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98 0
2009-03-22
2008年我国CPI和PPI的直转直下,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在防通胀的声音渐小之后,防通缩的声音又开始渐多。那么,2009年,中国的物价走势到底会怎样?我们是应该防通胀,还是防通缩?

    一、当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自2008年5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持续回落态势,由4月份的8.5%降低到11月份的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也由8月份10.1%回落到11月份的2%。价格涨幅持续提高的格局迅速改变。

    分析价格涨幅走低的原因,需要对CPI和PPI涨幅变化分别进行分析。

    (一)CPI涨幅回落的原因分析

    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的明显改善,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弱。

    导致CPI涨幅较快提高的主要是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分析表明,CPI涨幅提高90%强的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而猪肉、食用植物油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又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实证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居民食品需求对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弹性均较低(食品是基本消费品,收入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一般的食品需求相对于收入和价格的弹性越低),因此,货币因素、收入因素对食品需求影响不大;食品价格上涨,对食品需求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决定食品价格涨幅的主要是供给原因。随着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完成,2008年5月份以后猪肉、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明显改善,并引导食品价格和CPI涨幅持续回落。

    翘尾因素的影响迅速减小。价格上涨具体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表现,目前主要有两类:同比价格指数和环比价格指数。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同比价格指数既包括本年新涨价因素,也包括上年的部分涨价因素,因此,即使本年新涨价幅度很小,受上年涨价因素的影响,同比价格指数也可能出现较大涨幅。据计算,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2008年上半年的价格上涨很大部分是翘尾因素的影响,但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这也是价格同比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那么PPI上涨会不会很快传导到CPI并再次推高CPI?从理论上来说,高成本会传导到最终消费上,形成对CPI的压力。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一方面由政府管理的商品价格(如居民用电、燃气等),适度控制了调价的节奏和幅度,减缓了CPI上涨压力;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不可能通过提价转嫁成本,企业只能挤压利润自我消化,因此,虽然PPI涨幅较高,但由于不能充分传导,所以不会大幅度推高CPI。

    (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的原因分析

    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更广泛地反映价格变动的指标,包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两部分。其中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与CPI覆盖的范围有较多重合(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中包括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等,与CPI中的食品、衣着、用品等相重合,但统计的环节不同,前者在产品出厂环节,后者在产品零售环节),从影响因素和变化轨迹看,二者大体相同。因此,前面对CPI走势的分析,可以大体用于对生活资料价格走势的判断,主要也是受翘尾因素影响,新涨价幅度不大。下面重点分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其走势。

    历史上引起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总需求过快扩张引起了全面的供不应求,进而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1988~1989年,1993~1994年);其二是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2004年)。而此次PPI涨幅提高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推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资源性产品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已占到原油消费量的50%左右,铁矿石进口已占到其消费量的50%以上。到2008年6月份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比上涨85.8%,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60%以上,必然对PPI产生明显影响。截至7月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5.1%,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8.7%。

    第二,能源需求增长较快。2008年上半年我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1%,焦炭产量同比增长9.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14%。这些高耗能产品的较快增长使能源需求较快扩大,加上迎峰度夏因素进一步扩大了近期能源需求,带动了煤炭价格较快上涨。

    第三,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2008年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500元;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了2.5分钱(城乡居民用电和农业、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不作调整)。这些也对PPI有一定影响。

    从更深层面分析,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提高的根本原因是资源供求矛盾,是中国持续快速推进现代化对资源需求快速扩大的结果。当然,国际热钱对资源性产品期货的炒作也助推了资源性产品需求,拉高了资源性产品价格。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大(去年以来的双防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过快增长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但传导到资源需求进而影响资源性产品价格还需要一段时间),不仅带动了国内资源性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带动了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扩大,提高了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需求扩大引起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在美元持续走弱和市场充斥大量游资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大量游资必然积极参与对资源性产品期货的炒作,进一步夸大了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拉高了国际市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又转而影响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拉高国内的PPI涨幅。

    由于资源约束将是我国经济现代化面对的中长期问题,因此其引起的价格上涨现象也将长期存在。从资源角度考虑,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廉价劳动力资源供给也存在约束,也将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PPI上涨的形式、影响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是由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不同于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不同。总量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本来就是全面的,结构性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由于短线瓶颈对供给的约束,也会较快传导到其他产品价格。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则需要通过整个加工制造业体系逐步传导。这就决定了一方面传导具有一定的刚性,因为既定的产业结构下中间需求具有较大刚性,企业为了生存对高价资源性产品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制造业体系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因此价格上涨的传导是不断衰减的。

    第二,价格上涨的形式不同。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处于产品加工制造链条的起点,其价格上涨首先表现为企业成本增加,进而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不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困难,其结果既可能导致困难企业增加,就业和收入减少;也可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治理此类价格上涨既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对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措施,为企业改造升级、加强管理、创新技术、消化成本增加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深化相应的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发展的内在制度和机制。

    二、2009年价格走势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2009年的价格走势,首先要分析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情况。

    据美国农业部的有关分析,2008/2009年世界小麦将大幅增产,预计总产量达到6.84亿吨,比上年增加12%,其中乌克兰、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欧盟和美国等将大幅增产。以玉米为主的粗粮略有增产,预计总产量达到10.97亿吨,比上年增长2%。大米产量持平略增,预计总产量达到4.35亿吨,比上年增加1%;大豆较大幅度增产,预计总产量达到2.35亿吨,比上年增产6%。油菜籽大幅增产,预计总产量达到5609万吨,增产16%。

    2008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第五年连续增产,生猪、油料作物的车辆也有较大增长。

    综合以上情况,2009年国际与国内农产品供给均有较大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世界范围的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将继续发展,对农产品期货的购买能力预计将持续低迷。而有支付能力的农产品需求,预计将保持大体稳定。因此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预计将呈现走低的态势。我国农产品需求大体稳定,一是由于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方面的支出相对于收入增长的弹性很小;二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因此国内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预计也将呈现继续走低的态势。

    针对农产品价格回落,为了保证农民务农收入增长,预计国家将采取财政补贴措施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在政策作用下,预计国内农产品和食品价格走低的幅度不会很大。

    非食品的生活消费品,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原材料价格下降,成本压力减轻的情况下,预计其价格也将呈现走低态势。

    综合看,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总体走低,全年涨幅低于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预计也将回落。主要原因是: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速减慢,将减少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银行信贷能力下降,资金流动性降低等因素将制约对初级产品期货的投机炒作性需求。因此大宗产品进口价格预计将继续回落,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将随之减弱;另一方面,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显现,国内需求预计将加快增长,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将较快增加,这些会一定程度稳定相关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综合分析,2009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特别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也将呈现走低态势,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回升,内需的扩大,这一态势预计将逐步减缓。

    总体看,2009年各类价格涨幅将总体走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