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收入效应的提出对于我们在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时有什么意义呢?
通常分析题目的时候要考虑吗?
如何快速写出不同变量产生的斯勒茨基方程式,该方程式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也许 伊利亚 还是有可能 没有理解有关的概念;如果认为全理解了但还是想不通这问题,建议再看看高微;
禀赋收入效应与一般的收入效应的区别 伊利亚 可以从实际财富(实物)与名义财富(钞票)的角度考虑;
我认为 斯勒茨基方程式 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多种数化方式的其中之一;
看到书上的斯勒茨基方程,不太明白,
dX/dPx= æX / æPx |u=u*+(æX/æI)(æI/æPx)
是不是标黄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红色部分是收入效应呢?
我觉得书上的公式 写的不太清楚,很容易产生歧意,有没有哪位高手可以指点一下啊?
由于禀赋点普遍存在,禀赋收入效应很重要,否则很能理解为什么同一种正常品,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与销售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选择.
简单的说,禀赋收入效应和普通的收入效应都是通过收入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禀赋点的存在,产生必需接受的消费束,从而产生额外的收入效应(相对于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而言).
斯勒茨基方程是对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行为的分解,用于帮助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最直接且简单的意义在于需求定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3 16:47:37编辑过]
范的书中购买与销售一章中
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为Δx1/Δp1=Δx1s/Δp1-Δx1m/Δm*x1+Δx1m/Δm*w1
我个人理解:Δx1m/Δm*x1中的Δx1m与Δx1m/Δm*w1中的Δx1m并不相同,怎么能用同一个符号表示,
请教高人指点
你说的很对,这个地方的两个符号的含义确实不相同,但书上用的符号却是一样的,能注意到就可以了。
你书看得蛮细的。
Varian的附录里不是说清楚了吗?可以参考一下。其实当你看他的附录的时候,如果够细心,你还会发现:似乎他用slutsky equation来替代带有禀赋的那个方程式中的对应项时,还有符号不对的情况。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怀疑是错的,具体为什么大家可以去思考,这是个数学微积分的细节问题。
总之,Varian是大师,很难会有这种明显错误的。
在范里安的书上也见到了推导,但没看明白,请高手指教.
谢谢
可以通过传统的求二阶导的比较静态分析得到Slutsky equation,但更为简便的方法是通过对偶理论来推导,设Xim(p1,p2...pn,M(p1,p2...pn,U0)=Xih(p1,p2...pn,U0),其中等式的左边是Marshall 需求函数,右边是Hicks需求函数,由于这里设定了M是在U0固定的条件下的到M,所以有两个函数相等。
对等式两边对Pj求偏导,可得DXim/DPj+DXim/DM*DM/DPj=DXih/DPj(1)(这里用D表示偏导符号),又有货币收入一定条件下求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之一:P1X1+P2X2+...+PnXn=M,利用该式两边对于Pj求导,可得DM/DPj=Xj(2),然后将(2)式代入(1)中整理就可得Slutsky equation: DXim/DPj=DXih/DPj-Xj*DXim/DM(3)。
离散形式: x(p+Δp,m)-x(p,m)=[x(p+Δp,m+Δm)-x(p,m)]+[x(p+Δp,m)-x(p+Δp,m+Δm)]
其中,第一个[]是替代效应,第二个[]是收入效应,这里设总效应是两个效应的代数和。
若Δm满足x(p+Δp,m+Δm)≡x[p+Δp,e(p+Δp,u)]≡x[p+Δp,e(p+Δp,v(p,m))],即Δm是Hicks补偿,则第一个[]是Hicks替代效应。
若Δm满足Δm=Δp'x(p,m),即Δm是Slutsky补偿,则第一个[]是Slutsky替代效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8 16:50:25编辑过]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07页,推导出斯勒茨基方程,得出结果是:若X为正常品,则收入弹性大于0,因而一般需求曲线比补偿需求曲线更有弹性。感觉最后一步错了,不知有哪位看过该书的能帮忙解释下?
x(pi,u)=x(pi,e),e=e(pi,u),两边同时对p求偏导数。
dx(pi,u)/dpj=dx(pi,e)/dpj+[dx(pi,e)]/de)*(de/dpj).e=y.
根据谢泼德引理:(de/dpj)=xj.
dx(pi,u)/dpj=dx(pi,e)/dpj+dx(pi,y)/dy)*xj.
dx(pi,e)/dpj=dx(pi,u)/dpj-dx(pi,y)/dy)*xj
twomantou 发表于 2009-10-22 05:13 两种商品完全替代并不是说总效应等于替代效应,而是说消费者只关心这两种商品的总和,而不关心具体每种商品是多少。比如,线性偏好U=X+Y。X的价格是10,Y的价格是!,你的收入是10。以为完全替代所以你只消费10单位的Y。现在Y的价格变为0.5。你依然只消费Y,消费量变成20。这个变化完全是收入效应引起的。
原图尺寸 610.13 KB
蓝色忧郁1988 发表于 2009-10-21 18:38 twomantou 发表于 2009-10-22 05:13 两种商品完全替代并不是说总效应等于替代效应,而是说消费者只关心这两种商品的总和,而不关心具体每种商品是多少。比如,线性偏好U=X+Y。X的价格是10,Y的价格是!,你的收入是10。以为完全替代所以你只消费10单位的Y。现在Y的价格变为0.5。你依然只消费Y,消费量变成20。这个变化完全是收入效应引起的。对于《现代观点》P120页,有这么一句话:对于完全替代的这种情况,这里,当我们转动预算线时,需求束从纵轴跳到横轴上,根本不存在移动。需求变动完全归因于替代效应。 对于你列举的例子,我明白对于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者而言,他始终是选择Y的。但是X和Y之间不是始终存在替代关系吗?(这里难道可以说明不存在替代关系了吗?p1>p2,p1>p2*).那课本中的那句话怎么解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