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英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伟大导师。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过后,英国形成了采煤业、制铁业、机器业、纺织业四大产业。尤其是纺织业,前面烧煤制铁造机器,目的都是为了高效率的纺出更多的纱,裁出更多的衣服,大量出口海外市场。这些源源不断流入的外汇,最终奠定了英国人的发达国家地位。
然而幸福没过多久,法国就崛起了。法国人口和英国相当,民族天生高贵浪漫,自带气质加成,卖的衣服随便就比英国货贵三分,还有香水、皮具、名酒、化妆品,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将英国传统工业品一举粉碎之。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支柱产业都没了,英国就此挂了吧?
当然没有,因为海外市场那么大,卖不了欧洲,还可以卖印度、美洲,即使纺织品不行了,还有不断冒出来的新产品,比如火车、自行车、煤气灯、火柴,高技术高价格,将他们统统卖到法国新市场去,赚的钞票反而更多了。
又过没多久,德国崛起了。
德国八千万人口,比英国市场大得多,民族理性严谨,一丝不苟,搞起重工业简直就是将遇良才。什么劳斯莱斯、宾利车、机床、火车、采矿设备,德国人见一个灭一个,一举将英国的机械工业粉碎之。想当初,瓦特蒸汽机开创了英国人发财致富的金光大道,这机械工业可是英国人的命根子啊。
蛋蛋都被粉碎了,这回是要沦为发展中国家了吧?
然而也没有,英国的食品、日用品、药品在德国市场长驱直入,实力同样变得更强大了。英国的金融业和资源业仍然主宰着全世界,德国的制造业者需要向英国进口能源、矿产品,融资需要找英国人,各擅胜场,彼此得利。
接着,轮到美国崛起了。
新大陆的人口比英法德加起来都多,各行各业对老欧洲形成了全面碾压的态势。金融业超过了英国,资源业几大石油公司掌控全球,宝洁压联合利华,万宝路压555,辉瑞制药压葛兰素史克,通用发动机压罗罗,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将这个英伦小岛压的喘不过气来。
那么这回,英国人是要被彻底打回发展中国家了吧?
别说笑了,即使钢铁、煤炭这些基础工业都放弃了,英国今日的人均GDP仍然在4万美元以上,福利健全,比世界上90%的国家都发达的多。
作为伟大的,久经考验的资本主义战士,英国人表示,我们有的是应对方案。
第一,英国是一个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国家,民智已开,创新能力强。一个产业被粉碎了,千千万万个创业公司就成立了。
第二,制度上坚持自由市场,失去竞争力的行业及时放弃,将人力资源尽早转向新兴产业,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你们都玩制造业吧,我专注高端服务业为你们提供设计、营销、审计和法律咨询,赚的钱一点都不少。
第三,坚守品牌门槛,总有一些传统行业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比如立顿的红茶,芝华士的威士忌,英语的出版教材,那些带有英伦文化魅力的商品,永远没有人能够卖的过英国人。
第四,在欧洲寻找同盟军,强强联合。比如日化与荷兰联合形成联合利华,能源业与荷兰联合形成壳牌石油,飞机业与法德联合打造空中客车。
第五,充分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寻找立足点。美国人实力再强,也不可能通吃全球,英国人即使只做老二,照样吃香喝辣。你纽约是全球金融中心,那我伦敦就做欧洲金融中心,你美国人IT技术再先进,我的ARM也能分到一杯羹,你发明了橡胶技术,我也能用来做个杜蕾斯,甚至还有酒店、广告等一系列先进产业能够傲然反攻到美国大陆去。
随着科技革命的进化,全球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采取垂直化的发展战略,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产业。那种大而全的独立工业体系思想,基本都被放弃了。瑞士有金融和制药,北欧有科技和时尚,荷兰有化工,澳洲加拿大有资源,新西兰有牛奶,意大利有跑车、家具、时装,即使是看起来摇摇欲坠的西班牙和希腊,人家也有强大的服务业,比如旅游、航运、金融、电信业,只要北欧人还要去地中海晒太阳,只要拉美人还与宗主国有着天然的金融联系,只要中东的石油还需要运往欧洲,他们就不会衰落。所谓的经济危机,也不过是暂时的泡沫释放而已。
既然能够成为发达国家,必然都是身怀绝技,一个个都是踏着前人的尸骨才进化到今日的地位的。
看过英国的两百年被粉碎史,我们再看看其他的。
德国的汽车业曾经被日本挑战过,从此放弃了低端市场,一心一意打造豪华品牌,今天的奔驰宝马奥迪,打遍天下再无敌手。
瑞士的手表业曾经被日本粉碎的遍体鳞伤,然而劳力士情怀附体之后,日本人再也伤不了分毫,一只表的利润等于别人的百倍以上,潇洒依旧。
美国的半导体行业也被日本挑战过,然后英特尔转战逻辑芯片,攀上了另一个高峰;美国的汽车业算是被日本粉碎了,然而美国的航天军工业、影视娱乐、IT互联网却全面占领了日本市场。
当日本的电子产品占领了欧洲,欧洲的日用品、奢侈品、文化商品同样成为了日本人热衷爆买的对象,让他们大赚特赚,继续过着发达国家的生活。
数百年来,发达国家就是这样一直被粉碎,一直在进化。当中国要成为“新一代的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传言出现的时候,英国人欣喜的表示:
欢迎粉碎,咱们谈谈亚投行的入股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合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