起前两任来我们并看不到什么新东西。清仓压库降产能的事情在朱时代就轰轰烈烈地进行过,无奈市场的强劲惯性,轰烈之后迎来了几乎是全局各个行业的全面过剩。过去流行改制,现在提倡混合;过去讲关停并转,现在讲结构调整;过去叫市场规律,现在谓之新常态;过去是下岗下海,现在叫自立创业;过去让农民进城打工做下岗工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让农民进城买买不起的房子叫推进城镇化;过去是扶他人上马送一程叫做顾问,现在干脆自己再骑着马走一段名曰延退……似乎很多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名词翻新。
金融政策并非实质从紧,而是内紧外松,而且在内也被接二连三的降准降息所突破。在国内,资金流动性收缩,导致众多企业运作受阻,但于国外却是前所未有的大力度投资,铁公基战略全球化,全球推销高铁,设立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等。国内的高铁等基建难道真的饱和了?一带一路上国家基建的投资回报率真的会比国内中西部地区高么?只能表明中国确实不缺钱,顶层考虑的并不是从紧从宽花不花钱的问题,而只是在什么地方如何花钱的问题。
在上一轮经济危机降临时候,以美联储为领袖的西方金融体系展开了世界金融史上史无前例近乎疯狂的大规模货币注入,现今QE接近尾声,西方金融体系考虑的是如何退出,但是中国的资本却在此时又蜂拥而入,亚投行来了,随之中国又加入进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似乎要刻意填补QE退出留下的空缺,或者是要阻尼QE退出的速度。
设立亚投行再加入欧洲复兴银行,是中国国内市场已经不需要资本?显然不是,因为国内企业同样是融资急切,而国家资本内紧外松,只能说明在嗜利的资本看来,外边的获利环境要好于国内。投资从未停歇,只是投向何处的问题。现在的金融政策,更像是针对国内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饥饿疗法。在各个地方政府依然天天为钱发愁,招商引资依然是迫切需要的时候,国家资本却转身离去。当初提出的不刺激看来仅仅是不刺激国内市场,对外现在却是典型的“强刺激”。克强经济学,是对内“克”而对外“强”。
供给侧改革针对的领域也是厚此薄彼。传统成熟产业领域的确是产能过剩,但是顶层并未有认识到,这其实是所有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局,不仅是煤炭钢铁水泥,而是所有只要能够获取正常利润的行业,逐利竞争导致的投资过剩就是必然的。
对于市场经济的这种必然现象,本着市场自由的原则,政府只需在企业设立的关口进行准入控制就行,而对于已经合法进入的企业,投资结果理应由投资人风险自担。
现在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所有产业领域都在控制产能,也是有所选择的,而选择的依据也不是过剩与否,而只是所谓的传统还是新兴。
互联网+被标签为新兴产业,于是乎大力推捧,实际上互联网+在很多方面早已经是投资过度,业内对于互联网+"烧钱"的谈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多少昙花一现的P2P,O2O究竟烧掉了多少钱?但这是市场惯性,不是靠投资者自律可以控制住的,也不是应该由政府对风险买单的。现在互联网+还在继续不断地寻找着新的烧钱领域,但已经出现的供给侧过剩并没有像钢铁煤炭等行业那样受到同等对待。是否ZF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顶层觉得就应该区别对待?
事实上对于资本来说,从来都没有什么先进新兴与传统落后领域之分,只有利润厚薄的领域之分。当初资本一窝蜂地涌入煤炭钢铁行业,目标只有一个,与现在一窝蜂地涌入互联网+没有任何目标上的偏差。现在对钢铁煤炭产能过剩的供给侧改革完全是事后诸葛和多此一举,是属于太监之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现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显示出明显的烧钱现象,为何不未雨绸缪?在此,克强经济学表现为了对老“克”而对新“强”,而并非供给侧过剩与否的考量。
事前不管事后改革,这就是投资领域的先污染后治理,难道是准备在互联网+领域再次重复先污后治的路数?应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利用资本优势比传统产业更快地甚至是直接地进入到了垄断经营的模式,BAT垄断已经成型。如果说垄断是不好的状态,那么现在治理就已经是面临TOO BIG TO FALL了。
但是不要误解,钱皮并不认为政府现在应该对互联网+的烧钱行为加以限制,相信资本家对于资本的关注程度、掌控能力和投资判断,这种能力会远超于顶层,无需政府操心。同理,对于钢铁煤炭等领域以进行降产能压库存为标志的所谓供给侧改革也是越俎代庖多此一举,要相信资本家对于市场的敏锐性,资本家是不会乐意让他们的资本闲置一天的,更别说在赔钱领域里多呆几年了。如果它愿意继续呆在那里,一定有他自己的考量。资本从来都不会停止对高利润领域的发现和挖掘,互联网+仅仅是高利润领域的一个新的名称而已。
当初号召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里进入那里,现在又要兼并他们挤跑他们。而政府为供给侧的状态如此操碎了心,已经不单单是国家干预是否过度的问题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就是ZF就是投资者本人或者是重要的合伙人。如此,供给侧改革具有政府为了自己的投资利益在利用行政权力打压同行竞争的明显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