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又遇到了经济上行的巨大压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自然成为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本文是以论述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策略的着眼点,来论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的。
本文认为,石立刚先生《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一文中
(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 - 经济观察 - 中国经济网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bs.ce.cn/bbs/viewthread.php?tid=1930339&extra=page%3D1)
的“中等收入和高等收入相比并非仅仅是数量的差别,此中包含着一个质的飞跃。”“中等收入国家主要从事后专利产品生产”,“而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其生产也相应跃升为从事专利产品生产了。”很有道理。也认为该文引述的“中国经济学界大佬认为”的:“中等收入陷阱成因在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落后于工资总水平的增长。”没有道理,而且有害。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是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标准划分的。“人均”不等于“人人”。“人均”的达到,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高收入者,太高,“平均”了,一大部分的“低”。中国就是这样吧?那么,那一大部分,如果收入提高了,人均不就很容易提高了吗?“中等收入陷阱”不就很容易跨越了吗?而且按那些“潜力派”(“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因而经济发展速度潜力大”;“农民工消化城市商品房潜力大”等等)的逻辑,这一大部分低收入人提高收入的“潜力”是很大的呀。
提高占国民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生产能力、收入、消费,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亲、可敬、可行、稳妥的策略。不是少数人奇富,而是大家共同富裕。是邓公的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扶贫”的着眼点,不应该是“脱贫”,应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
本文,之所以以《“生产过剩”与“债务危机”解续》为题,一方面是沿用了同样的分析方法:GDP是各经济单位增加值之和;同时也采用了其结论:“市场经济也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少数人富裕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政治上不稳定,经济上也不稳定。当前我国的政策取向,不仅需进行供给侧改革,还应进行发达国家实际已经进行,并取得相当消除“生产过剩”效果,但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秘而不宣”的前述政策:征收转移支付类税收,大力鼓励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