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国家财政方面对于农村的投入少。 而且好的老师,大部分也不愿意到农村去吧。
而且富人家庭本身在教育投入方面也不少,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所以发生这样也基本正常的。
就算国家加大投入,取消地区的招生歧视也只能缓和,不能改变。
教育不公平,老生常谈了,9年制义务教育现在才初步免收学费。而印度大学一直就免收学费,我指的是印度公办大学。人大代表提出的女性分娩住院费应免收,这在非洲许多国家早已实行,因为这是女性的基本权利--生育权,而中国还要拿钱去买自己的基本权利。作为老师,我倒愿意去农村执教,可大家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真能发挥你的所长吗?人家当地就真的要你吗?人大经济论坛中有好多有识之士,老百姓的话讲叫有良心。但是我们真不能改变现状。人均gdp居世界110名之后,还整天形势一片大好?
仔细想想1949年之后的城乡户口分割制度吧! 仔细想想照顾特大城市的高考制度吧!!!
。。。。 你想想这些问题之后,你就会觉得楼顶的问题没问到根子上,在特权国家中,不出现楼顶文章表述的现象才是怪事,出现了则是正常的。
支持
社会公共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啊,目前来说,看病,上学不都是一样么,就占有最多资源的北京来说都非常的明显,何况条件较差的一些地方
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7 11:55:45编辑过]
我觉得关键还是得改变这种社会激励机制,梳理好本源,自然不愁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已经积重虽还不至于难返,但却至少已经深入到肺腑,未经大的手术付出大的代价怕是不能收到成效。然这也需号召德才兼备之人方可。
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学费又贵,而只读过初中的农村孩子工资也不差,所以很多家长宁愿早点出社会赚钱,也不愿送孩子读书.
支持楼主
没办法~!
教育不公是一个方面,令一个不公的地方是国家的政策因素。
现在好多搞经济的人的目光都被金融危机给吸引过去了。今天终于又看到了一篇关于农村发展的文,心里顿时一阵暖意涌上啊。
农业本就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即便是金融危机,遭它损害的多也多是少数有钱人的利益,“三农”问题依旧应该是重点问题。
套一句我们某位老师说过的话。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是最多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光靠那些个城里人是行不通的。必须先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的刺激消费。
个人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从思想方面入手:第一是改变城里人的歧视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第二是改变农民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的思想,激发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再次,因为中国人多地广,所以各地的农业应该各自有特色,不拘泥于某种模式。
细微的地方从倾斜的高考线也可以看出
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却拥有全国最低的录取分数线,为什么?
素质高?那农村孩子从小接受这种熏陶也一样......
阶层固化的另一结果是农民和市民的交流越来越少、敌视和对立越来越深,以至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
沿海城市的人看较落后地区的人,就象在美国发生的种族歧视,尤其是上海人.
同是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就因为地域稍微优越一点,而且也有改革开放是的中西部成全才有了现在的沿海.
当然,中央和他们的努力也有目共睹,但也不足以搞"贫富歧视"吧?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不公平的不仅仅是教育。顶
矛盾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引起变革。
我们是学马克思主义的,必须时刻认识到这一点,政府首先解决短期主要矛盾,而不是长期但不主要的矛盾。
我指的主要是政府认为的主要,比如经济增长。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人家不帮你的时候,就多多努力吧。花更多的时间去抓住一个有背景的人很容易得到的机会,放弃自己享受的可能,为了以后你的孩子不用那么辛苦,自己就再努力点吧。