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11 0
2009-03-09
家电下乡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金丰
 

  家电下乡的经济学分析不是要说明这种政策对还是不对,而是要提供一种看待这类政策的方法和角度,从而对这类政策产生的效果有不同的认识。

  要了解家电下乡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首先要从农民的收入说起。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销售农产品获取的销售收入扣除务农用于化肥农药灌溉收割种子等的成本后,剩余的收入就是农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虽然各地农民的具体收入情况不同,但各地农民对于城市产品的依赖程度之深,确是不争的事实。

  农民的日常生活要支出水,电,能源,衣服,食品,家居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卫生等费用。这些生活开支大部分都是非农业产品,货币都要从农民收入的手中流出,只有农业品的收入才能使货币流回农民手中。从整体来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将农副产品销售给城市换取收入后再向城市购买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的模式。当农民从事生产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农业时,农民取得收入的渠道就只能依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生活只能靠出售农产品来换取其它生活必需品,农民的对外依存度因此极大。尽管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增加,但同期非农产品的价格由于工资水平的增加上涨更快,因此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部分,主要用于抵消工业和服务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的收入因此就难以累积。如果任由农村和农民对城市非农产品的严重依赖模式发展下去,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不会改变,要实现内需增长也是空谈。

  家电是一种消费性产品,对于农民的增收没有直接的帮助。通过补贴的方式支持家电下乡就是拉动农村的消费内需,关于此点已经在拉动消费的政策是失策的经济政策做过说明。家电下乡是将农民手中仅有的不多的积蓄引导入城市工业的做法,其结果可能导致农民由于支出消费项目而挤占用于农业投资的支出。如果农村比城市富裕,这种方式是非常可行的方式。但城市中有大量的存款积蓄,而农村不但收入有限,消费能力有限,积蓄相对于城市来说也很低。家电下乡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农民支出消费扶持城市的工业,就会对农业的投入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实际上采用将城市的消费能力引导进入农村的方法对扶持农村更有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农民购农用车享受补贴的方式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增加农资下乡,教育下乡都比家电下乡要好。

  家电下乡会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补贴会减少农民购买家电的支出,这些都是家电下乡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家电下乡只会惠及有家电需求的人,不能帮助农民增收。家电下乡除了直接吸收农村的积蓄外,用电也消耗农村的积蓄,尽管不会有人反对这种补贴的政策,但不能不对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实际上从帮助农民生产,实现农村增收的角度施加补贴,让具备消费能力的农民自由选择消费项目,远比家电下乡的效果要好。作为经济政策角度来看,惠农政策应当立足于促进生产和财富的创造,应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而不是消费支出,要让货币由城市向农村流动,而不是吸引农村的货币流出,中国的农村真的还不到需要拉动消费的时候。

  家电下乡是农村家电消费能力的提前释放,当这些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释放完毕后,家电企业仍然要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因为家电下乡政策释放出的市场需求信号导致企业扩产或大量购买原材料,当这些需求释放完毕后,这些企业将出现困境。人为的改变市场信号主要伤害的是生产方。家电下乡如果是为了缓解家电行业的压力,完全可以直接将补贴用于家电行业。对于致力于研发的企业投入研发补贴,对于致力于市场销售的企业投入市场推广补贴,对于海外扩张的企业投入海外促销补贴。企业能怎样发展,补贴就可以怎样支。没有能力发展的企业,自然享受不到补贴。在竞争中实现行业的升级和企业的重组淘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差距很大,农民只有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发展空间。很多政策虽说是惠农,但实际上起到的可能是相反的效果,农民能够得到的长期实际利益很少,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主观愿望,人为治理模式在作怪产生的结果吧。

来自凤凰财经独家评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9 10:54: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