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90年代农民增收政策之高价购粮食
当时(具体时间未察)还是朱镕基任总理期间,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国家想通过粮价提高来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国有粮库高价收购粮食,农民卖粮后收入增加。随后,根据市场经济向最大商品利益运动的规律,原有的农民工与种地农民的平衡被打破。农民工大量返乡种粮。第二年,粮食产量大增,国有收储粮食胀库,国家无法全部收购粮食。由于大量粮食流入市场,粮价下跌(需求一定时,商品量增加)。农民收入远低于预期,形成市场盲动。
分析:农民收入低或土地撂荒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造成的。根据企业效益=资金×经营×技术和规模效应的原理,以及小岗村解决温饱但难以致富的事实,客观地说明了农民增收不能靠农民,而应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一是提高粮食品质,二是调整品种结构,而这只有企业行为才能做到。例如,上海地区经产业化种植的“金山博士米”在超市的价格卖到十元以上。如果将政策向企业倾斜,政府在服务配套方面做好工作。将农民转换成产业工人,农民增收和土地不再撂荒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