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069 5
2009-03-12

作者:龙之珠(lzzscsj)

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论证
      在拍卖现象、规模效应和价格不变的市场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只是需要商品,只要在其支付能力之内,就发生购买行为。而商品的出售者或经营者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其对应方式只有一个,即获取最大的商品利益。可以说,如何获取最大商品利益是市场经济的组织科学。通过市场经济最大经利效益的不断循环,客观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买、卖的角色中,只是有消费能力即可,而对于价格的变动、商品量的调整、甚至通过宣传以增强需求等,都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人员,围绕最大经济利益而主动调整的。而那些不能实现最大商品利益的市场经营者,由于获取资本的效率低,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被淘汰出局。举例来说,格兰仕降价符合消费者利益也符合自身的发展利益。而运作能力较低、售价较高的微波炉厂家,最终被淘汰出局。微波炉市场的经营和消费方向向格兰仕方式转移。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2 19:57: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24 22:07:00
好象还没有完全展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5 17:30:56
市场经济运动规律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之间的经济运动变化;二是行业内部的经济运动变化。原理是市场经济的行业或行业内部的平衡被打破,通过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即对经济利益的趋利避害作用达到新的市场平衡的市场经济运动过程和现象。举例来说,2008,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通过上大学就业的阻力增大,经济利益下降,根据市场经济运动规律趋利避害的原则,报考大学的高中应届生毕业生下降,转向其他行业。就行业内部来说,手机的价格、性能逐渐超过BP机、大哥大,从消费到生产、销售都逐渐向手机领域转移,形成新的通讯市场格局。再看一个应用举例——90年代农民增收政策之高价购粮食

      当时(具体时间未察)还是朱镕基任总理期间,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国家想通过粮价提高来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国有粮库高价收购粮食,农民卖粮后收入增加。随后,根据市场经济向最大商品利益运动的规律,原有的农民工与种地农民的平衡被打破。农民工大量返乡种粮。第二年,粮食产量大增,国有收储粮食胀库,国家无法全部收购粮食。由于大量粮食流入市场,粮价下跌(需求一定时,商品量增加)。农民收入远低于预期,形成市场盲动。

      分析:农民收入低或土地撂荒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造成的。根据企业效益=资金×经营×技术和规模效应的原理,以及小岗村解决温饱但难以致富的事实,客观地说明了农民增收不能靠农民,而应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一是提高粮食品质,二是调整品种结构,而这只有企业行为才能做到。例如,上海地区经产业化种植的“金山博士米”在超市的价格卖到十元以上。如果将政策向企业倾斜,政府在服务配套方面做好工作。将农民转换成产业工人,农民增收和土地不再撂荒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1:25:29
学习了,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43:07
读万卷书,看万篇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5 10:38:24
市场的均衡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在此,也应该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而利益最大化,通俗讲就是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现实中,还应结合制度经济学 考虑到政府的政策 和市场的差异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